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秘要》由王焘撰,又名《外台秘要方》。
《外台秘要》由王焘撰,又名《外台秘要方》。该书内容丰富,涉及内、外、妇、儿、五官以及急救等方面,共40卷,110门。书中总结了多种疾病的病因及内、外治法,为其临床分科提供了可靠依据。全书整理了大量医学文献,如实地反映了古代医家对疾病观察的精细和诊断的确切,故时有"不观《外台》方,不读《千金》论,则医所见不广,用药不神"的说法。
《灵枢·五阅五使》认为,鼻是肺功能的外在器官,肺之气通于鼻,故鼻的病变与肺部疾病相互影响、相互传变。鼻主要有司呼吸、嗅气味、助共鸣、御外邪等功能,鼻病则可能出现鼻塞不通气、流涕、嗅觉减退乃至丧失、鼻中出血、打喷嚏等症状。《外台秘要》根据病因病机,总结了大量关于鼻息肉、鼻窒、鼻衄、鼻疮等疾病的内、外治法,对现代医学治疗相关疾病临床价值显著。现结合古今医家的观点,从病因病机、治法方面,对鼻息肉、鼻窒、鼻衄等鼻病进行总结,并归纳《外台秘要》中提到的鼻病治疗方法,详细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鼻息肉 本病首见于《本草经集注》,是指一侧或双侧鼻腔内有如鲜荔枝肉样的赘生物,阻塞气道、有碍呼吸。其证型常根据息肉的质地、颜色及伴随症状辨别。《外台秘要》认为风冷伤于肺脏,加之邪气蕴积于鼻,则水道通调不利,冷与血相搏,邪毒停结鼻内,变生息肉。息肉阻塞鼻窍,故不得息;肺气不宣,鼻窍不利,故不知香臭;息肉逐渐增大,阻塞鼻道,故鼻塞日渐加重,且嗅觉减退甚至丧失。
1.2 鼻窒 本病以经常性鼻塞为临床特征。《外台秘要》尚未直接使用"鼻窒"的病名,多以"鼻齆""鼻塞" "鼻窒塞不通"称之。本病临床发病率极高,无明显年龄及地域差异,且病程长短、伴随症状不一。鼻窒可有流涕、不闻香臭等症状,但区别于伤风鼻塞。后者病程较短,可伴表证。古代鼻窒多从肺寒、肺热及脾虚方面论治,现代增加了"瘀"。《外台秘要》认为鼻窒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肺脏功能虚损,标实为痰、瘀停滞鼻窍。肺气通于鼻,肺脏伤于冷,冷气上乘鼻,津液蒸发不畅,故流涕;肺脏寒冷,腠理疏松,则致鼻流清涕、鼻塞遇冷加重;肺脏伤于风冷,鼻气壅塞不利,津液不畅,可表现为鼻齆。
1.3 鼻衄 本病是以单侧或双侧鼻腔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既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病,亦可以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涉及范围广泛。其病因病机分虚实两端,实证多为脏腑火热气逆,迫血妄行,邪热上犯鼻窍所致。《外台秘要》云:"或有衄血者,加以肺风热之谓也",心主血,肝藏血,热上乘阳位,伤津耗气,波及心肝,故衄血;又如五脏热结,邪热炽盛,津液耗伤,气化只升不降,血随气升入浊道,上越鼻窍,故鼻衄。
本病虚证多为阴虚火旺或气不摄血,血不循常道而溢于络外所致。心气推动血液在脉道中正常运行,若火伤心气,推动乏力,固摄无权,则血溢脉外而致鼻衄。
1.4 其他 鼻疮,病证名。湿气乘肺脏之虚弱,客于皮毛,入于血脉,故鼻生疮。鼻疮临床表现为鼻翼红肿,鼻下两旁疮湿痒烂,痛如火炙,结痂或者皮肤皲裂,鼻毛脱落。
酒渣鼻因皮损部位以鼻尖、鼻翼为主,通常表现为皮肤发红,与肺经积热及素体脾胃积热,复过食肥甘辛辣之品,致使痰浊内生,郁而化火,火热循经上犯有关。《外台秘要》未作详细介绍。
2 治疗方法
《外台秘要》共记载治疗鼻病的方药66首,包括鼻中息肉方11首、老小鼻塞方(包含鼻齆)20首、鼻衄方18首、鼻生疮及疳虫蚀方11首、鼻瘤方2首、酒渣鼻方4首。其中内服方药18首,外用方药48首。
2.1 内治法 《外台秘要》记载内服方18首,其中2首治疗鼻窒、13首治疗鼻衄、1首治疗酒渣鼻、1首治疗鼻瘤、1首治疗鼻疮。总体而言,鼻病内服方药重视对细辛、辛夷、白芷、川芎等的应用。细辛芳香辛烈,发散风寒、温行水气、开官窍。阳明脉环鼻上行于脑,辛夷味辛性温,助清阳上行通于天,治鼻病而利九窍。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辛夷挥发油具有抗炎、抗过敏、保护黏膜等作用。白芷味辛性温,可清热解表散风,善宣利肺气、通鼻窍。细辛、白芷共用,具有宣散的作用,既能走表发散外邪,又能入脏腑经络,通畅玄府。川芎活血养血、行气止痛,能行气通脉,乃血中气药。芎、芷是临床治疗鼻病的常用药对,能疏气活血而止痛,善治鼻渊引起的鼻塞、头痛等。
2.1.1 鼻窒治疗 注重在通鼻窍的基础上辨证施治 临证时,应注意经常鼻塞者多因火旺,突然鼻塞多因感受风邪。肺寒鼻塞,用干枣补肺煎方;鼻窒、气息不通畅时,予凉血之小蓟一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服即愈;鼻窒日久,气机升降失常,气血津液流通之道闭锁,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故治疗时应注重合理应用行气活血法,如适当加入川芎、白芷药对以益气活血。
2.1.2 鼻衄治疗 应先破污血而留好血 若伴身热、呕逆,以麦冬、石膏、寒水石各三两,甘草二两,桂心一两,水煎服,分三次服。若衄血不止,茅花汤主之。如小儿衄血不止,"单服白马屎汁三合甚良"。又有血下数升者,"亦可取好松烟墨捣之,以鸡子白和丸,丸如梧桐子大。水下一服十丸"。墨,属金而有火,入药颇佳,又能止血化瘀,以"医者意也"。须松烟墨方可入药,惟远烟细者为佳。除根据伴随症状辨证用药内服以止血外,还需注重外治法的应用。
2.1.3 其他 如疗面鼻病酒齇方,"木兰皮(一斤渍酒用三年者百日出曝干),栀子仁(一斤),上二味,合捣为散,食前以浆水服方寸一匕,日三良",蜂房内服治疗鼻瘤。《本草经集注》首次归纳了用藜芦、矾石和通草等五种药物治疗鼻息肉。《外台秘要》未提及治疗鼻息肉的内服方。
2.2 鼻腔给药外治法 鼻腔给药是指药物通过作用于鼻腔达到局部治疗鼻病目的的外治法,如滴鼻、吹药、涂敷、塞鼻等。鼻腔黏膜与环境接触最多,黏膜下血运丰富,且含有多种腺体,药物可以迅速被溶解吸收。鼻腔给药剂型较多,合理选择剂型对药物充分发挥治疗作用有重要意义。对于鼻腔给药,《外台秘要》多次用到的中药包括明矾、瓜蒂、皂荚、通草、细辛等。白矾具有腐蚀收敛作用,常以脂或胶清调和,涂敷或塞于息肉,数日则息肉出。瓜蒂味苦性寒,研磨蓄鼻,能去湿热,去鼻中息肉;与麝香、细辛同用,治鼻不闻香臭。皂荚含有皂苷类物质,与鼻黏膜接触后可利九窍。细辛含有细辛醚,开窍,通畅气机。《外台秘要》提到纳药鼻中,以黄水出为度,黄水出则湿热散,病可自愈。
2.2.1 滴鼻法 该法是将芳香通窍类的中药制成鼻用液体并滴入鼻腔内,以直达病所,快速治疗鼻病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鼻生疮、鼻塞、鼻衄等。如衄血方:"生地黄汁、小蓟汁,上二味随多少,以点鼻中",可达凉血止血的目的。又如治鼻内热气生疮,有脓臭并有虫方:"矾石(一两烧),生地黄(三两),苦参(一两)"。亦有将中药先以苦酒(即醋)拌,渍一宿以增强其活血散瘀通窍之力。滴鼻法操作简便,患者可自行操作,且起效迅速,临床应用广泛。
2.2.2 吹药法 此法是将药物研磨成极细的药粉或药汁并吹入鼻腔内的治疗方法。《金匮要略·杂疗方》记载:"救卒死而目闭者方……吹皂荚末鼻中,立效",可以说这是对于吹药法应用的最早记载。临床多用芦管、葱叶、竹筒,把药粉少量、多次吹入鼻内,使药物经鼻黏膜吸收,达到通窍、止血、取嚏的作用。吹药时应注意轻吹鼻中,且嘱咐患者屏气,避免将药粉喷出或直接吹入气管而致呛咳。"俗人或使人以竹筒极力吹鼻中无不死者",描述了吹鼻不当后果的严重性。
吹药法适用于鼻衄、鼻窒、鼻鼽、鼻息肉等。《外台秘要》总结了多种吹鼻方药治疗鼻病的方法,如皂荚散方,组成为"皂荚(一分炙去皮子),细辛、辛夷、蜀椒、附子(炮各等分)";鼻中息肉不得息方,组成为"矾石(三分烧),藜芦(二分),瓜蒂(二七枚),附子(二分炮)"。
2.2.3 涂敷法 该法包括涂法和敷法。临床常用的涂敷剂型包括膏、糊和散剂。《外台秘要》记载应用涂敷法治疗鼻息肉、鼻生疮、酒渣鼻等,如"通草、细辛、蕤仁、雄黄(研)、皂荚(去皮子各一分),白矾(二分烧),矾石(三分泥裹烧半日研),藜芦(三分炙),地胆(三分熬),瓜蒂(三分),巴豆(十枚去皮),闾茹(三分),地榆(三分)",加细辛、白芷共煎汤取汁,和散敷息肉上,也可以胶清和之涂抹,以治疗鼻息肉;如用解毒生肌之珍珠、祛瘀疗疮之胡粉、攻毒之水银等分,猪膏和涂,治疗酒渣鼻;又如杏仁烧制后取其油,敷鼻治疗鼻生疮。
2.2.4 塞鼻法 该法是将药物用纱布裹药末如枣核大,或将药液、油膏类用药棉等浸泡,塞于鼻中,辨病、辨证给药以达治疗目的。其适用于鼻息肉、鼻衄、鼻窒、鼻鼽等的治疗,常用剂型包括鲜药汁、散剂、膏剂等。鲜药味厚力峻,起效快,清热解毒之力更强,是中医治病特色之一。鲜药汁塞鼻,如单味地胆汁以竹筒灌鼻,治疗鼻息肉,药简力专;散剂塞鼻,如通草散,方用通草、珍珠、矾石、细辛治疗鼻中塞肉不通利;膏剂具有保护、润滑鼻黏膜的作用,如选用烧矾石末,用面脂和,塞鼻中,如此数日,息肉便随药而出,疗鼻中息肉、不闻香臭;药丸塞鼻,和蜜丸大小,治疗鼻息肉伴鼻中清涕。需要注意的是,塞鼻栓的大小应适中,不能太小,以免吸入气管,引起窒息;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应以布包裹,避免与鼻黏膜直接接触;塞鼻不宜过深,否则易致打喷嚏,使药物随之而出,影响疗效,且容易误吸。另外,治疗鼻息肉见肺气虚寒证时,应注意避风、以帛裹头,小儿则多配合摩顶,以固护阳气于内。
鼻窍给药的适用范围不局限于鼻窍病变,亦可见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治疗以中风为主的急症时,捣皂荚、细辛屑吹两鼻孔中。李时珍曰:"鼻气通于天,天者,头也",阳明脉环鼻而上行脑,因此鼻腔给药可用于中风急救。药物经鼻黏膜吸收,直接进入体循环,可避免首过效应,提高生物利用度。黄疸治疗的鼻腔给药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是瓜蒂,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肝功能恢复。对于诸鱼骨哽,可取少许皂荚末吹鼻,嚏出即愈。对于胞衣不出,可取皂荚捣末,着鼻孔。
许多外治疗法以取嚏作为疗效判定标准。"嚏"是脏腑气机的剧烈运动,能激发身体诸气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祛邪外出的目的。清代医家吴尚先在《外治医说》记载:"大凡上焦之病,以药研细末,搐鼻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给予取嚏疗法高度评价。取嚏法的使用应注意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以防耗伤正气;如有不适,应及时更换疗法。
2.3 艾灸 以艾为灸,故称艾灸。艾灸疗法使用普遍,《南史》记载:"贵贱争取之,多得其验"。艾灸产生的温热刺激具有温通、温补的作用,可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损伤组织修复并促进机体脏腑功能恢复。《本草从新》曰:(艾叶)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叶的纯阳之性再加属阳之火,两阳相得,可强壮元阳、回阳救逆。《外台秘要》以"灸两臂中脉取止。
取臂脉法:以鼻嗅臂,点其鼻尖所着处是穴,两臂皆尔"治疗鼻出血。根据其取穴方法,对应的可能是天府穴,但尚缺乏临床考究。该书又以"上星二百壮,入发际一寸,又夹上星两傍相去三寸,各百壮灸之"治疗鼻息肉,上星穴属于督脉,可使督脉阳气注入肺手太阴之脉,激活人体生理功能,则鼻气通。
2.4 导引 导引法的肢体活动和呼吸运动方法,是古人观察生活形成的实践经验。鼻部导引法可适用于鼻息肉、鼻窒、鼻鼽、鼻疮等鼻病的防治。如鼻息肉导引法:"端坐伸腰,徐徐以鼻纳气,以右手捻鼻,除目暗,泪苦出,徐徐闭目吐气。鼻中息肉,耳聋,亦能除伤寒头痛""东向坐,不息三通,以手捻鼻两孔,治鼻中息肉"。东方主阳气升发,面向东而坐,以顺应自然界升发之气;手捻鼻孔,一是将意念置于患处,二可以生热通鼻窍。治鼻疮法:"踞坐,合两膝,张两足,不息两通"。预防鼻病,可单用鼻病按摩导引法。对于鼻病,应注重内治法、外治法的联合使用。
3 结语
鼻病临床发病率较高且病情反复、病程日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质量。鼻病治疗包括内服中药、鼻腔给药及艾灸、导引等。艾灸及导引在鼻病防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值得更深入地挖掘。《外台秘要》包含大量切实可行的鼻病外治法。如对于鼻息肉的治疗,书中总结了许多鼻腔给药的方药,但目前临床治疗该病仍以手术切除为主。据统计,鼻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率约为20%。鼻腔给药治疗鼻息肉尚未普及,尚缺乏临床疗效观察。鼻腔给药简便无创,若能通过这种方式解决鼻病患者的痛苦,相信患者的接受度及满意度将大大提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