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使用抗菌药物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发生风险增加存在明显关联,这可能与细菌裂解、志贺样毒素释放增加,从而加速了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发生。
近期,香港玛嘉烈医院3名医生疑似出现群体感染并致1人死亡的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中的罪魁祸首怀疑是产志贺样毒素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大家并不陌生,当摄入被其污染的食物后会出现急性腹泻。根据致病机制和细菌毒力,引起肠道感染的大肠杆菌可分为5类,其中有一类叫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因能产生溶血素和志贺样毒素,故该菌又名产志贺样毒素大肠杆菌。
那么,一位既往体健没有任何基础病的30岁年轻医生怎么就感染上了大肠杆菌而死亡了呢?据说感染源香港有关部门正在追查中,目前尚且不知。那么这个致死的大肠杆菌为何具有如此的杀伤力呢?原因就在于它所产生的志贺样毒素。
说到志贺毒素,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细菌性痢疾,它是痢疾志贺菌所产生的一种肠毒素,因人们发现一些儿童的粪便中含有O157:H7血清型的大肠杆菌所产生的毒素可被痢疾志贺菌产生的志贺毒素抗血清不同程度地中和,因此被称为志贺样毒素,而这些儿童都同时患有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这种疾病。
后来通过研究发现这种产志贺样毒素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不仅能引起出血性肠炎,而且一部分经常会发展为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而这种严重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急性肾损伤、血小板减少及急性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而这恰恰是成人死亡的重要原因,尤其对于老年感染者而言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死亡率可达50%。回到香港这名医生的死因确实也不能轻易排除是否因大肠杆菌感染造成了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有很多血清型,其中O157:H7是该类菌的主要血清型,宿主以反刍类动物为主,如牛、羊,带菌动物一般不表现明显的腹泻症状,但在带菌动物的粪便中可分离到致病菌。人一般通过接触被病菌感染的动物粪便、被粪便污染的土壤、水、蔬菜、肉而感染,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多次引起食源性暴发的重要病原菌,去年发生在美国麦当劳大肠杆菌污染事件就是此菌。
既然是肠道细菌感染,那么在治疗上使用抗菌药物肯定是有效的了?其实不然。有研究发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使用抗菌药物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发生风险增加存在明显关联,这可能与细菌裂解、志贺样毒素释放增加,从而加速了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发生。
总之,香港这次群体感染事件给了大家一个很好的警示教育,那就是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感染的关键,处理食物应遵从“安全五要点”,即精明选择(选择安全的原材料)、保持清洁(保持双手及用具清洁)、生熟分开(分开生熟食物)、彻底煮熟,以及把食物存放于安全温度。餐桌上的美食,必须以安全为重!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