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免疫组化试剂盒?

2025
11/04

+
分享
评论
优宁维生物
A-
A+

什么是免疫组化试剂盒?

一、免疫组化试剂盒的核心原理

免疫组化试剂盒的设计基础,是免疫学中的 "抗原 - 抗体特异性结合" 原理,其核心目标是将组织细胞内的目标抗原(如蛋白质、多肽等)转化为可通过显微镜观察的可见信号。具体实现过程可分为三个关键步骤:

1. 特异性识别:抗体与抗原的精准结合

试剂盒中包含针对特定目标抗原的 "一抗"(特异性抗体),当一抗与组织切片中的目标抗原接触时,会通过分子结构互补性实现精准结合,形成 "抗原 - 一抗复合物"。这一步是检测的特异性基础 -- 不同试剂盒针对不同抗原(如 PD-L1、CD44、Ki-67 等)设计专属一抗,确保仅捕获目标成分,避免非特异性结合干扰结果。

2. 信号放大:二抗与标记物的衔接

为增强信号强度,试剂盒中还配备 "二抗"(抗一抗的抗体),二抗上标记有 "显色剂前体"(如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等)。当二抗与 "抗原 - 一抗复合物" 中的一抗结合时,会形成 "抗原 - 一抗 - 二抗 - 标记物" 的多层复合物,实现信号放大,让低表达的抗原也能被检测到。

3. 信号可视化:显色反应呈现结果

试剂盒中的 "显色剂"(如 DAB 显色液)与二抗上的标记物发生化学反应,会生成特定颜色的沉淀物(如 DAB 反应生成棕褐色沉淀)。这些沉淀物精准定位在目标抗原所在的细胞或组织区域,通过显微镜即可观察到 -- 阳性区域呈现显色剂对应的颜色,阴性区域则无明显颜色变化,从而实现对目标抗原的 "定性"(是否存在)与 "定位"(分布位置)分析,部分试剂盒还可通过信号强度定量分析抗原表达水平。二、免疫组化试剂盒的标准实验流程

不同品牌的免疫组化试剂盒在试剂组成上可能略有差异,但实验流程遵循统一逻辑,需严格按步骤操作以确保结果可靠,核心步骤分为 10 步:

1. 脱蜡与水化(去除组织蜡质,为后续反应做准备)

烤片:将贴有组织切片的载玻片放入 62℃烤片机 / 烘箱 1 小时(若样本易脱片,可升至 70℃1 小时或 75℃半小时),使蜡质融化;

脱蜡:将烤好的切片放入脱蜡液(或二甲苯)中浸泡 2 次,每次 10 分钟,彻底去除蜡质;

水化:按 "100% 无水乙醇(2 次,各 5 分钟)→95% 乙醇(5 分钟)→90% 乙醇(5 分钟)→80% 乙醇(5 分钟)→70% 乙醇(5 分钟)" 的梯度浸泡,逐步去除脱水剂,使组织恢复水润状态;

注意:脱蜡不彻底会导致染色不均匀或假阴性,水化后需避免切片干燥,后续孵育需在湿盒中进行。

2. 抗原修复(暴露抗原表位,增强一抗结合能力)

组织经固定后,抗原表位可能被掩盖,需通过修复试剂恢复其结构,试剂盒通常提供多种修复方法可选:

高压修复:将抗原修复液倒入高压锅煮沸,放入切片后高压处理,结束后置于水流下降温放气,开盖自然冷却至少 30 分钟(需确保切片全程浸没在修复液中);

微波修复 / 煮沸修复:将抗原修复液煮沸,放入切片后保持微沸 / 煮沸状态(微波中低火、煮沸时关盖不拧紧),修复完成后室温冷却至少 30 分钟;

注意:避免修复液过少导致切片干涸,或爆沸造成切片脱落。

3. 淬灭(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干扰)

组织细胞自身含有的过氧化物酶会与显色剂反应,导致非特异性染色,需通过以下步骤阻断:

用 PBST(磷酸盐缓冲液 + 吐温 20)或 TBST( Tris 缓冲液 + 吐温 20)清洗切片后,滴加 3% 过氧化氢溶液,孵育特定时间(通常 10-15 分钟);

再次用 PBST/TBST 清洗,并用防水笔在切片组织周围画 "阻断线"(防止后续试剂溢出),画完后需再次清洗。

4. 封闭(减少非特异性结合)

为避免一抗与组织中的非目标成分结合,需用封闭试剂阻断非特异性位点:

滴加与二抗来源相同的封闭血清(如二抗为兔抗鼠,则用正常兔血清),在湿盒中孵育(通常 30 分钟);

孵育后用 PBST 清洗 3 次,每次 3-5 分钟,去除多余封闭液。

5. 一抗孵育(特异性结合目标抗原)

按试剂盒说明书稀释一抗工作液,均匀滴加在组织上,湿盒中孵育(常规孵育为室温 1-2 小时或 4℃过夜,具体时间依试剂盒要求);

孵育后用 PBST 清洗 3 次,去除未结合的一抗;

若试剂盒含 "一抗增强剂",需滴加增强剂孵育特定时间,再次用 PBST 清洗 3 次(增强剂可提升低表达抗原的检测灵敏度)。

6. 二抗孵育(衔接一抗与显色系统)

滴加试剂盒中的二抗工作液(已标记过氧化物酶等显色前体),湿盒中孵育(通常 30 分钟);

孵育后用 PBST 清洗 3 次,去除未结合的二抗,避免后续显色干扰。

7. 显色(生成可见信号)

新鲜配置试剂盒中的 DAB 显色液(通常为 DAB 底物液与酶标记液按比例混合),均匀滴加在组织上,显微镜下实时观察显色情况(通常 1-5 分钟);

当阳性区域呈现清晰棕褐色、阴性区域无颜色时,立即用清水冲洗终止反应,避免显色过度导致背景加深。

8. 苏木素染色与泛蓝(对比染色,明确组织形态)

滴加苏木素染液(细胞核染色剂),孵育 1-3 分钟,使细胞核呈现蓝色,便于定位细胞结构;

用清水或纯水冲洗切片,直至细胞核呈现清晰蓝色(即 "泛蓝");

若染色过深,可短暂浸泡 0.1% 盐酸溶液进行 "分化",再用清水冲洗泛蓝;若染色过浅,可重复苏木素染色步骤。

9. 脱水与封片(保存切片,便于长期观察)

脱水:按 "70% 乙醇(2 分钟)→80% 乙醇(2 分钟)→90% 乙醇(2 分钟)→95% 乙醇(2 分钟)→100% 乙醇(2 次,各 2 分钟)→二甲苯 / 透明液(2 次,各 5 分钟)" 的梯度浸泡,逐步去除组织水分,使切片透明;

封片:在组织旁滴加 1 滴中性树胶,轻轻盖上盖玻片,避免产生气泡(树胶过多可用药棉蘸二甲苯擦拭多余部分);

风干:将封好的切片置于通风处,待树胶自然干燥(通常 30 分钟至 1 小时)。

10. 结果观察与扫描

干燥后的切片可通过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或用病理切片扫描仪扫描为数字切片,结合图像分析软件判断阳性区域分布与表达强度,最终形成检测报告。

四、总结

免疫组化试剂盒通过标准化试剂与流程,将复杂的免疫学反应转化为可直观观察的病理结果,是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 "桥梁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以 "抗原 - 抗体特异性" 为基础,实现对细胞成分的精准定位与定性,为疾病诊断、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在使用过程中,需特别注意三个关键要点:一是严格遵循试剂盒说明书控制孵育时间、温度等参数;二是确保脱蜡、抗原修复等前处理步骤彻底,避免假阴性;三是做好阴性对照与阳性对照,验证试剂有效性与操作准确性。随着技术发展,免疫组化试剂盒正朝着更高灵敏度(如荧光免疫组化试剂盒)、更高通量(如多靶点联合检测试剂盒)的方向升级,未来将在精准医疗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切片,抗原,试剂盒,组织,特异性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