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林淑琴教授治疗肺气虚寒型鼻鼽验案举隅

2025
04/24

+
分享
评论
zgzyyycjy
A-
A+

鼻鼽是以阵发性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可常年发病,亦可呈季节性发作。

鼻鼽是以阵发性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可常年发病,亦可呈季节性发作。本病最早记载于《礼记·月令》,书中称为鼽嚏,见"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鼻鼽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脉解》云:"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素问玄机原病式》谓:"鼽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古代文献中尚有"鼽鼻""鼽水""鼻流清水"等别称。历代医家认为本病反复发作是脏腑虚损,正气不足、玄府疏松、卫表不固,风寒异气趁虚而入、正邪相争于鼻窍所致。

林淑琴教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中医耳鼻喉科主任医师,福建省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耳鼻喉科工作4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尤其擅长治疗鼻病。笔者有幸跟师于门诊,受益匪浅,现将跟师整理的林师辨治肺气虚寒型鼻鼽经验介绍如下。

1 鼻鼽的病因病机

鼻鼽多为脏腑虚损、正气不足、腠理疏松、卫表不固,又遇风邪、寒邪或异气侵袭,寒邪束于皮毛,令阳气无从泄越,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降低所致。临证常分为肺气虚寒型、脾气虚弱型、肾阳不足型、肺经有热型。林师认为鼻鼽临证以肺气虚寒型多见,肺气虚寒、卫表不固为主要病机。肺合皮毛,若肺气不足,卫外功能失调,则腠理疏松,风寒趁虚而入;且风为百病之长,易挟寒、热、湿邪上犯人体,致肺经闭塞。肺开窍于鼻,肺失清肃,气不摄津,津液外溢,则清涕自流不收;邪正相争,争而不胜,则鼻痒、喷嚏频频;水湿停聚鼻窍,则鼻塞不通。

2 鼻鼽的治法与组方

中医认为鼻鼽的病因病机多为肺、脾、肾三脏虚损,以由肺脏亏损导致的肺气虚型最为常见。肺外合皮毛,肺气虚则卫气不固、腠理疏松,风寒外邪乘虚而入,令肺失清肃,导致疾病发生。故林淑琴教授治疗本病以益气固表、宣肺开窍为主,同时建议患者规律作息、增强体质、保持环境清洁并避免过食生冷寒凉及高蛋白食物。用药以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为基础方,另配合抗敏灵(院内制剂室生产的粉剂)穴位贴敷。

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为益气固表的经典方,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肺气虚型鼻鼽。其中黄芪为君药,温补肺脾之气的同时益气固表;白术为臣药,健脾益气;防风为佐药,走表而散风邪,合黄芪、白术以扶正祛邪。全方固表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有补中寓疏、散中寓补之意。苍耳子散是中医经典方剂,出自宋朝严用和所撰《济生方》(又名《严氏济生方》),为鼻科临床常用药方。其可疏风止痛、宣通鼻窍,主治鼻渊、鼻流浊涕不止,用于风邪上攻之鼻渊,或急慢性鼻炎、鼻窦炎及过敏性鼻炎等病。方中辛夷味辛性温,走气入肺,可助胃气、清阳上行,祛风,通利九窍;白芷味辛、微苦,性温,气芳香,可祛风湿、活血排脓、生肌止痛;苍耳子味苦、甘、辛,性温,可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薄荷味辛,性凉,可疏散风热。诸药共奏祛风通窍之功。

穴位贴敷属中医外治法,院内制剂抗敏灵的主要成分为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川乌、草乌、肉桂各适量,研粉过100目筛备用。治疗时将药粉用生姜汁调匀成糊状,做成直径为1 cm的圆饼,置于大椎、风门(双)、肺俞(双)穴位处,以4 cm×6 cm胶布固定;每次贴0.5~1 h,7~8 d一次,4次为1个疗程。若患者皮肤出现潮红或小水泡,嘱不要抓破,可外涂紫草油。其中白芥子辛温燥热、利气散结、温化寒饮,延胡索行气活血,甘遂峻逐水饮,细辛、白芷疏风解表、温肺散寒,制川乌、制草乌温经通络、祛风除湿,肉桂温补助阳。全方共奏温通经脉、疏风散寒通窍之功。而鲜生姜汁温散行气,促进穴位药物吸收,且药物在穴位保留一定时间,可对穴位进行有效刺激。且本法选用的大椎穴为督脉要穴,而督脉为阳脉之海,督统一身阳气,为纯阳主表穴位。风门穴位于项背部,"风"为阳邪,出入之处为"门",该穴为风邪入侵之门户。选大椎、风门穴贴敷,有助于升提人体阳气于鼻窍,以抵御外邪侵袭,温通经脉、疏风解表。研究表明,穴位贴敷的药物可以通过皮肤吸收并刺激穴位,反射性地刺激大脑皮层,调整其兴奋与抑制的过程,有效抑制嗜酸粒细胞的活化能力,减少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释放,降低机体对过敏原的敏感程度,从而达到抗变态反应的效果。

3 验案举隅

案1 黄某,男,49岁,2022年6月8日初诊。主诉:鼻塞、鼻痒伴流清涕10余年,加重1周。病史:患者10年前因感冒未及时治疗,日久反复出现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遇季节更替即加重,均自服抗过敏药西替利嗪片(每晚1片)后症状缓解。现症见:3 d前受凉伴进食辛辣后鼻部症状反复,伴频繁咳嗽、咳黄痰,痰黏难咳出,夜寐欠佳,小便偏黄,大便偏干,舌尖红、苔薄黄,脉细。专科检查:双下鼻甲及中鼻甲苍白、肥大,鼻道见清涕,咽喉黏膜稍充血,咽后壁见少量黏痰附着,舌根及咽后壁见滤泡增生,双声带肥厚无充血,运动功能良好。予苍耳子散

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处方:苍耳子12 g,白芷12 g,薄荷9 g,甘草3 g,防风12 g,黄芪15 g,白术12 g,桔梗10 g,连翘12 g,制陈皮8 g,细辛3 g,辛夷9 g,蜜紫菀12 g。7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 mL,早晚饭后40 min温服,每次200 mL;配合抗敏灵穴位贴敷1次。

6 月15日二诊:患者诉服药7剂后,鼻塞、鼻痒、流涕诸症略有缓解,精神改善,眠可,大便偏干,舌尖红、苔薄黄,脉细;但仍有咳嗽、咳黄痰,饮食欠佳。原方加砂仁8 g、黄柏10 g,7剂,煎服法同前;续穴位贴敷1次。6月22日三诊:鼻塞、鼻痒、流涕明显减轻,咳嗽、咳痰亦有减轻,仍诉大便偏干,纳可、眠可,舌淡红、苔薄黄,脉细。上方续服7剂,煎服法同前;续穴位贴敷1次。6月29日四诊:诸症明显减轻,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去黄柏,续服7剂,煎服法同前;续穴位贴敷1次。1个月后回访,患者鼻鼽未再复发。

按语:本案患者患鼻鼽多年,因夏月感寒,风寒上犯鼻窍,故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肺气上逆,故咳嗽、咽痒;肺热煎熬津液,且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大便偏干;舌尖红、苔薄黄,脉细,为热征。故在益气宣肺通窍基础上,予以清肺热化痰。以苍耳子、细辛、辛夷、白芷、薄荷宣通鼻窍,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桔梗、连翘、蜜紫菀清热利咽止咳,陈皮行气化痰,甘草调和诸药。首诊后,患者鼻部症状改善,但仍有咳嗽、咳黄痰且难以咳出,兼不欲饮食、大便偏干,故二诊加砂仁以醒脾开胃,黄柏以通便、导热下行。三诊时患者诸症皆减轻,仅大便偏干,故续前方7剂。四诊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故续前方巩固治疗,并持续配合穴位贴敷以巩固疗效。

案2 周某某,男,8岁,2022年7月6日初诊。主诉:反复鼻痒、打喷嚏、鼻塞、流涕3年,加重伴耳闷3 d。病史:患者近3年来遇换季即出现鼻痒、打喷嚏、鼻塞、流涕,多次就诊外院,接受西药(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对症治疗后缓解。现症见:3 d前进食油炸食品后症状加重,伴双耳闷塞感、咽痛、咳嗽有黏痰,无恶寒、发热;纳差,寐欠佳,大便偏干;舌红、苔黄厚腻,脉数。专科检查:双下鼻甲及中鼻甲苍白、肥大,鼻道见清涕,咽后壁黏膜充血,并见鼻咽部黏涕倒流。予苍耳子散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处方:苍耳子10 g,白芷8 g,石菖蒲8 g,薄荷9 g,甘草3 g,浙贝母12 g,防风9 g,黄芪10 g,白术10 g,桔梗8 g,连翘10 g。7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 mL,早晚饭后30 min温服,每次100 mL;配合抗敏灵穴位贴敷1次。7月13日二诊:鼻痒、喷嚏减轻,仍有鼻塞、流涕、咽痛,舌苔脉象同前。原方加黄芩10 g,7剂,煎服法同前;续穴位贴敷1次。7月20日三诊:鼻塞喷嚏明显好转,清涕减少,纳差,眠可,舌淡红、苔薄白,脉缓。上方加陈皮6 g,7剂,煎服法同前;续穴位贴敷1次。7月27日四诊:偶有鼻塞、流清涕,纳可,眠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复上方,连服7剂,煎服法同前;续穴位贴敷1次。

按语:本案患儿自幼患鼻鼽,本属肺脾两虚,因夏月复感寒凉,卫表不固,故出现喷嚏频频、涕流不止伴鼻塞不通;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湿浊滞留耳窍,故耳窍闭塞不通。证属本虚标实,宜祛风散寒、健脾益气,方用苍耳子散合玉屏风散加减。方中苍耳子、白芷发散风寒、通利鼻窍;细辛加强解表散寒功效,兼温肺化饮;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健脾固表、标本兼治;石菖蒲芳香通窍;桔梗、浙贝母、连翘利咽化痰。二诊时药已奏效,鼻痒、喷嚏明显减轻,但仍见鼻塞、流涕、咽痛且舌红、苔黄厚腻,是以在原方基础上加黄芩,以增强清中焦热之力。三诊时症状已明显改善,但患儿胃口欠佳伴腹胀,故加陈皮以理气调中。四诊时患儿已基本痊愈,续服7剂以巩固疗效。

案3 郑某,男,4岁,2022年8月24日初诊。主诉:鼻塞、打喷嚏伴流清涕2个月。病史:患儿2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鼻塞、打喷嚏、流清涕,无发热、咳嗽,家长未重视治疗;后患儿症状反复发作,均按儿童感冒予以对症治疗。现症见:5 d来症状加重,自服小儿感冒药(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每次1包,每日3次)无改善;纳差,寐欠佳,二便可;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浮数。专科检查:双下鼻甲及中鼻甲苍白、肥大,鼻道见清涕,咽后壁见清涕倒流。予苍耳子散合玉屏风散加减。处方:苍耳子6 g,白芷8 g,薄荷9 g,甘草3 g,防风9 g,黄芪6 g,白术6 g,炒麦芽12 g,陈皮6 g。7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 mL,早晚饭后40 min温服,每次100 mL;配合抗敏灵穴位贴敷1次。8月31日二诊:患儿家长诉服完7剂后,鼻塞、打喷嚏明显减轻,清涕仍较多,进食稍有改善,眠可,二便调,舌淡白、苔薄白,脉浮数。原方续服7剂,煎服法同前;续穴位贴敷1次。9月7日三诊:续服7剂后,症状消除,进食明显改善。再予7剂巩固疗效,煎服法同前;续穴位贴敷1次。2个月后回访,患儿鼻鼽症状无反复。

按语:本案患儿属肺气虚寒、卫表不固,风寒之邪乘虚而入。肺为华盖,外邪首先犯之,邪正相争,则喷嚏频频;鼻窍失阳气温煦,寒邪凝滞、脉络不通,则鼻塞;肺失清肃,气不摄津,津液外溢,则清涕自流不收;水湿停聚鼻窍,则鼻黏膜苍白、肿胀,鼻塞不通;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故不思饮食。证属本虚标实,宜益气固表、散寒通窍,方用苍耳子散合玉屏风散,佐以麦芽、陈皮健脾行气消食,并配合穴位贴敷。首诊过后,疗效明显,故二、三诊继续同前用药,并配合穴位贴敷以巩固疗效。

4 结语

林师认为鼻鼽患者多数本虚标实,即在肺气虚寒的基础上,因饮食不调多夹杂痰热,故治疗宜标本兼治,在补益肺气的基础上辅以清热祛痰。小儿鼻鼽多为肺卫不固证,且因小儿脏腑娇嫩、脾气易伤,故在益气宣肺的基础上佐以健脾消食药,以固护后天之本。另需注意,临证中针对反复发作,尤其病程较长者,需注意是否并发鼻渊;治疗过程中应四诊合参,适当加减,并嘱患者及家属疾病预后及起居饮食的注意事项,方能取得满意效果。

引证本文 Citation

刘凤芳. 林淑琴教授治疗肺气虚寒型鼻鼽验案举隅[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5, 23(6): 71-73.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患者,鼻塞,苍耳子,治疗,穴位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