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罕见病日,承载着社会对罕见病群体的关切。
在医学的广阔领域中,总有一些疾病如同隐匿在黑暗中的幽灵,悄无声息却又极具破坏力,它们就是罕见病。罕见病发病率低,常常不为大众所熟知,很多患者在疾病初期因症状不典型,极易被误诊及错治。
2月28日,是国际罕见病日。我们分享一例以帕金森样症状起病的罕见病,希望更多人了解罕见病,关注罕见病患者。
春日渐暖,阳光正好,让我们一起努力,把希望照进每一个罕见病患者的家庭。
张叔(化名)今年60岁。3年前家属首次注意到他的异常。他在开车时常常犯迷糊,踩油门和刹车的动作不协调,导致多次小碰撞和刮蹭。家属将他送到当地医院检查,医生初步诊断为帕金森病。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却并未如预期般好转。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叔的症状逐渐加重。他开始出现视物模糊和重影,手部也出现了不自主的抖动。近一年来,他的步态变得迟缓,肢体僵硬,认知功能也开始下降。尤其是最近半年,病情进展迅速,出现了重复刻板样语句、吞咽困难、频繁向后跌倒等症状,需要依赖纸尿裤来控制小便。
为寻求进一步诊断和治疗,家人带着张叔来到了北京天坛普华医院。医院为患者请到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朴英善主任。通过详细的查体和分析,朴英善主任根据患者眼睛上下视受限,姿势平衡异常及认知异常考虑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完善头MRI后发现患者中脑背盖区明显萎缩,呈"蜂鸟征"。这些特征性表现最终指向了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的诊断。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多参照帕金森病的治疗及康复,往往疗效欠佳,医疗团队结合北京天坛医院张在强主任会诊意见,依据退行性疾病经验性治疗包括依达拉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同时调整其他用药方案,患者步态明显较前缓解。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神经内科医生穆卡达斯·艾尔肯介绍说,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和帕金森病虽然都属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且都有运动迟缓、僵硬等症状,但两者有显著区别。PSP患者早期会出现眼球上下视受限、平衡障碍(如频繁向后跌倒)和认知功能下降,而帕金森病通常以静止性震颤起病,眼球运动不受限,平衡问题出现较晚。此外,PSP对帕金森药物的反应较差,病情进展更快。未来自体干细胞移植可能是新领域。
国际罕见病日>>
国际罕见病日,承载着社会对罕见病群体的关切。春日的暖阳倾洒而下,万物在温暖中萌动,一切都满含希望。此刻,让我们心怀热忱、凝聚力量,化作点点微光,穿透层层迷雾,让每一个罕见病患者的家庭,都能被希望的光辉温柔环抱,重燃生活的炽热,奔赴充满期待的未来 。
*本页面信息仅供参考,并不含有关于使用任何药物、医疗技术、外科设备、诊疗方法的广告或意图。
*本页面内容为科普性质,不应用于医疗、保健问题的解决或疾病诊断,不作为诊疗依据,个人情况需遵医嘱。
*本文图片来源:包图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