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共体医保预算打包与 DRG/DIP 结合,通过考核基层就诊率、县域基金支出比例等指标,引导患者下沉。
DRG/DIP如何支持强基层赋能分级诊疗体系建设?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医疗需求的不断增长,医保基金面临着巨大的支付压力,传统的按项目付费方式容易导致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DRG/DIP 支付方式通过预付制和总额控制,有效控制了医保基金的支出。由于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导致患者过度集中于大医院,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DRG/DIP 支付方式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机制,推动医保高质量发展,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维护参保人权益。到 2025 年底,DRG/DIP 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基础建设,协同推进医疗机构配套改革,全面建立全国统一、上下联动、内外协同、标准规范、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新机制。
一、优化支付机制,引导资源下沉
1、医保总额预算与结余留用
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行医保基金总额付费,结余资金留用,超支合理分担。这种机制促使医共体主动控制成本,将资源向基层倾斜,减少患者外流。例如,江苏省通过区域总额预算管理,结合集体协商谈判机制,确保基层医疗机构在医保基金分配中获得合理份额。
2、差异化支付政策
对基层适宜病种实行同病同付,降低基层医疗机构的支付标准差异,提高其收治常见病、多发病的积极性。如国家十部门《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探索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同病同付,支持基层承接康复期、慢性病患者。
二、强化基层能力建设,提升服务吸引力
1、精细化管理与学科建设
DRG/DIP 倒逼基层医疗机构转变 "粗放式" 管理模式,推动以病种为核心的精细化管理。例如,昆明市要求医院建立病种协同共管机制,通过交班会、质控会议等优化诊疗流程,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2、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通过绩效分配改革,将医务人员收入与服务质量、成本控制挂钩,向基层倾斜。如国务院文件提出允许基层医疗机构突破工资调控水平,完善绩效工资政策,激发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
3、技术支持与创新补偿
对基层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实施特例单议机制,按项目付费补偿,鼓励基层开展适宜技术,调动基层应用创新技术的主动性。
三、协同治理,推动分级诊疗落地
1、医共体打包付费与考核
医共体医保预算打包与 DRG/DIP 结合,通过考核基层就诊率、县域基金支出比例等指标,引导患者下沉。
2、医保与医疗协同联动
医保部门通过调整支付标准(如机构系数、病种分值),引导大医院减少低难度病种收治,将患者分流至基层。同时,对符合转诊规定的患者连续计算起付线,降低转诊成本。
3、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基层医疗机构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患者健康档案,提供预防、康复、护理等连续性服务,降低疾病发生率,减少大病就医需求。例如,昆明市推动医疗机构加强全周期健康管理,增强患者对基层的信任。
四、挑战与应对
1、虹吸效应
DRG/DIP 可能加剧大医院对患者和资源的虹吸。需通过政策调整,如设置基层倾斜的支付系数、限制大医院低难度病种收治比例,平衡资源分配。
2、用药与诊疗限制
逐步扩大基层用药目录,推动县乡用药衔接,减少患者因缺药外流。同时,放宽基层诊疗范围,允许开展更多适宜技术。
3、信息化与管理能力
加强基层信息化建设,提升病案管理、成本核算等精细化管理水平,确保 DRG/DIP 改革落地。
总之,DRG/DIP 通过支付杠杆、激励机制和协同治理,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促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未来需进一步完善政策配套,强化医保、医疗、医药联动,破解基层发展瓶颈,实现 "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 的就医格局。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