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会破产吗”?

2025
10/09

+
分享
评论
秦永方
A-
A+

公立医院“会破产吗”?

公立医院"会破产吗"?

秦永方 誉方医管创始人/誉方智数首席顾问

提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医改也伴随着进一步深化,医保DRG/DIP/APG支付方式改革,实行"区域总额预算+机构预算总额"双控机制,医保结算率较低导致医院亏损严重,"亏损"如果不能弥补,对医院经济运行挑战无比,公立医院"会破产吗"?答案是,如果不能精益运营管理实现与时俱进,卫生经济规律使然,公立医院一样也会破产。

从法律和实际操作层面看,纯粹的、经典的"破产清算"并关门大吉的情况在公立医院中极为罕见。但是,公立医院完全可能陷入"功能性破产""技术性破产"的困境,即资不抵债、现金流枯竭、运营难以为继,需要外部力量强力干预才能存活。笔者的判断"如果不能精益运营管理实现与时俱进,卫生经济规律使然,公立医院一样也会破产"。

一、为什么纯粹的"破产"罕见?

公立医院的公共属性: 公立医院的核心使命是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公众健康,具有强烈的公益性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地方政府很难承受一家大型公立医院真正关门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影响和政治压力。

政府的"隐性担保" 尽管政府鼓励医院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当医院出现严重危机时,地方政府出于维稳和保障民生的考虑,通常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兜底"或干预,例如:

财政补贴: 提供专项补贴弥补亏损。

债务重组: 协调银行进行债务展期。

行政兼并: 安排经营良好的大医院对其进行兼并重组。

二、什么是更可能发生的"功能性破产"?

这才是当前绝大多数经营不善的公立医院面临的真实状态。具体表现为:

1、严重的现金流危机:

医保结算打折: DRG/DIP支付下,医保不再是"按项目实报实销",而是"预付包干制"。如果医院诊疗成本高于医保支付标准,就会产生亏损。同时,医保基金审核严格,回款周期长,导致医院应收账款巨大,账面有收入但手里没钱。

"区域总额预算"限制: 医保基金支出增长率被严格控制,意味着整个地区的医保蛋糕是固定的。医院之间竞争激烈,超额部分可能无法获得支付,进一步加剧现金流压力。

2、资不抵债,债务高企:

盲目扩张的后遗症: 过去十几年,许多医院通过银行贷款大规模兴建新院区、购买高端设备。随着收入增长放缓甚至下降,还本付息压力巨大,资产负债率畸高。

运营性亏损持续: 收不抵支,常年亏损会不断侵蚀医院的净资产,最终导致资不抵债。

3、运营质量下降,陷入恶性循环:

人才流失: 发不出有竞争力的薪酬,导致核心医疗人才流失。

设备老化: 无力更新维护医疗设备,影响诊疗水平。

服务缩水: 为控制成本,可能减少必要的服务或使用低价替代品,影响医疗质量和患者体验

声誉受损: 以上问题导致患者流失,收入进一步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这样的医院,虽然法律上没有破产,但实质上已经失去了健康发展的能力,像一个需要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的病人。

三、公立医院破产的外部推手

1、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从"按项目付费"到"按病种付费"

传统"按项目付费"模式下,医院通过多开检查、药品获取收益,导致医疗费用过快增长。2023年后,国家医保局全面推行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将医保基金支付从"为治疗过程付费"转向"为治疗结果付费"。这种"打包支付"机制倒逼医院控制成本,否则超出部分需自行承担。

影响

收入缩减:DRG/DIP支付下,医院若无法通过优化流程降低成本,可能导致亏损。

病源流失:分级诊疗政策下,小病流向基层,大病涌向三甲医院,二级医院诊疗能力不足导致患者减少。

2、医保基金"双控机制":区域总额预算与机构预算总额

医保部门通过"区域总额预算+机构预算总额"双控机制,限制医院医保收入上限。若医院结算率低于预算,差额部分需自行弥补。例如,某三甲医院因结算率不足,导致年底医保总额不足,患者住院难问题凸显。

数据支撑

全国公立医院整体亏损率达45%,二级医院负债率超过100%的占比7.5%,超过50%的占比49%。

2023年新增1379家医院中,近三成二级医院陷入"扩建即亏损"怪圈,设备回本周期远超贷款期限。

四、公立医院破产风险的内在根源

1、盲目扩张与债务累积

部分公立医院为争夺病源盲目扩建,导致债务高企。 扩建过程中依赖银行贷款,利息负担沉重,而新增业务量未能达到预期,导致偿债能力持续恶化。扩建带来的收入增长不足以覆盖财务成本,形成"规模不经济"。部分医院资产负债率长期高于警戒线,现金流高度依赖再融资,抗风险能力极低。一旦医保回款延迟或患者流量波动,即可能引发资金链断裂。

2、人员结构失衡与运营效率低下

公立医院行政后勤人员占比过高,供养比失衡。 部分医院医护比低于国家标准,行政人员臃肿导致管理成本居高不下,资源错配严重。过度依赖编制内用人机制,缺乏灵活绩效激励,一线医务人员负荷重但积极性受挫,服务质量与运营效率双双受限。

五、公立医院破产风险:现实与未来的平衡

1、短期风险: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挤压

当前,公立医院破产风险集中于二级医院,主要原因包括:

医保支付改革:DRG/DIP下,医院若无法通过精益管理控制成本,将面临亏损。

病源竞争:分级诊疗未有效落地,患者向三甲医院集中,二级医院诊疗能力不足导致患者流失。

债务压力:盲目扩张导致负债累积,而财政补贴不足,医院无力偿还债务。

2、长期趋势:精益运营下的生存之道

尽管挑战严峻,但公立医院仍可通过精益运营管理实现转型:

政策支持:中央财政通过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提供最高5亿元资金支持,重点提升诊疗能力、智慧医院建设与费用控制。

技术赋能:AI辅助诊断、智慧服务系统可提升效率 模式创新:医联体建设、专科联盟可下沉优质资源。

六、精益运营管理:公立医院破局的关键

1、成本管控: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医疗"

全成本核算:建立全成本核算体系,借鉴"五步算四步法"成本核算管理体系,精细到病种和项目成本核算,精准管控药品、耗材、设备等成本。

流程再造:利用VSM价值流程图、OEE设备综合效能分析等工具,缩短平均住院日。

2、绩效管理:从"粗放式"到"精细化"

指标体系:构建涵盖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患者满意度、员工发展的多维绩效指标。

激励机制:参考多维价值积分驱动模式,结合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激发员工积极性。

3、资源配置:从"资源垄断"到"服务创新"

医联体建设:通过技术、管理双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智慧医院:推进精益运营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平台建设,

七、结论:公立医院不会大批破产,但需与时俱进

公立医院破产并非普遍现象,但部分二级医院在政策与市场双重压力下,若无法通过精益运营管理实现转型,确实面临破产风险。随着财政兜底能力减弱、医保监管趋严,"医院破产将常态化"

第一批倒下的,是依赖医保、服务能力弱的医院; 第二批,是没有财政补贴、管理落后的公立医院; 第三批,是有补贴但运营效率低、患者流失严重的医院

总之,公立医院需以精益运营为抓手,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医疗",方能在医改浪潮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公立医院并非天然"免疫破产"。在医保改革、财政紧缩、竞争加剧的多重压力下,"破产"对于公立医院而言,不再是法律上的消失,而是运营上的失败和功能的丧失。 在医保基金紧约束和卫生经济规律面前,任何医院都无法置身事外。精益运营管理不再是可选项,而是生存下去的必修课。

卫生经济规律面前,公立医院也不例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医院,破产,运营,医保,导致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