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模式下,如何建设学科?如何考核绩效?如何管理中心?
破除科室壁垒不仅是空间重组,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摆在跃跃欲试的医疗机构面前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理念革新、管理重构与利益再造,最终实现医疗质量、效率与患者体验的多维提升?
而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这家建院仅十余年的年轻医院,在2024年实现专病中心肿瘤患者MDT覆盖率98.5%,首诊患者MDT覆盖率100%,诊疗周期缩短30%(效率提升约40%),诊疗方案执行一致性显著提升。
数字背后,是11个实体化运行的肿瘤单病种诊疗中心的系统化重构,是专科医生和专病医生「双岗责任制」的创新实践,是「医院管总,学部主建,中心主战」原则下医教研三位一体的学科建设模式,更是将传统科室核算制彻底转变为「院-中心」二级分配体系的管理革命。
在上一篇文章《这家公立医院为何撤销科室?院长道破原委……》中,主要揭示了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如何通过四个阶段的「破」与「立」,逐步构建起覆盖全病种、全周期的紧密型专病中心体系的过程。
本文重点剖析该院在管理重构、利益机制调整、人才培养创新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和创新举措。
破除科室壁垒
一场诊疗模式的底层革新
专病中心建设的本质,是以患者需求倒逼医疗模式革新。在此过程中,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管理者们认识到:唯有打破学科之「墙」,才能筑起生命之「桥」。
为此,医院积极探索更加紧密型的专病诊疗模式,以破除科室壁垒,融合不同学科人员,落实「全程管理」理念和「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诊疗模式。
在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院长王宏志看来,专病中心建设是一种组织变革。需要医院领导层自上而下做好顶层设计,职能部门具体做好制度设计,专病中心执行中不断反馈,持续优化改进。
然而,变革初期医院也曾遭遇强烈的抵触。「阻力主要来自人员观念的转变」,王宏志坦言,过去医疗教育和培养模式以专业技术为核心,忽视了以病种为中心的培养,导致医务人员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难以适应新的诊疗模式。
作为一家年轻的肿瘤专科医院,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深知学科协作的重要性,并始终致力于凝聚共识。他表示,医院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一步一步地探索前进。「两年后,95%以上的员工已经牢固树立了多学科单病种一体化诊疗模式的理念。」
经过一番探索,该院最终确立了「医院管总、学部主建、中心主战」的总体方针。2023年,医院推进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中心一体化运行机制探索,将「院-中心-科室」三级管理转变为「院-中心」两级管理,旨在实现中心化、去科室化。
具体而言,医院将传统的内科、外科、放疗科等技术分科,转变为以疾病为核心的肺癌、乳腺癌等肿瘤中心,全面破除传统科室概念,重塑学科体系,优化和完善「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诊疗服务模式,探索以病种为牵引的诊疗中心一体化管理运行机制。
由此,建立了脑系肿瘤中心、头颈肿瘤中心、骨软肿瘤中心、食管肿瘤中心、肺部肿瘤中心、乳腺肿瘤中心、胃肠肿瘤中心、肝胆胰肿瘤中心、妇科肿瘤中心、泌尿肿瘤中心、血液淋巴瘤中心共11个肿瘤单病种多学科诊疗中心。
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11个肿瘤专病中心
2023年1月,医院新院区搬迁开诊,该方案正式实施。在新模式下,如何运行医疗?如何建设学科?如何考核绩效?如何管理中心?这些问题成为医院面临的新挑战。
重构医疗运行机制
「双岗责任制」如何实现1+1>2?
医院创新性地建立了专科医生和专病医生双岗责任制,以实现肿瘤多学科诊疗和全程管理。
其中,「专病医师」是医院特别设置的创新型业务技术岗位,在专病中心中负责患者的全程管理工作,是实现肿瘤多学科诊疗和全程管理的核心性、关键性岗位。
专科医生实行「阶段责任制」,专攻特定治疗环节;专病医生则承担「全程负责制」,对患者的整个诊疗历程持续跟踪。二者通过MDT机制紧密协作,既保证了专业技术深度,又确保了诊疗连贯性。
「如果专病医生做不好,跟过往的模式就没有区别,因为专病医生是实现患者全程管理、专科有效融合的核心。」王宏志告诉健康界,而专病医师的选拔、培训和职责明确是保障新模式运行的关键。
医院设立了严格的选拔机制:专病医生原则上应具有下列条件之一:(一)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二)具有硕士学位(或完成规培)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三)具有博士学位。每年通过个人报名和组织推荐进行选拔,并根据各中心的床位数、患者数量和医生配比设置岗位。
按照医院设想,要将专病医师培养成为肿瘤专病人才。他们需要对单病种的内科、外科、放疗等多学科的知识融合掌握,并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单个病种的临床及研究,针对单病种的专业水平快速得到提高。
因此,入选的专病医师需接受规范化培训,例如乳腺外科医生需学习乳腺内科和乳腺放疗的基本知识,经考核合格后上岗。上岗后,专病医师需接受每年两次的定期考核和每年的不定期培训,以确保其专业能力持续提升。
从具体的岗位职责而言,专病医生在中心主任领导下,全面负责所管理的患者入院处置、多学科会诊、专科治疗协同、疗效评估与出院随访、复诊、再次住院治疗以及科研数据收集、整理等全过程的综合管理。
目前,医院已累计培养50多名专病医生,基本能够承担专病的全程管理。在中心的统一管理下,他们拥有对所管理的患者相对独立的处理权,可组建「专病管理组」共同负责患者的全程管理。
此外,作为中国科学院体系下的研究型医院,专病医师兼具临床与科研双重角色,深度整合临床与科研资源,强化临床研究资源的管理,并推动技术创新在临床的快速落地,最终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高质量诊疗体系。
王宏志告诉健康界,医院已开始探索专病护士制度,并在试点中发挥其健康教育、健康指导等方面的优势。还将探索建设专病医师+专病护士的联合诊疗团队,全程服务患者。
「二者将分别扮演‘班主任’和‘辅导员’的角色,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他表示。
拆掉科室后,学科谁来建设?
学部成为学科发展「指挥部」
打破科室壁垒后,如何保障学科持续发展? 医院创造性构建了「学部」组织体系——这一设计既不同于传统科室,也非虚拟架构,而是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功能的实体化管理平台。
医院按专业领域成立肿瘤外科学部、内科学部、放疗学部等9个学部,形成覆盖全院的「学科建设网格」。以肿瘤内科学部为例,其成员来自肺部肿瘤中心、胃肠肿瘤中心等11个单病种中心的内科医生,实现「专业人做专业事」的纵向管理。
「学部不是临床单元,而是学科发展的‘指挥部’。」王宏志院长用两个比喻阐明其特性:像军队的「军种」:统筹同专业人员的培训、技术标准与科研攻关;似学校的「教研室」:负责制定诊疗规范、组织学术活动、评估医疗质量。
在运行机制上,医院确立了「学部主建」的原则,实行医教研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通过建立首席专家制度,强化学部在新技术研发、教育培训和科研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通过定期培训和学术交流,帮助专业人员及时更新知识,提升业务能力,促进医院整体学科水平的提升。
学部不仅为各单病种中心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还承担着医疗质量督查和考核的职责,成为医院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创新性的学部组织,既保留了专业特色,又打破了学科壁垒,为医院的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组织保障和运行机制。
彻底取消科室层级绩效核算
将权限下放给各中心和学部
王宏志认识到,破壁行动不单纯涉及技术层面,某种程度上也是科室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如果不做好利益机制的调整,改革很难成功。」
所以,专病中心建设过程中,医院及时调整绩效分配政策,建立了「院-中心(学部)」二级分配结构,彻底取消了原有的科室层级核算模式,将绩效分配权限下放给各中心和学部。
新的绩效体系进一步明确中心和学部的工作目标:发挥其相应的管理职能,提高临床工作。医院重构了绩效工资结构体系,设置了「月度、季度、年终、专项」等四个绩效类别,建立「单病种中心、学部、科学研究中心、职能部门」等四个序列。
其中,根据「中心主战」的战略部署,对「主战」的各单病种中心采取以体现专业价值为导向的RBRVS工作量积分法进行核算和分配,重点关注运营发展效率,结合各病种的诊疗结构分布、专科主诊组的业务特点,优先选用核心业务工作量作为主要绩效核算指标,并在成本管控基础上,结合绩效考核结果,发放到各单病种中心或主诊组。
对「主建」的学部,结合「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导向,充分体现「过程质量控制与安全效率目标」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选用学科建设类指标作为主要核算依据,同时通过指标的选取来明确学部工作方向,进而提高学部工作主动性、积极性,提升学部工作效率。
同时,医院在科研资源和设备配置上对专病中心给予倾斜,通过促进单病种科研攻关,实现临床收益和学术成果的双赢。如此,既保障了各科室通过协作获得实际收益,也为医院的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改革后,中心和学部获得了充分的分配自主权,其月度、季度绩效完全自主分配。但是,王宏志坚持一个原则:每次的绩效分配方案需获得不少于80%人员的签字同意。若方案未获80%以上员工签字认可,则由医院层面介入调整;一旦达标,管理层即快速审批,不作干预。
他解释道,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尊重不同中心的运行特点,充分给予中心和学部分配权限;另一方面,也要保障大部分一线员工认同这种绩效再分配的原则,确保了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使得改革得以平稳推进。
中心主任发挥「联合国秘书长」作用
中心内部建立「两会」管理制度
在中心管理方面,医院建立了「院-中心」两级负责制,对专病中心的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进行了系统性设计。
专病中心主任的选拔采用综合评定机制,重点考察三个维度:一是临床与科研能力的平衡发展,要求候选人既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又要具备突出的科研能力;二是多学科协作与带教经验,强调协调多学科团队的能力;三是学术影响力与社会兼职情况。具体选拔通过院内竞聘、考核等方式进行。
在角色定位上,中心主任主要发挥类似「联合国秘书长」的统筹作用,不要求精通所有专业,而是通过行政协调推动多学科协作。
中心内部建立了「两会」管理制度:中心事务会作为最高行政议事和决策机构,由中心主任、副主任、主任助理、总护士长等组成,负责研究决定医疗、科研、教学、行政管理等重要事项;中心周会则是日常管理的主要形式,由各业务模块分管负责人组织实施,全体医护人员参加,主要进行工作部署和任务安排。
这种分层管理的模式既保证了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又确保了日常工作的有序开展。
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的实践表明,医疗模式创新需要「破」「立」并举的系统性变革。通过构建「学部主建、中心主战」的双轨机制,医院既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流程再造,又守住了学科发展的生命线。
这种改革的意义不仅在于技术层面的突破,更在于重构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当诊疗组织方式从「技术为中心」转向「患者为中心」,当绩效分配从「按劳分配」转向「价值导向」,当人才培养从「单一专科」转向「复合型专病」,医院才能真正实现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转型。
作者 | 刘文阳
监制 | 郑宇钧
活 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