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核心高管加速离场,套现意图明显;一边是股价持续低迷,逼近可转债“救市”红线——两相叠加,漱玉平民当前面临的经营压力与市场信心挑战已不言而喻。
导语
短短数个交易日,漱玉平民(301017)再遭高管"落袋为安"。公司董事、高管秦光霞自6月23日至7月4日期间连续多日密集减持,累计减持666.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约1.65%,节奏远超市场预期。
高管频繁减持的"余音"未落,公司基本面的压力信号已然清晰浮现。7月2日,漱玉平民发布公告预警,公司股票连续10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已低于当期"漱玉转债"转股价格的85%。公司极有可能触发可转债转股价格的向下修正条款。
一边是核心高管加速离场,套现意图明显;一边是股价持续低迷,逼近可转债"救市"红线--两相叠加,漱玉平民当前面临的经营压力与市场信心挑战已不言而喻。
本文字数:2678字
阅读时间:7分钟
1
高频操作与计划背离
6月19日减持计划启动仅4个交易日,漱玉平民董事兼总裁秦光霞便于6月23日开启密集抛售。据公告披露:
6月23日-24日:通过集中竞价与大宗交易火速减持110万股(占总股本0.27%),持股比例从18.25%降至17.98%;7月4日单日:再度减持27.5万股,套现约342万元(按收盘价12.43元计算)。若以1207万股减持上限为基准,此次减持周期不足原定3个月时间窗口的1/6,但执行进度已显著超出市场预期,与原计划中"均匀减持"的常规逻辑形成鲜明背离。更值得玩味的是,其减持方式以集中竞价为主(占已披露交易的75%),加剧二级市场抛压。
作为公司第二大股东(持股18.25%)和核心高管,秦光霞的急促套现与其5月公告中"自身资金需求"的模糊解释形成反差,引发市场对其真实动机的猜测。
减持风暴中心,漱玉平民的资本困局同步爆发。7月2日公司紧急公告:股价连续10个交易日跌破转股价红线(6月13日-7月2日收盘价均低于14.95元/股的85%,即12.71元),触发"漱玉转债"下修条款;深层危机在于,当前股价12.49元(截至7月7日)较2023年初始转股价21.27元暴跌41%,甚至低于2024年四次下修后的价格。可转债条款的触发绝非孤立事件。"漱玉转债"剩余规模高达7.99亿元(占发行总额99.98%),近一年内公司董事会已4次拒绝下修转股价,此次被动逼近"救市红线",暴露公司对股价回升信心的溃散。
秦光霞并非普通高管。作为公司创始人李文杰的"黄金搭档",她参与创立漱玉平民前身(济南漱玉保健品公司),并主导2002年首家药店运营。身兼总裁、法定代表人和第二大股东三重身份,其减持决策具有强烈风向标意义。尤其在公司深陷行业寒冬之际--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1.89亿元(上市后首亏)、一季度关店119家,数量已超去年全年;直营店坪效下滑。核心创始人在寒冬中加速套现,进一步瓦解市场信任。
此次减持风暴还需置于行业结构性危机中审视。2024年全国零售药店市场规模同比萎缩,关店总数近4万家,头部企业普遍面临"扩张失速-盈利恶化"的恶性循环。漱玉平民2023年提出的"万店计划"尚未达成,哈尔滨医保基金流失案即暴露出激进扩张下的管理漏洞;2025年联手台湾大树医药开设"大树漱玉"高端门店,转向母婴、跨境药品等高毛品类,但新业态尚未形成盈利支撑。
秦光霞的此番"又又又"减持,无疑为这家区域连锁药房巨头蒙上了更深的忧虑阴影。这仅仅是个人财务安排,还是折射出更深层的公司隐忧?其高频减持与公司困境之间,又暗藏着怎样的关联?医药行业高管变动的背后,是否预示着更广泛的结构性调整?
2
内外焦灼:扩张隐患与资本撤退
漱玉平民的困境是行业的缩影。股东要利润,企业要增长,家大业大,在单店营收难提升的情况下,并购扩张成了最直接简单的办法。但此举并非简单的并表了事,在大环境不好的当下,团队、经营、全盘布局的细作更显重要。持续闭店潮,导致营收增长停滞,营收下滑坪效崩塌,毛利率下滑、净利率惨淡(详见《业绩说明会:亏损1.89亿的漱玉平民讲了什么》一文),单店盈利能力已击穿生存线。
政策合规成本吞噬利润,医保资质清零风险:山东省部门漱玉平民门店的医保协议被解除,骗保案暴雷直接牵连漱玉平民子公司,公司被迫增加合规投入,推高运营成本。行业亟待转型,但企业仍被存量门店的租金、人力、合规成本拖入亏损泥潭。减持亦并非个例。
阿里健康在漱玉平民股价跌至10.09元(低于13.33元认购价24%)时宣布减持,6年投资浮亏近亿元。战略收缩之际,老百姓大药房在5月7日抛出一份减持计划,控股股东老百姓医药集团将在3个月内减持2280万股,按当前股价套现约4亿元。公司方面称,控股股东减持是为了"调整资产和融资结构,降低股票质押率"。
6月12日,益丰药房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厚信创投及其一致行动人益之丰、益仁堂,三家有限合伙企业计划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不超过2424.83万股公司股份,占总股本的2%。此次减持的三家合伙企业均受益丰药房的实际控制人高毅先生控制。
公告称本次减持主体均为公司员工持股平台,将减持原因归结为"员工资金需求"。按当日收盘价计算,此次减持套现金额可超过6亿元。减持计划窗口期为2025年7月7日至10月6日,恰好覆盖公司2025年半年度报告发布前的时段。而且几乎在益丰药房发布本公告的同一时间,皓元医药、罗欣药业、哈三联等医药上市公司也集中发布股东减持相关公告。
减持逻辑共性是:高管套现,多家药房2024年12月以来,副总裁、执行总裁等高管密集减持;质押风险驱动:老百姓控股股东称减持为"降低股票质押率",暴露资本链紧绷;机构撤退,益丰药房香港中央结算公司、中欧医疗健康基金一季度合计减持超238万股。纵然转型、提效、创新、融合,写在年报里,也没抵挡一扇扇门店被关闭,战略投资者与创始团队同步撤离的脚步。"以规模换增长"这个曾经共同的决策,奏效与否,都体现在行动上了。
3
资本依赖到经营重构
当秦光霞们加速减持离场,当"万店计划"沦为"关店清单",连锁药店的寒冬已非周期波动,而是商业逻辑的彻底坍塌。面对行业性困局,投资者与经营者需跳出"减持套现"的短期自救陷阱,在经营维度展开多重破局行动。
用资本输血维系无效规模,便会陷入"开店即亏损"的恶性循环。破局需不断重构生存公式:关店止损与存量优化,效仿某药房将2025年新增门店计划砍至1000家,且84%转为加盟模式,将固定成本转化为弹性分成;坪效革命,通过慢病管理、DTP药提升专业服务溢价,对冲医保控费冲击;场景深耕,将社区门店转型为"健康驿站",嵌入血压监测、用药咨询等免费服务,引流高复购客群。
资本撤退加剧行业恐慌。更可持续的资本策略或许应是:用战投赋能替代财务套利,引入产业资本嫁接供应链资源,而不只是互联网平台流量;债务重组破局,避免偿债危机;股权激励重置,将高管薪酬与门店经营质量(坪效、复购率)挂钩,减少短期套现冲动。拒绝规模鸦片,重拾药店本质,专业药事服务才是不可替代的护城河;接受慢即是快:老百姓砍掉1800家新店计划,反而换来毛利率回升,印证收缩不是退败而是蓄力。
投资者与经营者当铭记:资本可以撤离,但坚守者终将收获行业出清后的寡头红利。行业不畏周期,因为行业一直存在;但如何长久地坐在牌桌上,才是经营者要思考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