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是一种“重武器”,适合愿意一次查到底的人;而粪便检测像一位“哨兵”,虽然不直接看到敌人,但能第一时间发现异常的蛛丝马迹。两者不是对立,而是互补。
在很多人心目中,"查肠癌"意味着得鼓起勇气去做一次令人闻风丧胆的肠镜检查。然而,最新一项来自西班牙的大型研究告诉我们:其实,动动手送份粪便样本去实验室,也许一样有效!
这项名为COLONPREV的研究,是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对比研究之一,它用十年时间,比较了两种常见的结直肠癌筛查方式:肠镜检查和粪便免疫化学检测(简称FIT)。研究的结果给了公众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信息--对于50岁以上、无肠癌高风险的人群来说,简单的粪便检测并不比肠镜差!
为什么要筛查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的可怕之处在于: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但早期发现又极易治愈。因此,对于50岁以上的普通人群,定期筛查是预防结直肠癌的重要手段。
目前,最常见的两种筛查方式分别是:
肠镜检查:通过内窥镜直接观察肠道情况,发现息肉或癌症,还能当场切除病变组织。但过程相对复杂,需要清肠、麻醉,部分人会有恐惧心理。
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将粪便样本送至实验室,通过检测是否有微量血液判断是否可能存在肠道病变。便捷、无创,自己在家就能完成。
西班牙的大型研究是怎么做的?
研究团队在西班牙的15家大型医院中,招募了57,404名年龄在50到69岁之间、健康、无家族肠癌史的人,并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一次性肠镜检查邀请;另一组每两年接受一次粪便免疫化学检测邀请。之后,研究人员持续跟踪了这批人整整10年,重点关注两个问题:有多少人参与了筛查?哪一组在10年内的结直肠癌死亡率更低?
结果:简单检测也能救命!
研究发现,虽然肠镜"查得更彻底",但人们更愿意参与的是粪便检测:粪便检测组的参与率是39.9%;而肠镜组只有31.8%。
在"真正能不能减少死亡"这个核心问题上,两者的差距非常小:肠镜组有 55人 死于结直肠癌,死亡率为 0.22%;粪便检测组有 60人 死亡,死亡率为 0.24%。这意味着,即使选择了较为简单的粪便检测,也并不会错过关键的筛查机会。研究设定的"非劣效"标准是两组之间死亡率差距小于0.16个百分点,而实际差距只有0.02个百分点,显然达标了!
这项研究传递出了几个关键信息:
"拉屎检测"也靠谱:FIT虽不如肠镜直接观察病灶,但作为初筛工具已经足够好,而且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便捷性=更高的参与率:筛查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更关键的是有没有人愿意去做。FIT的高参与率,弥补了其"查得不够全面"的不足。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很重要:肠镜固然是"金标准",但如果因为害怕或不方便而迟迟不去做,那倒不如先从简单的粪便检测开始。
小贴士:你属于该筛查的人群吗?
根据这项研究及国际指南,如果你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就应该开始筛查结直肠癌:
年龄满50岁(部分国家建议从45岁开始);
✅没有肠癌、腺瘤或炎症性肠病病史;
✅没有肠癌家族史或基因突变;
✅没做过肠镜,或者距离上次肠镜已超过10年。
如果你符合这些标准,又不想"受罪",不妨从一次简单的FIT开始。每两年检测一次,既方便又有效。
科学预防,胜于恐惧
总有人因为"怕查出什么"而不去体检,然而,真正的勇敢不是逃避,而是主动出击。肠癌不是一下子发生的,它往往经历一个从息肉到癌变的过程--早筛查,早发现,就能把危险扼杀在摇篮中。
肠镜是一种"重武器",适合愿意一次查到底的人;而FIT像一位"哨兵",虽然不直接看到敌人,但能第一时间发现异常的蛛丝马迹。两者不是对立,而是互补。
所以,不论你选择哪一种--记住:"查"总比"不查"强!
让我们从了解身体开始,用科学守护健康。毕竟,哪怕只是一次"粪便检查",也可能救你一命!
参考文献
Castells A, Quintero E, Bujanda L, et al. Effect of invitation to colonoscopy versus faecal immunochemical test screening on colorectal cancer mortality (COLONPREV): a pragmatic, randomised, controlled, non-inferiority trial[J]. The Lancet, 2025.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