金昌晓:让人“五味杂陈”的高门诊量
近期,各大医院迎来了暑期就诊高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也在其官方微博上表示,目前该院日均门诊量在1.5万人次左右。为此,健康界专访了北医三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金昌晓。面对如此大的门诊量,作为医院管理者,金昌晓表示心里“五味杂陈”。
高门诊量:心里五味杂陈
健康界:最近,通过北医三院的官方微博知道,北医三院门诊量持续上升,日均门诊量已达到1.5万人次,您能介绍一下最近几年北医三院门诊量情况吗?
金昌晓:北医三院2011年的年门诊量是276万,2012年达到了323万,增加了17%。急诊量2011年的数据是21.75万,2012年是27.38万,增加了25%。去年,医院新的门诊楼盖好投入使用之后,门急诊量的增加明显。今年上半年,门诊量比去年同比增加10%左右。
健康界:您说新门诊楼盖好之后,门诊量的增长比较明显。
金昌晓:是的。实际上,我们的诊室数量并没有太大变化,和老门诊楼差不多。主要是候诊大厅、楼道、挂号大厅和缴费大厅等辅助用房增加比较多。所以新门诊楼看起来比较大,但还是相对拥挤。
健康界:那么目前来看,新门诊楼的硬件设施能否承受这样的高门诊量?
金昌晓:新门诊楼是按照日均一万人次左右的容纳量设计的,现在已经饱和了。当初设计时没想到这么快就会饱和。本以为医改后,患者可以慢慢分流,门诊量不可能还会增加,结果出乎我们的预期。
健康界:北医三院门诊量这样快速的增长,作为一个医院管理者,您是高兴多一点,还是焦虑多一点?
金昌晓:五味杂陈。有高兴的地方也有焦虑的地方。焦虑的是:第一就是医生的工作压力,第二就是管理成本还会上升,第三就是病人的安全问题。人一多,即使很小的事情,影响面也会很大。这也是我们一直担心的,如履薄冰。当然,看到统计数据时也会高兴一下,因为也能体现患者的信任和认可。但,更多的还是头疼。
手头上没什么事的时候,我会去门诊大厅站一站看一看,很多时候,只有到现场以后才能知道问题的结症所在。这方面我们三院的领导一直在坚持。我们经常会把白大褂脱了,然后就到现场去。去看看病人排队排多长,排多长时间。
并未发挥作用的茶室
健康界:目前门诊量增长很快,那么医生的工作量是不是也相应的有所增加?
金昌晓:医生单位出诊时间的工作量肯定要增加。我们在大会上还经常动员医生加号,让患者来到三院后尽量能看上,因为外地的病人来一趟很不容易。现在一天差不多可以加20%的号。
健康界:这么大的门诊量中,有多少是外地病人?
金昌晓:我们的重点学科,像骨科、运动医学、生殖医学这些科室外地病人大概占了50%-60%,医院整体平均外地病人占30%左右。
健康界:您前面说,高门诊量让您焦虑的第一点就是医生的工作压力,那么北医三院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缓解医生的压力?
金昌晓:医生工作压力很大,执业环境也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好。医院现在主要是从激励方面考虑,坚持多劳多得的原则。同时,也在想办法从其它地方挖掘潜力。
当初在设计新门诊大楼时,每个诊区都会有茶室,希望在10点的时候能让医生休息15分钟,喝口水。但是现在有的大夫一个上午一口水都不敢喝,因为他去卫生间的时间可以省下来,能多看一个病人。另外一个就是现在有些比较忙的科室在实行医生助理,可以协助医生处理一些事情,但是这会增加整体成本。
我们希望能提供给医生们一个更好的环境,让医院像个家一样。医院近期加大了对职工食堂的投入,希望医生能够把饭吃好。我们也希望以后能建内部的咖啡厅或者茶室,能尽量为刚毕业的学生提供宿舍,能增加医院内的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但存在着空间不足等问题。希望我们的想法能逐步实现。
健康界:您刚刚提到在实施医生助理制度,目前试点的如何?
金昌晓:主要在生殖医学中心试点。但现在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医生助理的流动性比较大。他在这里做一段时间医生助理学习提高后,可能会有其他的选择。
健康界:目前医事服务费在北京一些医院试点,您觉得像调价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引导患者吗?
金昌晓:我认为在看病方面百姓对价格是不敏感的。不像其他东西,便宜的他就买了,贵了他就不买了,看病不是这样的。
另外,医事服务费目前主要针对的是门诊服务,还没涉及到住院服务。病房的护理费还是很低。我们医院做过测算,一张床1天护士的成本是240元,但我们现在一级护理才9块钱,这个差别是很大的。另外,病理费、手术费也还是很低。
社区联动分流患者
健康界:我们听说北医三院目前在跟社区医院进行合作,效果如何?
金昌晓:目前,我们把门诊工作站直接放在社区,预约平台放在社区,患者可以在家门口把号约好,到了看病就诊时段,直接到医院来就能看上病。社区平台上所有的号都可以预约。另外,还可以在社区开药、开检查单,患者在社区开好化验单或是开好药方后,到医院交过费可直接取药或去做检查,节省了医生和患者的时间。
目前已与两个社区开始全面合作,受到了社区百姓的欢迎。
健康界:这种与社区的联动要真正实现门诊分流到社区医院,或许关键还是要提高社区本身的医疗水平。北医三院对此做了哪些工作?
金昌晓:我们会安排高级别的专家到社区坐诊,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到社区后,除了看病,还会为社区医生讲课,帮助他们更新知识。另外,我们在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健康大讲堂。每季度会派一些比较高级别的专家下到社区,为社区百姓进行科普,讲一讲健康、保健和预防知识。涉及社区医院的这些费用都不用社区出,医院每年有相关预算。
此外,为提高与我院合作的社区医生的医疗水平,我们目前正在尝试将社区医生纳入到北医三院的各种培训体系里统一培训。让他们一年里有两三个月可以在医院里跟着老师查房听课,这样他们整体的知识和能力很快就会得到提高。
健康界:北医三院和社区的合作其实更多的是涉及到病人的向上转诊,那医院对于向下转诊病人方面有没有什么计划?
金昌晓:我们很希望把下转的通道打开,但实际上还是存在着一些困难。社区服务中心没有病房,病人要是转到社区他就回家了。一二级医院虽然有床位,但是在制度设计等方面还需要探索,双方都要加强认识。另一方面还有病人观念的问题,病人不同意我们就不能转。比如,我们在ICU全满的情况下建议病人转到中关村医院,病人不愿接受,认为北医三院抛弃了他们。
健康界:如果这些合作的机构都挂上北医三的牌子的话,形成一个真正的集团,那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下转的信心?
金昌晓:对,因为你挂上这个牌子,我们大家都要对这个牌子负责。在一个实现了人财物统一管理的集团里,大夫护士就会都在同一个培训体系、考核体系里,这些合作机构的整体医疗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
医院单打独斗压力大
健康界:说到大医院的门诊,号贩子的猖獗等问题也在困扰着医院吧?
金昌晓:对,现在号贩子可谓屡禁不绝,虽然政府推行了实名制挂号,但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这些号贩子花14块钱挂个号,几百块钱卖给患者,患者买了号来就诊,医生敢说名字不一样,不给看吗?作为患者,他买号已经花费几百块钱了,最后结果常常是把名字给改掉。像这样的问题,医院、医生很多时候是无能为力的。
健康界:大医院还容易让大家联想到门口拥堵、停车难等问题,北医三院在这方面也不例外。咱们医院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方法来缓解这些问题?
金昌晓:因为停车难,我们规划要建一个地下停车楼。但是因为资金和模式的问题还是要稍微往后推一推。我们原来说要把老门诊楼拆掉新建,可能要投入2个多亿,如果这部分资金通过自筹,压力会很大。目前只能一步一步来,逐步解决问题。
更多的服务意味着医院更多的成本投入,意味着医院更重的运行负担。
为方便患者就医,医院把院内所有的停车位全部让给了患者,本院职工的车辆不能停在院内。这方面,北大医学部给了我们很大帮助,为三院职工的停车提供了相应空间。
对于门口拥堵的问题,政府也在下功夫解决。我们门口的花园北路正在计划拓宽,附近小区的双行线也已经变成了单行线,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拥堵。
健康界:有些问题其实是需要政府来主导,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吧?
金昌晓:是的。比如,我原来和肾内科主任曾经探讨,能不能为来医院透析的病人开设班车,这样既能减少病人开车来医院,又能缓解医院停车难的问题。但这样做肯定会无形中增加医院很多成本。如果医疗价格不作调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在许多类似事情上,即使我们有想法,可能也会犹豫要不要向前推进。我们既要考虑它的可行性,也要考虑它的可持续性。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