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有备而战:专访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

原创 2013-05-13 16:53 吴凤清 / 健康界

作为五年前汶川地震的核心救援力量,华西医院的医疗救援水平已有质的飞跃。

4月23日14时10分,一辆写有“卫生应急救援”字样的救护车,一路鸣笛抵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下称“华西医院”)急诊楼门前。守候在华西医院急诊门口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箭步冲到救护车前,熟练地将患者从救护车上移至事先备好的担架车上。

按照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集中”原则,四川省指定华西医院为收治危重伤员的定点医院之一。为此,医院第一时间制定了危重伤员救治措施和规范,同时组建专家指导组进行会诊,并制订医疗救治方案。

4月22日下午,在四川省政府举行的第五场芦山地震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卫生厅厅长沈骥强调,“重症及危重伤员正加快向成都各大医院转送,实施集中强化治疗。”从4月23日起,华西医院陆续接收从其他医院转来的危重伤员,该院成为芦山地震危重伤员救治的主战场。

4月23日16时,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组织该院普外科教授程南生、骨科主任裴福兴、脑外科主任游潮、危重医学科主任康焰及神经外科副主任黄思庆等多学科专家对危重症伤员进行多学科大会诊。

会诊工作告一段落后,李为民接受了《健康界》的专访。

启动救援

《健康界》:地震发生那一刻,您在什么位置?

李为民:当时我在车上,没有觉察出地震。那天7点50分我从家里出发,去新津县参加华西医院皮肤科的一个会议。途中我接到一个电话,来电话的人问我在什么地方,说发生地震了,震感比“5·12”还强。刚说完这些,电话就断了,再也接不通了。

我立刻上网查,得知地震发生在雅安芦山一带,震级为5.9。当时,我认为这个级别的地震对成都和华西医院不会有大的影响。经过汶川地震后,地方政府和医疗机构都建立有完善的应急预案,他们的能力应该能应对5.9级地震。

8点20分,我到达新津,得知地震为7.0级,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健康界》:得知地震的确切消息后,您是如何重新组织工作的?

李为民:我立即取消了在新津的行程,上车就往成都赶。在回成都的路上,对工作进行了安排。

先是通知华西医院国家医疗救援队队员(“5·12”地震后,应国家相关部门要求,华西医院成立了国家医疗救援队)做好准备,全副武装到医院待命;之后通知各科室主任,30分钟后召开医院班子紧急会议。实际上,各科室主任已经在第一时间全部赶到了自己科室的病房,在安抚病人的同时,查看医院房屋、仪器受损情况。再就是立刻启动接收伤员的预案。

20日上午10点左右,由华西医院急诊科、骨科、神经外科、手术室等科室22名医护人员组建成的第一批雅安芦山医疗救援队,在华西医院副院长曾勇的带领下,集结相关医疗救援物资设备,从医院出发前往灾区。

同时,华西医院第二批、第三批医疗后备队员也已集结完毕,随时听候调谴。


优化流程

《健康界》:此次地震,华西医院医疗救治力量在组织、协调构架上是怎么安排的?

李为民:华西医院领导班子都知道,此次接受芦山地震危重伤员救治将会是一场硬战,因此立刻启动三级负责机制:我和敬静书记作为总负责人,全面负责协调;分管副院长是直接负责人,具体调度各科室的资源;参与医疗救治的各医疗组组长是第一负责人,负责具体医疗救治方案的确定和实施。

之所以这么设置,就是为了能在第一时间,以最优秀的技术力量,协调最优质的设备资源,对危重症伤员进行救治,尽可能达到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提出的要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健康界》:在此次地震危重伤员集中救治过程中,华西医院在救治流程上有哪些改进?

李为民:首先,我们对灾区送来的危重伤员,按生命体征平稳和不平稳两种情况进行集中分检。

分检出的生命体征不平稳患者,立即送入急诊室抢救。生命体征平稳的,又分为两大类: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分别有针对性地进行诊治。

对于闭合性损伤者,医务人员会在急诊前的清洁区给他更换衣服。开放性损伤者,则到污染区更换衣服,并且对其伤口分泌物进行涂片检查,主要是排除气性坏疽。如果有气性坏疽,就到特殊清创部门清创。

经过集中分检和初步处理后,伤员会被送到急诊分检区,进一步确定创伤部位:如果是胸部损伤,立刻送到胸外科;如果是头部创伤,则送到神经外科;如果是骨折或者脊柱损伤,就送到骨科。与此同时,我们还会根据伤员的生命体征,决定是将其送到普通病房,还是直接进入ICU。

经过两次分检,我们基本上能较为准确地知道危重患者创伤的部位、程度及整体生理机能状况,为其制定的医疗方案也能行之有效。

《健康界》:送入普通病房的伤员,是否还需要进行定期筛查?

李为民:绝对需要!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也许昨天他的病情不重,但今天就有可能变重。我们对包括普通病房伤员在内的所有伤员,进行了动态分级的病情管理。为了真正实现动态管理,医务部牵头,由ICU专科医生组成专门的筛查小组,根据事先制定的标准,对伤员进行一天两次筛查。一般是上、下午各一次,必要时晚上再增加一次。经过动态管理和定期病情筛查,我们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危重病人。

分级管理

《健康界》:我们了解到,华西医院对伤员病情进行动态分级管理是此次救治的一大亮点,您是如何将分级管理落到实处的?

李为民:我们医院将伤员的病情分为轻、重、危重和极危重等四大类,针对各类患者病情不同,实施不同的救治方案。

对于极危重症伤员,每天要进行三次治疗方案的讨论。其中,两次为专业学组的查房与讨论;另外一次,由院长亲自带领全院多学科专家进行大会诊。正如你今天下午在SICU(外科重症监护室)看到的,我带领普外科教授程南生、骨科主任裴福兴、脑外科主任游潮、危重医学科主任康焰及神经外科副主任黄思庆等多学科专家,就是在对极危重症伤员进行多学科大会诊。

危重伤员的救治,各个专业学组每天需要进行两次查房并讨论治疗方案。重症伤员的查房次数则是一天一次。

以上查房都是在平时主管医生查房管理基础上增加的,主管医生会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各自的查房。

《健康界》:那些在ICU的病人,其主管医生是如何确定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华西医院,李为民,院长,健康界,伤员,地震,物资
VIP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发表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