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血管瘤反复出血,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OD)究竟是什么?
健康界2024-12-06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OD)究竟是什么?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ypertrophic Inferior Olivary Degeneration,简称HOD)是一种相对少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它主要影响到大脑中的特定区域--下橄榄核。我们可以把这个疾病想象成大脑中的一场"交通混乱",具体来说:HOD通常不是单独发生的,而是作为其他脑部疾病(如脑桥、中脑或小脑的出血、梗死、肿瘤等)的"后续效应"出现。就像一场交通事故可能会导致后续的道路拥堵和混乱一样,这些原发性的脑部疾病也会影响到大脑中的"交通网络",尤其是齿状核-红核-橄榄核这一重要的环路。一旦出现可能会有以下症状:1、腭肌阵挛:这就像是嘴巴里的肌肉不听使唤地"跳舞",导致说话不清楚,甚至吞咽困难。2、共济失调:走路变得摇摇晃晃,像喝醉了酒一样,这是因为控制身体平衡和协调的神经系统受到了影响。3、眼震和复视:眼球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快速跳动,导致看东西重影或模糊。4、肢体阵挛:手臂或腿部的肌肉也可能会出现不受控制的抽动或震颤。
HOD病理分期主要分为6个发展期:
①24h内下橄榄核无变化;
②2-7d下橄榄核变性;
③3周后下橄榄核肥大,下橄榄核神经细胞胞质肿胀,空泡逐渐形成;
④8.5个月后下橄榄核体积增至最大;
⑤发病9.5个月下橄榄核假性肥大;
⑥发病几年后下橄榄核萎缩,神经元细胞崩解、萎缩。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出血可以引起继发性HOD,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在接受手术时,手术稍有不慎,也可能会引起HOD。国外有相关论文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
58岁的Leo因急性发作不平衡和步态障碍进入神经内科治疗。14个月前,他接受了左侧脑桥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手术导致了持续的构音障碍、右侧感觉障碍,甚至必需借助四轮步行器才可以行走。症状一直没有改善,有一天当他醒来时,发现他不能用他的助行器行走了,并有一种持续的不平衡感。他还注意到右手协调能力的退化,比如不能从壶里倒水而不溢出。
由于情况突发,医院为他进行了头部和颈部的MRI/血管造影术以排除脑干出血。大脑的增强磁共振成像显示了左侧下橄榄核肥大的T2高信号,无弥散受限(图1E和1F)。先前切除部位附近的小面积T1高信号提示亚急性微出血(图1B)。MRI表现对左下橄榄体肥大性变性具有特异性。肥大伴变性是下橄榄核所特有的。因此,下橄榄核区外侧髓质无强化、T1等信号、T2高信号的肥大基本上诊断为HOD。
最终医生研究发现,Leo先前的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可能导致了中央被盖束的部分损伤。而急性症状发作可能是达到跨突触变性临界阈值的结果。或者,微出血可能已经损害了红核-橄榄束中保持功能完整回路的剩余少数轴突。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如何预防及治疗?HOD是一种继发于齿状核-红核-下橄榄核环路区(DROP)病变所引起的跨突触变性。跨突触变性即下位神经元损伤引发的上位神经元的数量、结构和功能改变,这是继发于齿状核-红核-橄榄核神经通路受损后的迟发性病理学改变。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出血导致的HOD,可能出现肢体抖动、走路平衡不好的问题,这些问题甚至可能手术成功后也无法缓解。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反复出血可能导致脑干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OD,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特有的解剖连接和损伤后神经元变性机制所致。以下是其机制和关联的分析:
1. 机制分析• 海绵状血管瘤反复出血的影响: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反复出血会引起局灶性神经组织损伤、血管壁炎症及继发性纤维化,损伤相邻的神经通路。
• 与下橄榄核变性的解剖联系:下橄榄核与小脑齿状核、红核通过"齿状核-红核-下橄榄核环路"密切连接:1. 齿状核-红核通路:传入信息。2. 红核-下橄榄核通路:为重要传递环节。如果海绵状血管瘤反复出血累及这些通路(如中脑红核或其周围区域),将导致下橄榄核脱神经化,继而出现肥大性变性。
• 变性机制:下橄榄核肥大性变性不同于典型的神经萎缩,是一种由去神经支配引发的反应性肥大,主要表现为神经元肿胀、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及代谢异常.
2. 临床表现脑干病变症状:
• 神经核团受损的局灶性症状(如面部麻木、眼球运动障碍)。• 可能伴随复视、吞咽困难或步态不稳。
下橄榄核变性症状:
• 震颤性共济失调:由于下橄榄核与小脑的连接损伤,表现为肢体不协调、震颤。• 异步性肌肉运动:节律性、无意图的肌肉震颤。
MRI影像学表现:
• T2加权成像高信号:下橄榄核区域出现异常高信号。
• 体积增大:与其肥大性变性相关。
3. 治疗与管理保守治疗:
• 针对原发疾病(如血管瘤出血风险)的管理,包括药物控制症状(如抗癫痫药物)。
• 监测病变进展:定期影像学随访。
外科干预:
• 如果血管瘤反复出血危及生命或引起严重症状,可考虑手术切除血管瘤,但脑干手术风险极高,需谨慎权衡。
对症治疗:
• 共济失调和震颤:可使用替拉扎酮、普萘洛尔等药物,或尝试康复训练。
• 神经保护:通过改善代谢和血供,减缓病情进展。
4. 预后:
•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通常是不可逆的,主要依赖于原发病的控制和对症支持治疗。
• 早期发现和干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出血,可降低继发变性的发生风险。当然,决定治疗时,也应明白这个拇指大小的脑干,却是人体的"司令部",稍有差池患者都有可能,呼吸心跳全停、意识丧失、四肢瘫痪等等,手术需要做到万无一失。对主刀医生的要求极为苛刻,因为稍有不慎,患者都可能下不了手术台,或在ICU昏迷不醒,所以常被医生建议保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