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实现治愈。掌握主动权的核心,在于将“定期、科学”的癌症早期筛查纳入健康管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妈妈,你什么时候回家?"
视频里,女儿可爱的笑脸,是病床上Z女士最心酸的煎熬。她不知该如何告诉女儿,刚做完乳腺癌手术的她,接下来还要经历数次化疗。然而,类似Z女士的故事还有很多:长期腹痛没当回事的L先生,确诊胃癌晚期时已肝转移;W女士因持续咳嗽就医,CT显示肺癌...这些案例提醒我们,癌症并非天方夜谭,而是每个人都需要警惕的健康威胁,但幸运的是--我们并非束手无策。
认清现实也要看到希望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超过482万,死亡超257万。癌症因其高发病率、高治疗负担以及早期症状隐匿的特点,曾让许多人"谈癌色变"。
▲图1 2022年,中国全癌种死亡人数(万人)
然而,现代医学的发展已为我们点亮了希望的曙光。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实现治愈。掌握主动权的核心,在于将"定期、科学"的癌症早期筛查纳入健康管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大大提高治愈可能性。
但为何我们总是"发现的太晚"?
误区一、无症状就是无风险:癌症是突然发现的,但不是突然发生的!癌症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早期肝癌患者80%没有明显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可能已经发展到中晚期,治疗难度增加,生存率明显下降。
▲图2 肿瘤从单个细胞突变到癌症晚期的过程
误区二、年轻群体无需筛查:上海疾控中心数据显示,30岁以下女性乳腺癌发病率10年上升47%,甲状腺癌已成为 20-40岁人群高发癌种。癌症年轻化趋势警示我们:筛查应成为伴随终身的健康习惯。
误区三、筛查会引起过度治疗:柳叶刀研究表明,规范筛查带来的过度诊断率不足0.5%,而早期治疗可减少70%的医疗支出。与其担心 "过度",不如警惕 "不足"。
癌症筛查,您选对方式了吗?
面对众多高发癌种,临床上有哪些筛查手段?
肿瘤标志物/代谢产物检测:虽然临床上常用来进行癌症筛查,但其核心价值更多体现在监测已确诊肿瘤的治疗效果和检查是否复发转移上,权威指南通常不推荐用于普通人群的早期筛查。
影像学检查:如肺部CT、乳腺钼靶/超声、肝脏超声,是临床上重要的筛查手段,但仅针对特定器官。但如果进行多部位、多癌种的影像学筛查如PET-CT,则费用高昂、过程较繁琐。
内镜检查:是发现消化道(食管、胃、结直肠)癌症的金标准,但检查过程可能带来不适感,且针对特定器官。
逐一进行单项筛查不仅费时、费力、费用高昂,且难以系统性地在早期、无症状阶段进行全面风险评估。我们需要一种更便捷、覆盖更广的早期筛查方式,作为健康管理的"前哨站"。
突破传统筛查困境,从单点监测到综合预警
基于此,北京健嘉康复医院检验科引进"多癌种早期筛查"项目,为您的健康筑起前哨防线:
综合风险检测:抽取4mL血液,可检测14种高发癌症风险,预测当前状态和未来半年内罹患某类癌症的风险。
▲图3 "多癌种早期筛查"项目主要针对泛肿瘤进行普筛(初筛)
▲图4 14种高发癌症覆盖示意图
专业解读:检测报告不仅提供结果,更会提示风险级别。专业医师将根据您的报告,建议您是否需要进一步诊断检查,缓解盲目恐慌或延误。
▲图5 "多癌种早期筛查"项目检测报告示意
性价比:检测费用1200元/人/次。对比行业内同类型多癌种筛查项目,在覆盖癌种数量、项目总价、单癌种筛查单价上具有竞争力。
适用人群:18-70周岁的普通人群(癌症高风险人群,如有家族史、不良生活习惯、环境暴露,对自身健康较关注的人群,以及有定期/不定期进行全面健康检查需求的人群)。
不适用人群:未成年、70周岁以上、有肿瘤病史或治疗史的人群。
出报告时间:7~10个工作日。
癌症是突然发现的,但绝非突然发生的。
肿瘤早筛,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家人的守护。
早一步筛查,多一份安心--让健康,稳稳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