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医疗是公立医院的第二增长曲线?

2025
07/16

+
分享
评论
健康界官方微信
A-
A+

先行者已踏上征途。

从零星布局的「国际医疗部」探路,到打造国际医疗联合体,再迈向高能级的科技创新中心等等。中国公立医院的国际化之路,正经历着由浅入深、模式迭新的关键发展阶段。  

曾经,公立医院设立「国际医疗部」的初衷主要是面向外宾提供医疗服务。如今,它不再只是一种服务补充,顶尖医院瞄准的是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塑造国际品牌影响力、吸引顶尖医学人才、推动前沿医学科研创新的目标。

「公立医院发展国际医疗是高质量医院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的时代呼唤。」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在一份文件中如是说。

公立医院的国际化探索能否真正「开源」并反哺医院的整体发展?哪些先行医院已形成了可借鉴的「标杆」模式?更重要的是,医疗服务的本质是价值交换,如何平衡患者、保险、医院各自承担的成本账,让这条路走得长久?

可提供更高质量服务

国际部是公立医院的第二增长曲线?

近十几年来,公立医院的日子愈发艰难。这并非个别现象,而是整个行业的共同困境。随着医保控费、药占比考核、DRG/DIP 改革等措施的实施,医院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不断缩水。然而,与此同时,运营成本却居高不下,人力成本逐年上涨,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公立医院开始寻求新的收入增长点,成立国际医疗部便是其一。在公立医院,国际部层次最高,相应的费用也最高。目前,国际医疗部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城市的大型三甲医院。

国际医疗部被视为「体制内的体制外」,公立医院通过国际医疗部可以吸引更多自费患者,包括高净值人群、外籍人士、外国游客等。这里不用走医保通道,可以提供差异化服务、进行市场化收费,从而获得更多收入。同时,也能提升医院的国际化形象。

北京协和医院为例,公开资料显示,同一职称的医师或者同一名医师,在普通部出诊的医事服务费通常在30-100元之间;如果在特需部出诊的医事服务费大约是普通部的2-3倍,费用在100-300元之间;国际部出诊的医事服务费大约是普通部的10-12倍,费用约在600-1200元之间。

医生喜欢国际医疗部,这里绩效更高、环境更好、流程更顺畅。患者也能切实感受到差异化,这里无需排长队、也不用抢号、环境好、服务细致。有在三甲医院国际医疗接受治疗的患者就曾表示,虽然国际医疗部的费用确实高得有点夸张,但体验真是好。这里号源相对宽裕,提前1-3天约就可以约到了。而普通门诊往往需要7天甚至更长时间预约,且普通部的号源也是最先被预约满的。

不难看出,普通门诊看病的患者太多,患者的问诊时间也相应缩短,3-5分钟属于正常情况。国际医疗部则可以深度检查,为患者提供更定制化的服务,也就是说只要你有问题就可以一直问下去。

回归本源,收费更高、可以提供更优质医疗服务的国际医疗部是否已经成为公立医院新的收入增长点?其实不然,起码目前还没实现。

有数据显示,在一家头部三甲医院,一年总收入约为几十亿,国际医疗部年收入最好的状态也就几千万到一两个亿之间,收入在总收入的占比不到5%。再加上运营成本高、患者数量不多、医生时间有限等,很多国际医疗部也就处于收支刚平衡的状态。

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国家对于公立医院的定位坚持强调「公益性主体」,虽然公立医院的国际化与公益性不矛盾,但是出于社会公平和医疗可及性的考虑,对于自费营收占比设限。政策明确要求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资源的10%。所以,公立医院必须坚持「公益性」,是不能随便开展特需服务的。

先行者已踏上征途

据医疗旅游协会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400万人前往其他国家接受医疗护理。医疗旅游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患者提供了更多的医疗选择。在国内,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沿海城市与国外城市交流相对更多,医疗旅游也相对发展更好,而内地城市比较薄弱。

北京的国际医疗的初步发展大概可以追溯到2000年-2010年。这一阶段公立医院开始设立专门的国际医疗部或中心,标志着国际医疗服务的初步发展。在此阶段,公立医院还引进了部分外籍专家,开展特色诊疗项目,扩大服务对象,并开始探索国际医疗保险合作。据统计,「十三五」时期,北京为外籍患者提供诊疗服务约12.7万人次。

202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表示进一步探索国际化医疗服务,稳步推进国际医疗试点工作,持续加大医疗领域对外开放力度。并以中日友好医院为牵头单位,建立国际医疗联合体,在朝阳区构建国际化院前急救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国际医疗试点单位国际化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国际医疗人才建设,还探索开展国际远程会诊、医疗文稿翻译、国际保险支付等服务。

先行者已踏上征途。到2024年7月,北京市有协和医院、友谊医院等12家公立医院获批试点开展国际医疗服务。在规定范围内,这些试点医院可执行医疗服务收费自主定价、进口临床急需药品等创新措施,为外籍患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上海在国际医疗方面的探索大约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华山医院、中山医院、瑞金医院、华东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市级医院率先开展涉外医疗服务;2020年,上海在社会办医中遴选出10家试点机构和10家种子培育机构启动国际医疗旅游试点;2023年9月,上海将国际医疗旅游试点进一步扩展至高水平公立医院,13家医院被授予「上海市公立医院国际医疗旅游试点单位」。

试点一年以来,上海国际医疗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效果。2024年,上海出台了《国际医疗服务规范》,这是全国首个国际医疗省级地方标准,为医疗机构开展国际医疗服务提供工作指引。且在试点一年期内,试点医院的国际医疗服务呈整体上升趋势。2024年第二季度,这13家试点医院国际医疗部门急诊和住院服务量总计16.29万人次,同比增长22%,环比增长15%。

2024年12月底,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国际医疗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持续加强国际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涵盖门急诊、住院、预防接种、健康体检、健康管理、中医药等国际医疗服务。规范公立医院国际医疗部建设等。

发展国际医疗

需要更多依靠商保

与普通医疗相比,国际医疗部的费用结算有所不同,其费用较高且医保可能不予报销,甚至需要完全自费。

一家北京某三甲医院国际医疗部的负责人曾指出,由于公立医院对账目的要求很高,因此接待海外患者时最大的难题就是保险和外汇。没有与医院合作的海外保险公司,可能存在无法为患者支付的问题。

此前,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付晨曾在一场会议上指出,发展国际医疗要更多地依靠保险的渠道,尤其是商业健康险。因为这个渠道的客户和国际医疗服务的对象之间高度重合。

今年1月,上海发布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上海国际医疗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到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发展。

具体内容包括,鼓励国际医疗服务机构与商业保险机构签订服务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完善商业健康保险支付政策,扩大商业健康保险在医疗机构国际医疗支付中的比例;依托商业健康保险在线理赔试点项目,开展商业健康保险直接结算;推进医疗机构与商业保险机构信息联通,开展线上理赔;鼓励在沪商业保险机构开发与特色医疗服务对接的健康保险产品以及跨境人士医疗险产品等等。

在2020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共同印发《北京市国际医疗服务发展改革创新工作方案》,其中,重点任务提到积极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有效衔接,试点开展实时结算,给予就诊患者更多便利待遇和保障,促进国际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推进商业保险与医疗机构合作对接。

早在2022年,北京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国际医疗部就宣布逐步与医疗保险服务公司签署协议,开展国际医疗门诊和住院直付业务。当时,该院已完成与十余家医疗保险服务公司直付业务协议签署,并与多家保险公司处于接洽和协议签署过程中。

公开资料显示,从2024年7月开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对手术和治疗类项目的商业保险合作价格进行了调整,目前中山医院已经与30多家保险公司达成了合作。

参考链接:

 1.北京17家医院试点开展国际医疗服务,收费实行自主定价,北京日报客户端,2024-07-12  

2.公立医院探索国际医疗应拓展与商保的合作,澎湃新闻,2024-12-09 

3.公立医院为何纷纷成立国际医疗部?,医院运营管理网,2025-04-05

扫码加入「以健康为中心」医院发展与能力建设专区

【系列直播,抢先观看】

【标杆探访,抢先报名】

【社群交流,持续学习】

【解决方案,提升效率】

生成的二维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医疗,医院,国际,服务,患者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