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网络成瘾源于“自恋”的父母
2011年10月陶然(左三)在德国参加团体心理会议
近十年,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网络成瘾现象日趋严重。“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网络成瘾的人数是世界上最多的。其中,青少年网络成瘾占到14%左右,总数有2千多万。”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治疗中心主任陶然在接受中国健康界专访时说。
这个庞大的数字说明了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严重程度。仅在陶然2004年开始创办的“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至今八年间,就治疗了以网络成瘾为主的“问题少年”5000多例。
陶然观察到网络成瘾孩子100%都伴有“青春期抑郁”,并且均是先出现抑郁,后出现网瘾。此外,他们还不同程度伴有焦虑、注意力缺陷多动(ADHD)、学习困难、厌学等心理症状。陶然又进一步深入到少管所和工读学校调查,发现90%孩子也同样伴有这些心理症状。
从这些观察到的现象,陶然意识到,这些“问题孩子”和青少年犯罪,不能仅从道德、修养、思想等方面来进行调整,他们之所以出现人生偏差和医学心理学有密切关系,因此要挽救他们必须从“医教结合”处着手。
随后,陶然开展了一系列的心理医学研究,并深入到每个网络成瘾孩子的家庭及教育,发现了前所未知的儿童教育、家庭环境、病理生理等多方面联系与作用,揭示了所造成青少年成长歧途的“黑箱子”。
陶然(左一)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康复中心的孩子们在一起参观交流
成瘾通道:网络成瘾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陶然在100多个孩子的派特CT、核磁共振等脑影像学检查中研究发现:网络成瘾的孩子虽然是非物质成瘾,但是和抽烟、喝酒、毒品等物质成瘾的孩子一样,大脑内都有一致性的“成瘾通道”。
“成瘾通道”是大脑里的一组神经回路,通常人人都具有这组神经回路,原本是处于锁闭状态,只有在各种形式的成瘾状态时被开通。例如,网络成瘾的人在上网的时候,就把这组神经回路给打开了,回路中神经递质多巴胺分泌增多,因为多巴胺是人的“快乐物质”,可令人产生快乐感。不上网的时候,回路中多巴胺就停止分泌,也就表现出不快乐感,从而逼迫着人不断上网,导致成瘾行为。
要打开“成瘾通道”,需要通过两种形式的强化作用。一是正强化,指人吸海洛因、喝酒、抽烟、上网等行为时,大脑内分泌多巴胺、内啡肽等激素增多,人就进入兴奋、激昂等快乐状态。二是负强化,指人到了不从事这些行为的时候,多巴胺等“快乐激素”分泌减少,就会出现戒断反应,随即走向抑郁。当戒断反应达到负强化的顶峰,心里难受之极,就会促使人寻找正强化。正、负强化的协同作用,逐渐打开了本是封闭的“成瘾通路”。
由此可见,“成瘾通道”是这些成瘾心理疾病共同的生理基础,一旦通道打开,成瘾行为就不仅仅是心理表现,而成了一种自然生理现象。
为了进一步探知网络成瘾的心理生理特点,陶然设计了两个重要实验。
第一个实验是在派特CT下,用电子游戏“魔兽世界”给这些网络成瘾孩子观看。当他们躺在影像检查仪器上,看到游戏片段刺激时,脑内的“成瘾通道”显示高度的兴奋态。同时,大脑的顶叶、额叶,管理人自律(自我控制)、注意力、情感的脑区血液是下降的,说明该区的氧代谢能力下降,证实人在这种状态下,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注意力、自动能力是处在下降中。
第二个实验是再给这些孩子放映风光片。本以为“成瘾通道”不会开放,但出乎意料的发现是,“成瘾通路”也是打开的,并伴随着兴奋态产生。此后,再用30多位健康的战士们作对照试验,发现他们无论看“魔兽世界”还是看风光片,这通路都是不开启的。
这两组实验不仅说明长期过度看影视风光片,也会和过度玩网络游戏一样造成“成瘾通路”的开启,更重要的是,陶然用脑功能的影像学研究证实了网络成瘾的病理生理学机理。以此,在国际上首次用实证证据补充了以往WHO心理疾病判断标准,该标准仅在“社会功能受损”和“给自己或是他人带来痛苦”两个角度判定。
陶然从医学上找到了网络成瘾在大脑里形成的神经回路病灶。但是,陶然说,“成瘾通道”有先天因素,但不是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疾病的决定因素。起到决定因素的是作用于孩子的家庭环境。
成瘾主因:归根结底源于孩子的父母
每一个网络成瘾孩子的父母,都非常渴望自己的孩子摆脱网络,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阻止他们上网,又怎么会成了孩子网络成瘾的决定因素呢?
“虽然他们主观上希望自己的孩子摆脱网络、健康成长。”但是,陶然发现,“所有网络成瘾孩子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性格特征————自恋。”
自恋型的家长,并不是通常所讲的“自我迷恋”,而是指“自己总是认为自己正确”的心理特质,他们对他人都缺乏同理心、共情心。父母有一方或是双方处于极度自恋,这是网络成瘾孩子家庭环境的一个共同特点,这些家长不仅不能和孩子有同理和共情,还用各种这样的手段,来让孩子听他们的话,比如用说服、诱惑、强制等,让孩子的行为、意志来服从他们的想法,这就剥夺了孩子的“自我”、“自我成长”。
同时,陶然发现,中国家长对孩子又普遍存在两大虐待:第一是“语言暴力”虐待。例如家长说孩子“你看你,这么不行!别的孩子怎么做到了,你做不到,真是笨……”、“你怎么这么废物!你看看你同学怎么做的好……”事实上,这是一种严重的心理虐待。父母本来应该鼓励、欣赏的对待孩子,而却拿别人的孩子来比较,在精神上打击、摧垮了自己的孩子。
并且,家长的这种批评往往都是“人事不分”。例如,孩子在学校考试没考好,分数不佳,就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差劲呢?!”,其实“学习考试”只是一件事务,和孩子本身“好与不好”没有必然关系,这些事情没有做好,不说明孩子自身不好。只不过是数理化考试这么一点事情,考得好与不好,和孩子的品质、道德、智力好与不好无关。正当的方式应该说:“学习这件事没有办好,考试这件事没有考好”,而不能说孩子好与不好,要将“人事分开”。
当陶然问到这些父母,为什么要用这些语言,他们都认为“怕孩子骄傲、怕孩子翘尾巴、指出孩子的缺点,让他进步,为了让孩子知道,这么多缺点还不努力……”。陶然说,这正是父母不了解孩子心理世界的表现。孩子还没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父母“人事不分”的指责孩子,孩子就真的认为自己不行、不好,而失去自信。
第二是对孩子精神行为“操控、控制”虐待,让孩子在精神上失去“自我”。控制是侧重于对孩子行为上掌控,操控不仅是行为上,还要在精神层面进行掌控。有些被父母控制的孩子,还有一点“自我”,而被操控的孩子没有了一点“自我”。每到孩子有了反抗心理,父母就用一种美丽的“谎言”:“我都是为你好才这样的做……”、“我都是爱你才这样做的……”,让孩子无法反抗。
陶然治疗过一个案例,一个被父母操控到29岁的女孩,无论吃什么、做什么是由她妈妈决定,即使她要见男朋友,也要她妈妈先见一面,可见在生活中没有一点“自我”,完全都是为她妈妈而活着。她妈妈认为“现在坏男孩太多,我的孩子单纯,怕上当受骗”,结果一直操控她到29岁也没有自立,这种操控已经到了很危险的地步。经过治疗之后,那个女孩意识到了她没有“自我”,跪在她妈妈面前,哭诉还给她一回“自我”。
实际上,家长“操控、控制”孩子本身,在家长看来是出于好意,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这样做,会带给孩子失去“自我”的恶果。而我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观中,也缺乏一种批评父母的体制。
这两大对孩子心理成长的虐待,在我国家庭中比比皆是。多是从小学开始,父母给孩子做决定,从来不和孩子商量。这些家长总是对孩子说,“我比你经验多”、“我都是为了你好”等类似话语,而家长所说其实只是满足了家长自己的需要,恰恰忽略了一个孩子的需要。孩子一切都要听从父母的指示,没有了“自我”内在的呼唤,成了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孩子的“自我成长”也就被扼杀了。
陶然指出,所有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特点,不是让人关注他的成绩有多好,而是关注他的情感世界。当孩子遇到压力、烦恼、挫折等时候,由于“自恋”型的父母没有共情心、同理心,孩子的不良心理得不到应有的释放,造成孩子的情感世界得不到应有的满足、理解与支持。并且,人的情感世界一旦不成长,情绪控制、思维理智、行为活动等等方面都不能成长。
这些没有“自我”的孩子情感世界被压抑,无法开心生活,就开始走向抑郁。抑郁是愤怒、自责、怨恨的内化。同时,孩子会寻找不同的发泄途径,如酒、烟、甜食、网络等,找到什么,什么就成了他们成瘾的介质。
“青春期抑郁”表现千差万别,有的爱发脾气,有的三力(体力、动力、精力)不足,有的过度吃甜食造成肥胖症,有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等。但是,一个共同特点是,除了这些介质,他们对其它内容都不感兴趣,久而久之,养成各自不同形式的成瘾。一旦当孩子找到玩网络游戏最开心时,就启动了“成瘾通路”正强化,不玩就开始负强化作用。
“所有成瘾疾病,无论吸烟成瘾、饮酒成瘾、性成瘾、吸毒成瘾等等,都是发源于人的情感世界,它就是这些成瘾疾病产生的发动机。”陶然说,“包括网络成瘾的‘问题孩子’,归根结缔的原因还是出在他们父母的身上。”
成瘾治疗:教育、心理、医学的高度融合
找到了网络成瘾的根本原因及形成机制后,陶然对这些网络成瘾的孩子和家长一起给予治疗。
首先要将网络成瘾孩子家长的自恋消灭掉,再培养练习和孩子同理共情。还有从意识层面上,让家长认识到“语言暴力”的错误,学习正确的和孩子进行语言沟通的方法。
在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陶然让所有的家长坐在一起交流。各位家长先谈各自有什么样的自恋,开始有力度批评与自我批评、帮助与自我帮助。还找到一些领悟高的家长领着其他的家长认清自恋性格。
让家长认识到,要孩子释放出负性情绪,首要和孩子有同理心、共情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孩子的问题,也是换位思考。例如,孩子受到了老师批评,无论孩子的对与不对,家长应该先共情,让孩子“消化”掉自己的情绪,再解决问题。要和颜悦色的对孩子说:“你挨到了老师批评,一定很痛苦、很难受,爸爸妈妈理解你,你和爸妈说说,帮你分担分担……”这就做到了共情心。当孩子的一些负面情绪释放掉了,再问孩子因为什么,对孩子说“你考虑考虑,老师怎么会这样对你,你哪里不对,为什么不对……”这样问题就解决了,即做到了同理心。
在家庭教育上,让家长管理好孩子的行为习惯,而放飞孩子的精神思想。一改从前对孩子“控制、操控”的态度,走出管控孩子思想、精神的误区。尤其,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就要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帮助孩子建立并成长起健康“自我”,而不是一味的家长来决定孩子,多对孩子说:“你思考思考,你来决定,我来建议你”。
当他们父母认识到操控孩子的行为的恶果,在家庭环境中,就会改变以往状态,做到父母孩子的角色转换。陶然经常用列车驾驶员比喻这种角色转换————孩子好比列车驾驶员,驾驶自己人生列车,原来是坐在副驾驶的位置,而父母是驾驶员;治疗后,转变成,孩子是驾驶员,父母是副驾驶,孩子的人生由孩子自己来驾驶,父母只是在边上起到参考作用,尤其到了拐弯处、有了偏差的时候,提醒、修正一下孩子即可。
“没有自我”是孩子们成长最大的绊脚石,让孩子和家长都认识到这个问题,也是教育所要达到目的。尤其是对这些失去“自我”的网络成瘾孩子,陶然分析他们有哪些优点、缺点,帮忙他们做自我重构、自我重建。在心理学上,通过团体的辅导与治疗,设置了认知、行为、精神动力、阅读、绘画、游戏、家庭、情绪宣泄、音乐、影像、生物反馈、森田等十二大心理功能治疗室,让每个青春期的网络成瘾孩子建立起健康人格。
“教育涉及人的显意识层面,心理学涉及人的潜意识层面,这是人两个不同的心理层次,并且无论显意识,还是潜意识,都要有大脑的物质来承担,在医学治疗上,要网络成瘾孩子吃抗抑郁药,使得大脑恢复健康。”所以,陶然提倡,“心理学负责潜意识、教育承担显意识,医学来调整大脑的生理功能,只有这样将教育、心理、医学高度融合,三者缺一不可,才会是很好的治疗效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