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疗大洗牌!政策+创新双王炸,千万家庭都在关注!

2025
05/20

+
分享
评论
健康凯歌
A-
A+

老年医疗大洗牌!政策+创新双王炸,千万家庭都在关注!

5月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25年版)》,明确要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并对床位数量、人员配备、工作模式、配套科室、设备设施、科室管理以及质量监管等各个方面的建设和管理进行了详细规范。

这一新版指南,是在2019年发布的《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基础上进行的更新。国家对指南进行更新的背后,是我国日趋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与老年群体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310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2202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6%。

面对庞大老年群体多病共存、功能衰退等复杂健康问题,完善老年医学科建设已成为构建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的关键。新版指南的发布,不仅是对时代需求的精准回应,更是完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

指南升级:锚定老年医学科建设新坐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对老年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310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2202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6%。

人均寿命的延长使得老年周期拉长,老年群体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且呈现多样化。2022年发布的《“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显示,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增龄伴随的认知、运动、感官功能下降以及营养、心理等健康问题日益突出,78%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失能老年人数量将持续增加。而与老年人的健康需求相比,与健康老龄化相关的机构、队伍、服务和政策支持不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老年医学科的建设迫在眉睫。

2019年,国家卫健委曾印发《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下称“旧版指南”),目的是指导规范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老年医学发展。2025年印发的新版指南调整了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扩大了老年医学科的建设范围;二是细化了老年医学科科室设置标准和业务内容;三是明确了老年医学科的服务模式;四是调整了责任主体和质控模式。

其中,在扩大建设范围方面,相较旧版指南,新版指南强调二级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要加强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安宁疗护机构等机构合作指导,带动基层老年健康服务能力提升。

在细化科室设置标准和业务内容方面,相较旧版指南中“均应≥20张”的统一标准,新版指南针对二、三级医院进行差异化规定,要求三级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床位数应≥20张,二级综合医院应≥10张。

在服务模式上,新版指南更强调以老年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责任主体和质控模式上,新版指南将责任主体调整为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主导,要求根据条件其成立省级老年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体系,逐步完善市、县级老年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体系,按照相关要求,开展老年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工作。

另外,旧版指南发布的同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到2022年,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50%。

2021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老年健康服务工作的通知》中又提出,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目标为不低于60%。

2024年10月,国家卫健委在《关于提升老年医学医疗服务能力的通知》中提出,到2027年末,力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规范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80%。

从2019年到2024年,短短五年间,我国对老年医学科的目标建设要求持续攀升,从50%逐步提升至80%。在这背后,我国的老年医学科已经如点点星火,在全国各地铺开。

截至2020年底,全国设有1个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和6个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642个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有老年医学科。而到了2023年末,设有老年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5778个,占比79.65%。《财新》报道,截至2024年3月,全国设有老年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占比已超过62%,已经提前完成了2025年设立比例不低于60%的目标。

2019年7月,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曾召开“老年健康促进行动”新闻发布会,会上曾透露,到2030年,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将达到90%。这一目标预示着老年医学科建设将持续加速推进,未来将有更多医疗机构参与其中,为完善我国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筑牢基础。

破局之道:新版指南直击行业发展痛点

不过,目前老年医学科的发展参差不齐,成为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科主任丁宗励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医院还存在用专科思维和专科模式诊治老年疾病的现象。

传统专科模式以疾病为中心,江苏省老年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欧阳晓俊曾表示,“老年人到医院看病,存在‘三多’现象,即挂号多、看病科目多、检查多。”每个专科之间相对独立,容易造成检查重叠、治疗交叉、相互矛盾,不仅增加了不必要的医疗支出,也会造成诊断过程中的复合研判缺失,出现病越看越多、越看越重等现象。

多名专家表示,老年医学医疗服务面对复杂的老年健康状况,具有综合连续的特点,这与目前专科为主的医疗模式之间存在较大差别,也是提升老年医学医疗服务能力的要点。

在此背景下,新版指南强调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老年医学科,为破解发展困局提供了清晰路径。在科室设置运行方面,指南明确要求,设置老年医学科的综合医院需配备涵盖急诊、内外科、影像检验等在内的多科室体系,鼓励增设肿瘤科、精神心理科等特色科室,为老年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这一规定打破了传统专科壁垒,通过整合医疗资源,实现对老年患者复杂病情的多维度管理。

服务模式创新是新版指南的核心亮点,指出老年医学科应强化疾病早筛早治,规范开展老年综合评估,将诊疗重点从单纯治病转向维护患者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进一步要求建立多学科团队工作模式,吸纳内科、中医、康复、营养等专科医护人员,通过联合诊疗和中西医结合方案,实现从单病种诊疗向多病共治的转变。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医院原院长王建业教授曾表示,针对老年人的患病特点,老年医学科需要以患者为中心实行多病共治的模式,通过对入院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多学科共同协作,最大限度地维持和改善患者的功能状态,从而提高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生活质量。它强调的是“全人全程”,即诊疗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此外,王建业表示,老年医学科的建设要先“提量再提质”,这也解释了为何前述国家政策不断对于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提出量的要求。王建业认为,老年医学科的建设思路与医改相似,即先解决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的需求,下一步才能解决看得好病的需求。按照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老年科的建设标准,各医疗机构应该首先进行科室的标准化建设,完善包括床位、人员等的配置。在完成数量指标之后,下一步就要考虑质量的提升。

如前所述,新版指南相较旧指南对医院的床位数、科室设置等进一步作出明确要求。并且列出了老年医学科应当具备的基本设备,比如轮椅、转运床(或医用平车)、站立及行走辅助器、坐式体重计,报警系统等。鼓励医院设置辅助洗浴设备、电动护理床、自主转运装置、肠内营养液输注泵、康复训练设备等。这些规定紧密围绕老年患者行动不便、康复需求大等特点设计,为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和治疗效果提供坚实硬件支撑。

多维探索:公私立医院的老年医学科创新实践

目前,一些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在老年医学科建设方面已经卓有成效。

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力军,也是推动老年医疗服务升级的核心力量。在提升老年医疗服务水平的进程中,不同地区的公立医院结合自身优势,探索出多元创新路径。

广州卫健委曾发文介绍,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老年医学科拥有内分泌、呼吸、消化、神经、心血管、肾病、血液肿瘤等12个亚专科,并配备了ICU和体检中心,形成了完善的综合诊疗体系。

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老年医学科也在探索多学科协作模式,并且在全国较早设立了老年肌少症诊疗示范门诊,未来还将继续完善肌少症门诊服务,探索“预防—筛查—干预—康复”全链条健康管理模式。

北京老年医院则正在从“被动医疗”向“主动健康”转化,通过开展健康干预、培养健康习惯和创造健康环境,满足北京和周边乃至全国各地老年患者的健康需求,用老年综合评估的诊疗模式,以“共病”为中心,保护“全人功能”为目的,为患者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广泛进行老年综合征分析、评估和多学科团队建设。2023年,北京老年医院成立了抗衰老临床研究与转化中心,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已集成医学美容、中医药学、康复医学、临床营养和细胞生物学等学科优势。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则扎根基层,以医防融合模式优化老年慢病管理链程。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制定并完善了医防融合慢病管理机制,建立了远程血压管理中心和血糖管理中心,整合了高血压、内分泌、全科医学、公共卫生、健康体检、校医办等学科和科室,组建了医防融合慢病管理新体系。时至2023年,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融入妇幼、中医、疾控、防治管结合,网络化、连续化、智慧化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这一模式的具体形式,是组建一名市级专科医生、一名镇级全科医生、一名公卫人员和N种途径协同管理的1+1+1+N三级家医团队,医院协调组建县、乡、村三级系统,324个家庭签约团队,走村入户,进行健康人群科普教育、高危人群体检筛查、慢病患者规范化诊治、院外随访和特殊人群上门等服务,最终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五病共管的医防融合新格局。 

民营医院凭借灵活的运营机制和创新意识,同样在老年医学科建设领域走出了特色发展之路。

东营鸿港医院通过战略转型,打造标准化、专业化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在转型过程中,医院在基础设施、医疗设备、专业人才等坚实基础上,将医疗服务更多倾向老年患者群体。

2018年,东营鸿港医院成立临家老年照护中心,开创“老年医院+老年照护中心”新型医养体系;2020年开设临终关怀科、老年综合评估门诊;2021年成立老年医学中心,开设老年医学科。

同时,管理团队前往北京老年医院、郑州老年医院等考察学习,探索建立老年医院的标准化模式,制定相关标准,比如将卫生间全部改造成无障碍卫生间,增设无障碍通道等设施。

2022年初,东营鸿港医院申报“东营鸿港医院无陪护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9月正式获批立项,成为东营市唯一入选的三级综合医院,也是老年病医院首次入选山东省标准化试点项目。今年年初,东营鸿港医院正式更名为东营新里程老年医院,更加聚焦老年医学。转型之后,东营鸿港医院2024年的营业收入达2.65亿元。

绵阳富临医院以医养结合为核心,构建起覆盖老年患者全生命周期的医疗照护模式。2016年,绵阳富临医院的老年医学科开科,2020年发展建立医养结合新模式,逐渐形成了以“医养结合”为基础,集“老年医疗、老年康复、中医保健、专业照护、临终关怀”为一体,能提供全程、连续性医疗服务的现代老年病科。

绵阳富临医院分管老年医学科的副院长魏勇表示,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科室逐步开辟出老年医学病区、宁养病区和安宁疗护病区,按功能划分,用以接收高龄、多病共存、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患者,失能、半失能、重度失智、老年病亚急性期医康养患者以及高龄、多病共存、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患者,并有针对性地给予综合性医疗服务和人文关怀服务。

老年医学科建设关乎亿万老人健康,从政策发布到医院实践,变革已在进行。如今,多学科协作、医养结合等模式不断成熟,老年医疗服务短板正被补齐。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老年,医院,学科,服务,医疗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