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研发解决方案——残留检测篇

2025
08/04

+
分享
评论
爱必信生物
A-
A+

生物药自上世纪 70 年代 DNA 重组技术与单克隆抗体技术出现后开始兴起,1982 年第一个基因重组生物制品胰岛素上市,宣告生物药时代正式拉开序幕......

背景介绍

生物药自上世纪 70 年代 DNA 重组技术与单克隆抗体技术出现后开始兴起,1982 年第一个基因重组生物制品胰岛素上市,宣告生物药时代正式拉开序幕。经过40多年的发展,生物药已涵盖生物大分子及细胞,包括抗体药物、疫苗、重组蛋白药物、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等。

生物药市场增长迅速,以中国市场为例,2019 - 2023 年中国生物药市场规模以 10.13% 的年复合增长率从 452 亿美元增长至 665 亿美元,预计至 2030 年,中国生物药市场规模将达到 1628 亿美元,2023 - 2030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13.64%;全球生物药市场 2018 - 2023 年年复合增长率为 9.0%,预计 2023 年达到 4021 亿美元,2023 - 2030 年年复合增长率为 7.5%,2030 年预计达到 6651 亿美元。

与传统药物相比,生物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作用机制精准,如同钥匙开锁,能高度特异性地与靶点结合,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

2、治疗效果显著,尤其在一些疑难杂症、慢性疾病以及传统药物难以奏效的疾病领域,能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和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3、具有较低的免疫源性(经过合理设计和生产后),相较于传统化学药可能引发的广泛性副作用,能减少对人体正常生理机能的干扰。

生物药在治疗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然而,其生产工艺相较于通过化学反应合成的小分子化学药物要复杂得多。生物药的生产涉及工具细胞或细菌的改造及培养,细胞培养过程中温度、营养等条件的细微变化,以及产品加工、纯化、储存和包装等环节的微小差别,都可能对最终产品的质量、纯度、生物特性及临床效果产生显著影响。

由于生产工艺的显著差异,生物药的质量控制面临着诸多独特的挑战,尤其是残留物检测环节。传统化学合成药物的残留检测主要关注反应副产物及杂质等方面,而生物药生产过程中涉及、宿主细胞成分、生产用试剂及可能存在的污染物等诸多复杂因素,其残留物检测的范围和难度也相应增加。对于生物药而言,除了微生物污染和内毒素等残留物外,还需要关注宿主 DNA、宿主蛋白、抗生素、代谢废物、酶等关键残留物的检测。

1、宿主细胞残留检测

生物药往往需要由工具细胞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引入的宿主细胞成分残留是质控中的关键检测指标,基于检测成分不同,主要分为宿主细胞蛋白以及宿主细胞DNA;

宿主细胞蛋白(HCP)残留检测 :

中国药典(2020 年版)规定,针对 CHO 细胞,HCP 残留需要 < 0.05%(相当于小于 500ppm);针对 E.coli,HCP 残留需要 < 0.01%;

美国药典 USP<1132> 章节规定,用一种灵敏度较高的方法检测药品中的 HCP,其含量应该低于检测限(通常小于 100ppm,即 1mg 总蛋白中 HCP 含量应小于 100ng,也即 < 0.01%);

欧洲药典 EP 2.6.34 中规定,在生物制品中,HCP 的含量应当小于 0.1%。

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指南指出,需要根据 ICH 准则采用敏感且经过验证的有效方法来监控残留的 HCP,其残留量通常要求小于 100ppm。

宿主细胞 DNA(HCD)残留检测 :通常要求 HCD 残留量在每剂量单位低于特定水平,如 10ng / 剂等,以防止外源性 DNA 对人体的潜在危害。

2、生产工艺添加剂残留检测

生物药生产过程中引入的外源添加剂,需评估检测其残留情况,避免高含量的外源添加剂对人产生不良影响。

培养添加剂--BSA,作为细胞培养过程中的常见添加剂,如在生产环节中有添加使用,需对生物制品中的BSA含量进行检测,如2020版《药典》规定疫苗成品中BSA残留量应不高于50ng/mL或50ng/剂。

培养添加剂--抗生素,抗生素常用于细胞培养中避免污染,或细胞筛选等过程中,如生物制品在生产制备过程中,需在最终成品前尽量去除抗生素。我国在 2020 版《药典》中均规定: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加入抗生素的应进行该项检查,成品中所有抗生素累计残留量不得超过 50ng/剂。

生产环节引入物--protein A,作为抗体亲和纯化过程中的关键试剂,常被用于单抗药生产环节中的亲和层析纯化环节,偶联在纯化介质上的protein A会由于材料老化等原因,脱落并进入纯化后的抗体中,导致残留。药典也明确规定protein A的残留量限度,如《药典》2020 年版第三部《尼妥珠单抗注射液》3.1.3.3 中规定,蛋白 A 残留量应不高于蛋白质总量的 0.00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通则 3429)进行测定。

生产环节引入物--RNase Inhibitor,在 mRNA 疫苗药物的生产过程中,RNase Inhibitor 可有效抑制反应体系种可能存在的 RNase 活性,从而保护mRNA 不被降解。根据规定,需要对 mRNA 疫苗原液进行各项残留检测,其中 RNase Inhibitor 作为蛋白质品是属于蛋白残留检测项范畴,因此需要对其残留量进行定量检测。

生产环节引入物--RNA聚合酶,在mRNA制备的过程中,T7 RNA聚合酶是最主要的原料之一,是mRNA疫苗和药物研发的核心酶,但是对于药物成品来说是一种杂质,T7 RNA聚合酶可与mRNA一起通过LNP包封进入细胞释放,可被视为外来抗原,其可与互补抗体结合,诱导促炎细胞因子,作为适应性免疫反应的一部分,并导致炎症,从而连带引发mRNA的降解。因此需要更强大的评估方法来检测其残留情况,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生产环节引入物--胶原酶,胶原酶可用于在体外分离多种组织为单细胞,适用于各种科研用途的器官,组织的单细胞解离。生物制品生产相关法规中明确了细胞培养相关材料检测的必要性,故胶原酶的残留量检测也愈发引起重视。

生产环节引入物--抗体,CAR-T等细胞治疗药物生产过程中,如分选激活、病毒转导、纯化等阶段,都有可能引入抗体类杂质,故抗体的残留量检测也需引起关注。

3、污染物残留检测

在生物药的生产制备过程中,务必严格排查并消除各类潜在污染物,以防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生产环节中常见的污染物主要包括:工具细胞培养阶段可能遭受的支原体污染,以及整个生产流程里可能遭遇的内毒素污染等。对此,《药典》明确要求生物制品必须接受支原体检测,且规定检测灵敏度不得低于每毫升 10 个 CFU。同样,针对内毒素,《药典》也有细致规定。对于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重组细胞因子类生物制品,其内毒素限度通常在每剂 1~5EU;而不同疫苗的内毒素限度各有差异,例如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便要求每剂内毒素含量必须严格控制在少于 5EU 的范围内。

4、杂质检测

生物药因其生产过程的特殊性,还会产生一些特定的副产物,在整个工艺过程中,也要对可能产生的杂质进行特定的检测。如:mRNA疫苗生产过程中,单链mRNA可能聚合,形成双链RNA(dsRNA)杂质;而CAR-T细胞在诱导后,其会分泌炎症因子,在生产过程中也要去除,并检测去除效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细胞,宿主,生物,检测,残留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