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唯有主动拥抱变革,方能在智能监管时代行稳致远。
一、政策背景:数字化监管体系的十年布局
自2018年国家医疗保障局成立以来,医保基金监管的数字化转型便被列为战略重点。2019年,国家医保局启动医疗、医药、医保全链条项目编码标准化工程,通过统一信息标识使诊疗行为可追溯,为智能监管奠定数据基础。2020年10月,全国统一的智慧监管平台建成,次年正式启用,标志着医保监管从"人防"向"技防"转型的全面提速。
地方层面,河北省率先于2020年4月试点大数据监管,通过11项动态指标实时监控医疗机构费用异常。典型案例包括某医院因高价采购药品被通报整改,以及3名医生因多开辅助用药受罚。2024年,国家医保局通过大数据筛查曝光"男患者高频使用妇科诊疗项目"等错配问题,验证了技术手段的精准性。
2025年4月25日,《关于开展智能监管改革试点的通知》(医保办函〔2025〕40号)正式发布,明确提出以"监管前移"为核心,推动智能监管体系向纵深发展,构建覆盖诊疗全流程的"三道防线"。
二、试点核心内容
(一)"两库"建设:规则与知识的双引擎
知识库(46项)
政策法规类:医保支付标准、诊疗目录限制等;
编码标准类:药品、耗材、医疗服务项目唯一标识码;
诊疗规范类:临床路径、适应症指南等权威依据。
规则库(79条)
政策类规则(占比45%):如"抗癌药限晚期患者使用""康复理疗单次疗程≤15天";
管理类规则(30%):数据异常阈值(如单日开药量超均值200%触发预警);
医疗类规则(25%):合理用药规则(如辅助用药联用≤2种)。
(二)监管流程重构:三道防线闭环管理
事前提醒:
试点地区二级以上医院50%以上接入实时预警系统,医生开具处方时自动触发规则库审核(如超适应症用药提示);
2025年试点单位事前提醒遵从率需达80%,并逐年提升5%。
事中审核:
智能系统对医疗单据的疑点检出率不低于50%,明确违规费用直接拒付;
建立"医疗机构申诉-医保局复核"双轨制,审核记录全程留痕。
事后追查:
通过大数据回溯分析,对漏网违规行为启动基金追回程序;
结算单增设"违规追缴标识",防止重复扣款争议。
(三)场景监控:生物识别技术的深度渗透
在血透、康复理疗等高欺诈风险场景部署AI监控设备:
身份核验:通过人脸识别比对就诊者生物特征与医保卡信息;
行为分析:视频捕捉理疗操作时长、频次,联动医保结算数据校验真实性;
远程巡查:国家-省级医保平台可实时调取监控画面,减少现场检查干扰。
三、对医疗机构的影响:合规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一)合规成本结构性上升,违规风险阈值降低
医院需配置智能监控设备(如人脸识别、生物特征采集终端)以接入医保监管系统,短期内增加成本,但长期可降低违规风险。
若医生开具辅助用药等可能违规的处方,系统将自动触发预警或直接拦截,并生成违规记录。医生需主动调整处方行为(如减少非必要辅助用药),避免因系统判定违规而影响绩效考核或基金结算。
(二)运营效率的长期优化
事前提醒系统可减少30%以上的重复检查、超量开药等低效行为;
通过数据透明化降低医保拒付争议,预计试点医院结算纠纷下降50%。
四、未来展望:从"监管博弈"到"生态共建"
此次改革标志着医保监管正式进入"全程穿透式"时代。对医疗机构而言,被动应付检查的模式已不可持续,需将合规管理深度嵌入临床路径设计、绩效考核体系。长远来看,智能监管或将推动三大趋势:
诊疗行为标准化:规则库与知识库成为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的核心模块;
医院运营精细化:医保数据反哺医院成本管控,例如通过药品使用预警优化采购策略;
医患信任强化:生物识别技术杜绝"冒名就医",保护合规医务人员职业安全。
国家医保局明确,2026年将在试点基础上扩容最终形成"用数据决策、用规则说话"的医保治理新范式。医疗机构唯有主动拥抱变革,方能在智能监管时代行稳致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