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8年研究5500多个病例成就网瘾9条国际标准
长江日报柯立
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科教授、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主任陶然 柯立摄
被美国精神病协会认定的网瘾诊断标准,虽然只有9句话,但它的形成,是一个历时8年、从无到有的漫长过程。
“2005年以前,接到网瘾的孩子,有人就质疑这是病吗?”陶然教授昨天对本报记者回忆道:通过8年对5500多个临床病例的治疗和研究,我们的团队踏遍全国各地,与当地医生共同研讨分析,终得出这9句话。
“沙里淘金”数以万计临床数据统计半年
陶然教授告诉记者:“2005年我们团队接收了200多个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通过临床实践,才慢慢发觉这是病。因为很多孩子玩网络游戏不上学,这在生物学叫做社会功能受损,是一种疾病。最严重的是不上学,不工作,友谊、人际交往也没有,日常生活不规律。这是判断疾病的核心标准,还有就是给自己或他人带来痛苦。只要具备这两条就可以进行研究。”
于是,从2005年开始,从事毒品等成瘾行为医学研究20余年的陶然,全面投入了网瘾的研究。
“我们做了1200个样本,将1200个病人的各种临床表现记录下来,然后统计症状,看哪个词出现的频率最高。凡是高于50%的症状都保留,最后过滤出目前的9条诊断标准,它们是网瘾患者最具有共性的症状,出现频率最高。”
陶教授介绍,《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的第一条是“渴求症状(对网络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在接受我们临床治疗的患者中,达到了90%多。
2005年,陶然教授的团队针对1200多个病人,使用6台电脑对数以万计的临床数据逐一统计了半年。在做过第一轮症状排列统计后,为了保证可操作性,还得进行有效性检验。“1000多个病人有400多个病人由两个医生问,每位医生单独问询,重合度最高的词再统计一次,看看出现的频率是否与原先的一致。”陶然说,“一致性越高,对症状的检验性越高,表明标准的可操作性越强。”
不仅在北京做检验,为保证研究的准确性,陶然教授还走访了5个省市。“2005年我们还去了湖北、湖南、西安、天津、山西,和当地的医生再进行一致性检验,好在,这些结果都是极其相似的。”
样本量大战胜14家国际同行
标准出来以后,陶然团队面对的第一个难题便是命名。
在第四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没有“非物质成瘾”这一章,国际社会也没有这一疾病类型。
“这些让我们陷入窘境”,陶然回忆道:“有人建议可以归入‘使用网络冲动控制障碍’中,但是我坚持称之为‘非物质成瘾’。因为患有‘冲动控制障碍’的孩子,往往从小有多动症,但是现在很多网络游戏成瘾的都是大学生,从小很有自制力,所以不能说他是冲动控制障碍。”
“在命名上,我们不愿意随波逐流。不管国际社会认不认可,我们还是得做自己的研究,没现成的帽子也没关系,我们就自己命名为‘网络游戏成瘾’,叫‘网瘾’”,对于当年的坚持,陶教授颇感得意。
标准有了,但是要得到国际承认也并非以易事。陶然说:“国际上研究网络成瘾标准的国家和地区很多,比如荷兰、法国、台湾,这次我们至少面临14家国际竞争对手。之所以最后确定选用我们的,第一是我们的样本量大,第二比较科学。2008年11月份,当时美国精神病协会的主席还亲自来到北京,考察我们试验的可靠性,与患儿交谈,此后我还去美国进行了两次答辩。对于网络成瘾疾病诊断标准的制定,国际社会也经历了一个认知的过程。”
提醒>>>
一个男孩子3年不出家门,头发1米多长,爸爸曾经用过烟熏的办法想让他离开电脑房,连续饿他几天,方法用尽,都不见成效;
有个外地来京的患儿,因为妈妈不让他上网,居然残忍地把妈妈的耳朵剪掉了一边;
还有的患儿把家人肋骨砍断……
陶然向本报记者披露了他所接诊患者的种种极端行为,让人瞠目结舌。
陶然研究发现,有54.8%的患网瘾的孩子,因为父母不让上网,采取了极端的、暴力的手段。
那么治疗网瘾的手段又有哪些呢?陶然教授的答案是: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教育相结合。
心理治疗是首要手段
陶然教授对本报记者说:心理治疗手段应该放在第一位,建议以团体治疗为主。网瘾孩子有个共同特点:内向,不交流,但是愿意跟同龄人交流。所以在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接受治疗的孩子中,每次由心理医生带着,讨论一个话题,探讨兴趣爱好等。
其二便是药物治疗,网瘾患者百分之百都有抑郁倾向,要通过“上网来发泄负面情绪”。陶教授说:“很多孩子都有青春期抑郁。严重的抑郁情绪,会伴随焦虑、自卑等,必要时,吃一点抗抑郁情绪的药物,更利于接受治疗。”
其三便是教育。进行有关生命的教育,很多抑郁的孩子容易自残,另外还可以开展一些关于性、爱情观等方面的教育。
对于网瘾的治疗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2005年我们治疗的患者,复发率达80%;到2008年我们制定标准时,彻底康复率已经达到了30%。2007年我们开始把患儿的父母也请来一起参加治疗,通过整个家庭的治疗,更见成效。现在,我们又探讨心理发病机制、生理机制,所以现在接受了完整治疗的孩子,85%都能回归社会、学校。”对此,陶然教授满是信心。
孩子7岁前最好不要接触电游
如今,很多年轻父母因为工作繁忙等原因,喜欢通过让孩子玩手机或iPad游戏让孩子安静下来。陶然说:这种“电子保姆”的危害性非常大。目前我收治的儿童网瘾患者中,年龄最小的才7岁。国外公开报道的网瘾患儿还有年仅4岁的。
对此,陶然教授建议:孩子7岁以前最好不要接触电子游戏;7岁到上中学阶段玩网络游戏的时间每天一定不要超过1小时。家长可以尝试对孩子实行家庭公约,比如每天玩iPad或手机游戏等半小时,然后要求扫多少地,养成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一般4岁到12岁最重要,7岁到11岁是黄金时期,对待小孩子在行为和伦理道德上要坚定不移地树立权威,在饮食、服饰兴趣爱好上可以权威和民主相结合。
让孩子多交朋友培养兴趣爱好
网瘾的形成也一定程度上跟孩子的气质有关。第一,内向的、缺乏伙伴的孩子易患网瘾;第二,比较“自恋”的完美型妈妈,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孩子得不到理解。比如说孩子想要吃巧克力的雪糕,妈妈说巧克力不好吃,非让吃草莓的,以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凡是自恋的妈妈必然存在着完美与控制,剥夺孩子的感受,导致孩子的情感世界不能正常成长。第三,过度理性的父亲。理性的父亲跟孩子没有情感交流,喜欢对孩子空洞地说教,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逃避、抵抗的心理,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去。
如何预防孩子患上网瘾?陶教授简洁地说:首先,让孩子多交朋友,多参加集体活动,别让孩子太内向;其次,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比如琴棋书画、有氧运动等。
过度上网会让大脑“废用性萎缩”
网瘾的严重性已不容小觑。尤其现在,家长爱给小孩子玩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这对孩子的大脑有伤害,“所有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大脑的额叶和顶叶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功能性萎缩。因为玩游戏不需要你太多的思考,医学上就会形成‘废用性萎缩’,大脑只要兴奋一个区就够用了。”陶然教授说。
他进一步分析:人类的大脑最主要的是额叶,它是人类大脑经历了150万年的进化、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结果。自从个人计算机日益普及,特别是网络游戏的出现,青少年每天过度地玩游戏,将使社会化的大脑走向游戏化、娱乐化大脑。一句话,社会化的大脑被废掉了。只要每天玩网游6小时以上,半年以后,其大脑前额叶的葡萄糖代谢下降15%,我们通过核磁、脑功能检查,大脑氧代谢下降了8%。大脑和人体的其他肌肉一样,用则进,不用则废。如果一个孩子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那么,他的社会化大脑的进程就被打乱了,出现情感麻痹等症状,其注意力、情感能力、情绪表达能力,都将严重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