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 CMIA 医学创新大会·2025」将于6月27-29日在青岛召开。
「第七届 CMIA 医学创新大会·2025」将于6月27-29日在青岛召开。本届论坛特设「2025医学创新琅琊汇」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典型案例征集目前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本次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主要面向全国从创新体系建设、创新人物与创新团队、创新典型实践三个层面征集典型案例,旨在挖掘和推广具有实践价值和转化价值的医学创新成果,推动医学创新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从概念走向应用。
创新人物与创新团队该板块面向医疗机构、高校、研究院所、重点实验室、医学创新转化相关服务机构等医学创新相关组织中为医学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包括但不限于从事创新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创新应用等专业人员和团队,比如技术经理人、管理者、临床医生、工程师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上海九院」)学科规划处处长、成果转化办公室主任许锋正是医学成果转化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她曾入选上海市级领军人才,也是领军人才首次入选的技术经理人。
图| 许锋
过去6年,许锋带领的团队,从技术与市场维度推进医院的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一系列成果。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5年4月10日,上海九院获得国内专利授权2422件,共签约超112个转化项目,转化合同总金额近8.3亿元;成果引入企业转化落地后,也已经形成超20张国家药监局注册证。凭着这些成绩,上海九院连续3年在《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2021)》《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2022)》《2023中国医院创新转化100强》上位列全国榜首。
作为中国医学创新领域的风向标,上述榜单由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联合健康界推出,以关注创新转化为主要衡量指标,整体形成「1+9」医院创新转化评价体系,涵盖综合实力、专利数量、专利质量、成果转化和变化趋势多个方面。
成果转化80%奖励给科研团队及学科
现阶段,中国公立医院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比较低。一篇研究论文《我国公立医院科技成果转化的困境与对策》指出,2017~2021年,全国1217所三甲医院共申请专利近21万件,授权近16万件,而实现转化的仅1938件,转化率为1.21%左右。
与高校、研究院所相比,医院的科技成果转化量较少。这背后存在一系列问题,比方说医生的临床工作繁忙,成果转化涉及的专业领域又多,存在着「不愿转、不会转、不敢转」的问题。
针对转化率低等问题,《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的发起人葛均波院士就曾明确表示,没有转化的专利叫「僵尸专利」。
在此背景下,一些医院开始组建技术经理人团队,探索和尝试科技成果转化,打通公立医院科技创新从实验室到手术室的「最后一公里」。技术经理人过去叫做技术经纪人,也被称为「科技红娘」。他们主要为科研人员以及企业、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创新主体服务,致力于促成技术交易。
其中,上海九院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领跑者。该院于2011年成立了成果转化办公室、作为医院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管理的专门部门。成果转化办公室配备专业的专利代理人、技术经理人、律师、经济师等工作人员。在许锋看来,成果转化办公室团队虽然是行政人员,但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要主动作为,为医生提供陪伴式服务。
该院在2017年建立临床研究中心时,将成果转化办公室从职能管理部门变为专业技术部门,以为医院提供更好的专业技术服务。由于医生临床工作繁忙,且需兼顾基金课题撰写、学术文章创作及创新发明等任务,非医学专业的专员协助处理医生不擅长的事务。
在推动医生科研成果快速转化落地方面,成果转化办公室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即把专利孵化任务交给了专业的人去落实,他们的共同职责,便是帮助医生寻觅、匹配最合适的研发、产业和投资搭档。
这些足以看出该院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公开资料显示,在2020年-2022年期间,上海九院共签约80个成果转化项目,协议金额高达4.7亿元。
到2025年4月10日,该院的转化合同总金额达到近8.3亿元。同期,该院公示了「组织工程软骨/骨再生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成果转化项目相关事项。公示资料显示,上海九院以305万元的价格,将该项目中的36项组织工程专利转让给上海软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医院对科技创新转化也有相应的激励政策。该院规定,成果转化到账后,扣除成本后净收入的80%,奖励给科研团队及学科,医院只留下20%用于后续其它转化相关工作,上海市规定的奖励比例是不低于70%。
将医生灵感转化为产品
根据官方资料,该院医疗器械创新比例较高,也有药物创新如细胞药、小分子药,还有体外诊断试剂等新技术。多年来,非常重视重视医工交叉平台建设。2017年制定了医院创新驱动战略,围绕临床需求做研究工作,为解决临床问题做科研创新,即「科技创新引领,临床需求驱动」。
基于此,布局了三大平台,原始创新平台、医工交叉平台、临床研究平台,三个平台可以做不同的事情。医工交叉是该院比较有特色的平台,包括医学3D打印中心、教育部数字医学工程中心、机器人中心、骨科创新医疗器械、口腔生物材料、生物材料测试等。这些对该院外科体系的科技创新工作帮助非常大。
「鸿鹄」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系统正是九院一项成功的转化成果,由九院骨科主任医师李慧武与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联合研发。这一次产学研合作始于多年前在咖啡馆的一次讨论,许锋亲身主导了该项目的转化落地。
彼时,她是合作的组织者,与上海九院骨科戴尅戎院士、李慧武医师、微创机器人集团工程师和导航专家等人一起深入探讨了研发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可行性。通过每周一次产品碰头会,「鸿鹄」的雏形逐渐露出水面。
作为技术经理人,许锋提出,鸿鹄关节手术机器人要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还要走向国际。后续,上海九院的医生团队和微创机器人集团工程师团队达成了共识,即要走医工结合、自主研发道路,力争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能进入国际市场的骨科手术机器人。
她还带领团队事无巨细陪伴医生团队和微创机器人集团工程师团队啃下一块块「硬骨头」。在成果转化的不同阶段提供支持,比如技术如何满足临床需求、如何克服现有国际竞品的弊端、产品如何优化升级等等。
许锋接受采访时坦言,在他们团队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鸿鹄」机器人绕开外企构筑的专利壁垒,实现了从临床问题的提出到产品临床试验、再到产品注册、最后成为商品的闭环。
最终,关节手术机器人「鸿鹄」的国产化部件占到了97%。现阶段,该机器人已经走出国门,成为唯一获中国、美国、欧盟、巴西、澳大利亚等5个国家(地区)注册认证的国产手术机器人。
这是许锋及其团队推动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作为技术经理人,其团队的日常工作便是一边在市场中「挖需求」,一遍在医生科研创新中「挖宝藏」。
公开资料显示,许锋团队还推动了由九院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科带头人吴皓团队研发的「国产人工听觉脑干植入系统」的专利技术转化。该项目于2021年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签约,正在临床试验阶段,且目前已经在药监局注册报批,有望在今年上市,为众多无法通过人工耳蜗重建听力的耳聋患者带来希望。
经过多年积累与沉淀,许锋团队已建立起了从项目挖掘到概念验证、中试再到走向市场的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能力。不过,她认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在创新成果转化前端,特别是项目触达上,要花时间、沉下心做早期项目的‘陪伴者’。」
双主任负责制 由临床需求主要研究者和企业共同负责
该团队需要一直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真正触达创新好成果、推动技术转化落地?
2023年11月,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正式启动,39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参与其中。许锋带领的团队为上海九院制定了知识产权发展目标,设立了「医企融合实验室」。该项目的目标是促进医生和企业早期合作,让医生产生创新点子后,能尽早找到合作企业,提高医学创新转化成为生产力的成功率。
据悉,「医企融合实验室」实行双主任负责制,由临床需求主要研究者和企业技术主力共同负责。「我们团队也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优化,发挥好技术经理人在项目触达、挖掘与跟进的积极作用,充当好成果转化的‘桥梁’。」许锋曾说道。目前,已启动首批5个实验室项目,这些创新技术有望转化成一批新的医疗产品。
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加速演进的浪潮中,技术经理人作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核心枢纽,其重要性正与日俱增。然而,当前,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显著滞后于创新发展需求 —— 人才缺口持续扩大,增加人才供应迫在眉睫。
许锋希望把成果转化作为一个学科来建设,设立成果转移转化本科专业,不断壮大技术经理人队伍体量,以实现人才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规范化和规模化。
成果转化需要一直在路上,人才建设亦需持续深耕。
参考链接:
1.技术经理人首入上海市级“领军人才”,专访“科技红娘”许锋:让“科技花”更好结出“产业果”,组织人事报,孔娟,2024-11-20
2. 央视聚焦医院科技成果转化新范式:六年创收8.3亿,仙桃市非织造布产业协会,2025-04-10
3.连续两年转化第一,上海九院创新转化启示录,动脉橙果局,沈宇婷,2024-03-07
4.【创新与转化】上海交大医学院九院成果转化办公室许锋处长等两位技术经理人入选上海领军人才,第1医学频道,2024-08-25
5.三中全会提到的这类人才首次入选“上海领军人才” | 走通1到10,改革来助力,上海科技人才,2024-08-05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