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揽子金融政策对医疗行业影响

2025
05/12

+
分享
评论
良医财经
A-
A+

从一级市场的资金活水,到二级市场的开闸放水,再到医疗养老等细分产业的促进,均对整个医疗产业有着提振信心、激发主体活力的重要作用。


医疗行业的八卦消息满天飞,在经历了集采、关税、4+4等消息之后,医疗产业急需正向的引导。

5月7日,一场发布会,引发了医疗行业的震动。

就在上周,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人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

"一揽子"的增量政策,力度超出市场预期,其中,不少金融新政对于医疗产业有着极强的推动作用。从一级市场的资金活水,到二级市场的开闸放水,再到医疗养老等细分产业的促进,均对整个医疗产业有着提振信心、激发主体活力的重要作用。

良医财经将逐一挖掘,一揽子货币金融政策对于医疗行业的深刻影响。

编辑/ 当归

文章架构师/ 佳佳

出品/ 良医财经

01

一级市场

创新医疗项目,迎来资本活水

很多并不了解金融政策的人或许纳闷,金融政策对于医疗产业有什么影响?事实上,从产业角度看,资金层面的利好,对于医疗生态是一种极大的促进。

唯有创新,才能带动产业的发展,而医疗产业的技术创新,不同于其他产业,需要十年如一日的资金、技术、人才投入。

但如果回顾过去几年的医疗产业,资金层面出现了很大程度的断层。

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医疗健康行业融资总额较2021年高峰缩水近70%,这直接导致了医疗创新企业的快速减少。

新冠疫情暴发后,大量疫苗及新药研发需求产生,新冠相关的生物医药投融资也变得火热。要知道医疗产业融资高峰的2020年和2021年,整个行业的融资案例和金额分别为997起、1350亿元和2520起、2230亿元。而到了2023年,这两组数字分别为705起,总金额680亿元,几乎是腰斩。

时间回到2019年,暴发的新冠直接推高了各路资本对生物医药行业的热情,投资机构仿佛看到了新的风口,纷纷调转枪口。

2021年,全年共发生投融资案例2520起,几乎每一天都有7家企业拿到了新的资金。仿佛回到了用一份"PPT" 就能拿到融资的年代。

繁荣的一级市场投资,促成了生物医疗产业的繁荣。政策、资本、人才等要素的涌入, 让疫苗、核酸药物、CDMO等概念如火箭般飞升。融资、上市、建厂、扩张,行业一片繁荣。

虽然很多投资人大喊行业有泡沫、估值虚高,但是从某种角度上看,只有繁荣才能促进创新,而资金虽然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重复创新,但是随着市场自我清理的能力,这些虚高的价格,也总有一天会在各种市场竞争之下重回理智。

但由于一级市场募资难的问题,很快,医疗行业在资金层面出现断层。

仅仅一年后,大多数处在创业阶段的医疗项目开始经历"裁员""降薪""砍管线"等更为彻骨的寒冬。曾经在新冠中凭借疫苗概念异军突起的明星融资企业,在突兀的结束中哑然失声。当行业追问临床、商业化、企业上市进展,得到的往往是沉默和不痛不痒的回答。

这一现象持续至今,仍未有很大程度的缓解。

上周,人民银行推出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其中提及将尽快推出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一揽子政策,做深做实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助力稳企业稳经济。

除此之外还提及,将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央行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可购买科技创新债券,并与地方政府、市场化增信机构等合作,通过共同担保等多样化的增信措施,分担债券的部分违约损失风险,为科技创新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发行低成本、长期限的科创债券融资提供支持。

两条重磅金融政策,直接提振了一级市场的信心。

这意味着,一级市场募资迎来更多渠道,资金层面活水的打开,将有利于医疗、科技企业的融资,并促进等产业的发展。苦于没有资金的小微医疗创新企业,也将大大缓解技术投入带来的资金压力。

此前,松禾资本合伙人张冲表示,"我们认为,干细胞、免疫细胞,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5到10年一个非常好的技术浪潮。"

人口老龄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GDP提高都决定了大家还在对医疗持续投入,再加上进口取代趋势逐渐加强,从长期来看,医疗市场仍然具有较大潜力。从产业看,伴随更多资金源头的迎来更多活水,创新医疗企业也将有更多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02

二级市场

待上市医疗企业,迎来开闸放水

一般而言,一级市场的资金促进未上市企业的成长,帮助他们度过没有利润的早期技术研发阶段,此外通过资本助力,使得医疗企业走向二级市场。

完成了0-1发展的医疗项目,走到了二级市场后,再通过资本市场的渠道融资发展,实现由1-10、由10-100的壮大发展。

但过去几年,除了一级市场的萎缩,二级市场上的医疗企业过得也并不好。

2024年已落下帷幕,回顾这一年的医药资本市场,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市场,对于医药企业都不算很友好。一个更加直观的数据是,在A股市场,新增上市医药医疗企业数量从2021年的63家,降到2023年的22家,到2024年,这一数据仅为5家。

而已经完成上市的企业表现也不怎么样。整个生物医药板块都处在投资"鄙视链"底端,Wind数据显示,2024年医疗保健板块总市值跌去近9000亿元,以12.64%的跌幅垫底11大行业。

细分类别中,CXO板块"全军覆没",2024年几乎没有一家市值是正增长的。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5日,在257家已发布业绩预告的生物医药企业中,仍有超过100家企业预计业绩亏损。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坦言,如果企业业绩不佳或者目前难以取得突破点,在投资和融资方面也会承压。目前,医疗行业投融资情况还未看到特别好转的迹象。

不得不警惕的是,行业进入"钱荒"时代,Biotech缺钱,大药企也缺钱。

已经上市的医疗项目,股价也纷纷下跌,这一情况仍在持续。春节至今,在A股市场上,生物制药板块下跌27%,医疗器械下跌14%,医疗服务下跌14%。另外,医疗企业在A股的上市数量和融资规模连续三年大幅腰斩。

部分企业早已面临资金紧张的问题。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50%的生物科技企业账上现金不足10亿元,部分企业已因资金链断裂而被迫暂停研发或变卖管线。

日前的一揽子金融政策,提及了对二级市场的信心提振,比如:

  • 优化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将5000亿元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3000亿元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这两个工具的额度合并使用,总额度8000亿元;

  • 制定实施银行业保险业护航外贸发展系列政策措施,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的市场主体提供精准服务,全力帮扶稳定经营,拓展市场;

  • 近期将出台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政策措施,择机会发布,在市场层次、审核机制、投资者保护等方面进一步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同时尽快推动典型案例落地;

  • 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债券,优化发行注册流程,完善增信支持,为科创企业提供全方位、"接力式"的金融服务;

  • 抓紧发布新修订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和相关监管指引,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主渠道作用。

这些政策的背后,就是优化资本市场,发挥二级市场的并购重组。同时,完善多级市场金融服务,接力式助力企业的发展。这不仅可以助力创新药企业打开上市渠道,对于已经上市的企业做大做强也有着明显的助力作用。不少投资人、业内人士认为,通过一揽子金融政策,将给医疗行业带来新机会。

03

产业生态

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促进医疗、养老产业升级

无论是人民银行推出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金融监管总局推出8项增量政策、还是证监会打出一揽子稳市"组合拳",无疑对整个医疗产业都有着积极的推动政策。

在一揽子金融政策中,明确提及了医疗行业,其中提及,人民银行将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服务消费与养老的信贷支持。

比如旅游、文化产业、医疗、留学这样产业,来引导资金提供更多的这种贷款的支持,从而促进相应的产业发展。

一揽子组合拳提到了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是什么?

中国人民银行设立的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额度共5000亿元,主要是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服务消费与养老的信贷支持。新政策工具是对前期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政策的扩容和升级。

中国人民银行曾在2022年设立了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额度400亿元,先期以试点方式开展,后拓展至全国。跟以往相比,新政策工具额度更大,支持领域更广,利率更低,在全国范围内均适用。

那么,新政策工具将发挥哪些作用?

专家表示,这将激发服务消费和养老市场活力。一方面,可进一步激发国内服务消费潜力,促进扩大服务消费供给、提振服务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可支持养老产业发展,也有利于完善养老保障,在更长期限中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不仅是养老产业,对于整个医疗赛道,这些利好都在促进产业生态的升级。

不仅是一揽子金融政策,最近几年,政策上不断释放更多积极的信号。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从支持加大药品医疗器械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质效,到以高效严格监管提升医药产业合规水平,支持医药产业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构建适应产业发展和安全需要的监管体系,字里行间,为2025年的医药行业,带来了利好信号。

新阶段、新战事,已经正式开启。企业要做的,能做的,就是修炼内功,静心等待。

04

良医财经的思考

金融促进背景下,医疗产业走出寒冬仍需时间

一直以来,医疗行业被投资人认为是绝对的投资"黄金坑"。原因在于,对于医疗产业,市场是永远有持续需求的。这也使得医疗行业成为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黄金标的。

但虽然是黄金坑,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波动。

虽然医疗行业遇到了阶段性问题,但是几年来,政策端也在不断释放更多利好。

以北京为例,就在一个月前,北京出台32条新措施助力创新医药产业发展。其中明确提出,临床试验项目启动整体用时进一步压缩至20周以内,启动建设重点专病全自动智能化生物样本库,开展已上市药物扩大临床适应症研究使用,国家医保谈判药品直接纳入医疗机构药品目录,部署"AI+病理"和"AI+制药"等场景模型开发,构建500亿元规模医药健康产业基金……用一揽子增量政策,持续支持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高质量发展。

不仅仅是北京,多地都在持续释放更多利好,助力医疗产业走出周期性低谷。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集采、关税等更多挑战之下,医疗行业想要走出谷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无论是企业方还是投资方,更需要思考的是,在"收紧裤腰带"的日子里,如何将钱花在刀刃上,以便于穿越这个看上去有点漫长的严冬。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医疗,市场,企业,产业,政策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