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指个体的独特且稳定的行为、思维、情感模式及与环境交互方式的综合性行为心理属性,而老人更呈现出稳定、适应性更强、情绪更平和,具有智慧与内省的深度和价值。
一. 人格的概念和特征
1.1 人格的个体差异和一贯性
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经常会涉及"人格"这一问题。而人格常被视为"性格"的同义词,在各种研究中也经常在没有明确定义的情况下进行推理演绎。由于研究者的研究领域和专业不同,研究对象和方法也会有所差异。有人关注包括非人类动物在内的行为模式的个体差异,其生物学基础被称为"气质"(temperament);也有人着眼于以人类特有的心理表象为前提的心理现象的个体差异,被称为"性格"(character)。也有学者试图整合"气质"和"性格"两种概念,将其统称为"人格"。尽管观点不同,但在人格的定义中,有五个被认为是核心的特征点[2],即,①具有个体独特性,②能够预测行为,③涉及行为、思维和情感,④有助于适应环境,⑤具备动态变化的特性。因此,在心理学上人格被定义为"个体的独特行为、思维、情感模式及与环境交互方式的综合性行为心理特征"。基于人格的这些特征,相关研究的核心集中在"反应的个体差异"和"作为个体的一贯性"。
当强调个体差异时,重点关注人与人之间在行为、思维、情感等上的不同反应。即使在相同情境下,人们的反应也并不相同,这种一致观察到的个体间差异正是人格存在的证据。此外,个体间差异(inter-individual differences)和个体内差异(intra-individual differences)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得更加显著。当强调一贯性时,个体的行为、思维、情感等反应能够跨越场景和时间,在个体内保持一致性,这种人格的稳定性便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某种特质没有一定的稳定性,便无法被认为是人格。然而,尽管人格在时间上大体保持稳定,但随着年龄增长,它会动态地发生变化。Mischel曾指出,人的行为在跨情境和跨时间上并非一致。他对人格一贯性"特质"理论提出了质疑,并引发了"人-情境争论"(一贯性争论)。后续研究从行为预测的角度,发展出了同时重视个人与环境/情境互动的社会认知相互作用理论。
此外,还有类似的术语"气质"。气质被定义为人格的生物学基础,源于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生理因素,反映了与生俱来的基础特质。气质是"从出生不久即表现出的活动性、情绪性、注意力、自我控制等基本特质,是遗传、生物、环境因素经时间复杂交互作用的产物"。为了方便研究论述,在本文中并不刻意区分人格与气质,而是将两者综合讨论。
1.2 人格形成的机制
无论是人格还是气质,将行为的成因或年龄增长引起的行为变化,简单归因于遗传或环境的单一因素,既不客观也没有实际意义。而更有价值和实际意义的是应该同时考虑遗传与环境,将其作为更广泛的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来理解,并观察其发展变化。例如,Fraley和 Roberts提出了一个环境与人格相互作用的交叉时系列模型(图-1)[3],表现了持续影响人们一生的恒定因素(例如遗传因素)会影响每个发展阶段(在测量时)的人格,并且每个发展阶段的人格由上个阶段的环境和人格的交互作用跨时间延迟成型,同时当前阶段的环境也会影响对下一个阶段人格形成关连的环境。
图-1 稳态因素(遗传因素)与人格关系
(Fraley RC, Roberts BW: Patterns of continuity; A dynamic model for conceptualizing the stability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sychological constructs across the life course.Psychol Rev, 112 (1):60-74,2005 引用改変)
环境与人格相互作用的交叉时系列模型也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动态系统中的双向因果关系。它对揭示人格的可塑性以及环境对人格的长期影响(反之亦然)具有重要意义,为个性发展与环境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例如具体研究案例;
环境对人格的塑造 某研究发现,经历创伤性事件(如自然灾害)后,个体的神经质水平可能会上升。然而,如果创伤后获得高质量的社会支持,这种负面影响可能会减弱。
人格对环境的影响 在高开放性个体会主动选择多样性高的工作或居住环境,而这些环境进一步促进了开放性的稳定性或发展。
双向作用 一些研究可能表明,环境与人格的影响是双向的。高自我控制水平(人格)有助于改善工作绩效(环境),而良好的工作绩效又会反过来增强自我控制感。
二. 高龄者人格研究的发展状况--基于文献数量
2.1 人格研究
有关人格的研究从1800年就开始了,因而从研究和文献数量的角度对以高龄者为对象的人格研究历史进行回溯,基本可以把握高龄者人格研究的历史脉络。使用美国心理学会的心理学研究书目信息数据库 PsycINFO,对截至2014年以高龄者(65岁以上)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发现从1800年代到2014年,PsycINFO收录了约400万篇心理学研究报告。然而,专门以高龄者为对象的人格研究,高龄者的心理学为核心的研究文献几乎没有。在所有与高龄者相关的全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232,276篇)中,约90%集中于障碍(100,164篇)、临床(78,017篇)、发展心理学(28,130篇)等,而纯粹的人格研究仅占不到4%(8,907篇,部分领域存在重叠)。在各领域如何定义"人格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障碍、临床、发展心理学研究中也可能涉及人格分类和变量。在本文中,使用 PsycINFO 的分类代码,通过包含"personality"一词的文献来进行操作性定义和检索(即使在主题字段中检索包含"personality"的文献,结果也没有显著差异)。另一方面,在所有人格研究(233,240篇)中,针对高龄者的研究同样仅占不到4%(8,907篇)。川野(Kawano)通过医学文献数据库 PubMed 对1997年至2010年的文献进行检索,也指出无论年代如何,与高龄者相关的人格研究相对较少[4]。
2.2 高龄者人格研究文献数量的历年变化
在川野的文献检索研究中,高龄者相关研究与人格相关研究的总数均约为23万篇,因此比例相近,但总体来看,研究数量仍然非常有限。
图-2 高龄者人格研究文献数量的历年变化
图-2显示了高龄者人格研究文献数量的年度变化。以折线图表示以高龄者为对象的人格研究的文献数量变化,同时以柱状图对比总体高龄者研究文献与总体人格研究文献的数量变化。图中,右侧纵轴对应高龄者人格研究文献的数量,左侧纵轴对应总体高龄者研究文献与总体人格研究文献的数量。在总体高龄者研究文献中,高龄者人格研究的比例在1990年之前呈现较大波动,而在1990年代以后稳定在3%至4%左右。折线与总体高龄者研究文献的白色柱状图轨迹相似(1990年之前,高龄者研究数量较少对比例产生了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在总体人格研究中,高龄者研究文献的比例从1960年之前不足1%,逐渐上升至2010至2014年的约6%。比较折线与总体人格研究文献的黑色柱状图可以发现,折线的上升率更高。这表明了在高龄者研究文献的框架内,尽管高龄者人格研究文献的比例较小,但自1990年代以来始终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而在人格研究文献的框架内,高龄者研究文献的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这表明心理学研究对高龄者的兴趣也逐渐体现在人格研究中。
三. 人格与老化
3.1 人格特质论-基于五因素特质模型(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1) 五因素特质模型
人格与老化的关系,在传统上以老年期人格的质性变化为焦点,发展心理理论对此有较多关注。例如,Havighurst 的发展任务理论,Erikson、Peck 和 Whitbourne 等人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以及 Reichard 的人格类型理论等都是代表性理论。近年来,人格特质理论逐渐成为主流,这种理论以人格特质为基本单位,通过多个特质的组合来描述个体的人格特征,并将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还原为特质的量化差异。其中,尤其以 1990 年代后广为人知的五因素特质模型(也称OCEAN模型)为中心。OCEAN是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和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和外向性(Extraversion)和宜人性(Agreeableness)以及神经质(Neuroticism)五个核心人格维度的首字母缩写。需要说明的是五因素模型的名称与内容在不同研究者之间略有差异,但被认为具有跨文化的共性,并且拥有生物学基础,见(表-1)[5]。此外,还出现了其他新的观点,例如 Hooker 和 McAdams 提出的焦点模型,该模型展望了生命周期的变化,并受到社会认知交互理论的影响。伴随着测量方法的开发以及纵向研究的推进,对这些模型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
在五因素特质的测量方面,Costa 和 McCrae 开发了多个评估量表,例如包含 240 项的自陈述式量表 NEO-PI-R 和 NEO-P-3。此外,还有以形容词核对表形式(词汇法)开发的量表,用于测量五因素特质的个体差异。近年还开发了超简化版量表,例如 5 项或 10 项的问卷,以更简便地进行测量。尽管这些超简化版存在问题,但因其节省了调查时间与纸张,并减少了受访者的认知资源消耗,因此在针对高龄者的应用中备受关注。
表-1 人格的五个因素和老年期的平均值变化
(基于Costa Jr PT,McCrae RR: Revised NEOPersonality Inventory(NEO-PI-R) and NEO Five-Factor Inventory(NEO-FFI)Professional Manual.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Odessa, 1992;Roberts BW, DelVecchioWF : The rank-order consistency of personality traits from childhood to old age ; A quantitative review of longitudinal studies. Psychol Bull, 126(1):3-25,2000;下仲順子,中里克治,権藤恭之,高山緑:NEO-PI-R,NEO-FFI共通マニュアル(改訂增補版).東京心理,東京,2011等论文改変和作成)
2) 五因素特质与老化的关系
从五因素特质的群体平均值来看,这些特质随年龄增长呈现出社会情绪成熟的变化趋势(即平均水平变化)。根据元分析及其他研究,相较于其他年龄段,老年期的和谐性、尽责性和情绪稳定性增加,而开放性和外向性的因素中,特别是社交性有所下降。McCrae等研究指出,这些人格特质的变化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平均水平的变化可能反映了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先天性特质。同时,个体在群体中五因素特质的相对位置(即排序一致性)则相对稳定。尤其是在中年到老年阶段,个体特质的稳定性最高,基于两次测试的再检验法,两次测量的相关系数为 r = 0.70~0.80。这种现象被认为是由于遗传因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累积效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累积效应以相加或相乘的方式增强,从而使高龄者展现出更为一致的人格特质模式。
因此,高龄者的个性并非完全不会发生变化。如果仅关注高龄者群体的平均值,个体内变动(intraindividual variability,IIV,主要用于描述短期内的变动)容易被视为单纯的测量误差。Noftle和Fleeson从社会认知交互理论的角度出发,基于 GLIDE-STRIDE理论,探讨了个体间差异、个体内变动以及个体内变动的个体间差异。他们通过经验采样法(每天测量 5 次,共 14 天)比较了行为在短期内的变动性,并进行年龄横断研究。结果显示,包括高龄者在内的成年人期内,个性仍然动态变化。具体而言,高龄者的开放性变动性最大,而年轻人则在和谐性与情绪稳定性方面的变动性最大。这一结果与前述的平均值向社会情绪成熟方向变化的趋势一致,同时也反映了各年龄段的特征。
实际上,个体内的个性变化不仅受到先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偶然事件的重大影响。此外,遗传因素、人际关系、职业经历、人生事件等也会改变个性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尽管存在方法论的限制,未来不仅需要通过问卷法回顾日常生活测量个性特征,还应关注基于日常情境的方法论,采用多样化指标追踪个体的长期或纵向变化。
3.2 韧性与人格:基于五因素特质
1) 韧性的概念
在探讨人格与年龄增长的问题时,与健康、长寿、幸福感(well-being)及适应性的关系是不可或缺的。围绕人格五因素特质模型的研究不断积累,国内外也进行了大量综述。本文尝试从"韧性(resilience:心理复原力、弹性)"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些研究。"韧性"这一概念比"人格"更具多义性,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最初,这一概念用于针对儿童的研究。尽管面临妨碍身心健康成长的重大压力源(如贫困、疾病、虐待、自然灾害等),个体在适应性方面存在差异,这引起了临床心理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的关注。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韧性研究日益丰富。通常,韧性指在困难和威胁情境下成功适应的过程、能力或结果。有时也包括在身体或心理风险情境下表现出的抗压能力(非脆弱性)或在未明确压力源情况下的适应能力。
表-2 韧性成因分类
(平野真理:レジリエンスの資質的要因·獲得的要因の分類の試み;二次元レジリエンス要因尺度(BRS) の作成.パ一ソナリティ研究,19 (2):94-106,2010;堀田千絵,八田武志,杉浦ミドリ,岩原昭彦ほか:中高年者におけるレジリエンス規定因;災害からの回復エピソ一ドによる検討,人間環境学研究,10(2):123-129,2012 基于引用作出)
本文将韧性视为一种具有个体差异的广义能力,特别是其人格方面。因此,着眼于两类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因素,一是缓解身体或心理风险的能力;二是即使没有明确压力源,也能促进健康、长寿和终身发展相对应的行为、思想和情绪等反应中出现的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因素。本文还不涉及认知能力、社会经济地位(SES)、社会支持或稳定的家庭环境等能够缓解风险并促进适应的因素。平野真理基于与本文相似的观点,剔除了社会支持等环境因素后,对韧性构成因素进行了梳理,并总结为表-2左侧所示(平野还包括了一部分认知能力)。此外,平野将这些因素重新划分为以下先天性韧性和习得性韧性两类,其中,先天性韧性包含了如乐观性、控制力、社交性、行动力,与生俱来较多受遗传影响;习得性韧性包含了如问题解决导向、自我理解、对他人心理的理解,可通过学习或训练后天获得的特性。另一方面,堀田千绘等人通过对支持中老年群体中专业人士进行调查,梳理了老年人韧性相关的因素(表-2右侧所示)。对比表-2中两组数据可以发现,二者有许多共同点,同时包含了五因素特质的部分下位因子,说明广义的"人格"对健康和适应性具有重要贡献。
2)老年期的韧性
伴随着老化引发的身心机能衰退,老年人需要面对各种生活事件和大量压力源,因此,聚焦老年期的韧性研究也非常实际而内容丰富。尽管面临重大身体和心理风险因素,许多老年人依然能够适应并健康生活,这一现象被称为"老化悖论"(Aging Paradox)。广义来看,包括百岁老人相关的研究及理论,以及对IQ高于135的约1500名儿童进行长期追踪的塔曼计划(Terman Project),都可以视为韧性研究的一部分。韧性对健康和长寿的影响可以分为补偿和缓解两种模型。补偿模型也称为主效应模型关注的是五因素特质之一的尽责性,尽责性对主观健康感具有持续的积极影响。此外,外向性高、神经质倾向低、开放性高等特质常被视为预测健康和长寿的因素,发挥着补偿模型的功能。缓解模型也称交互作用模型,则关注五因素人格特质间的重要交互作用影响。例如,尽管神经质倾向较高,但尽责性高的个体("健康的神经质者")比尽责性高但神经质倾向低的个体更健康。适度的焦虑可能促使个体采取持续且有利于健康的行为。韧性研究更多基于个体间差异进行讨论。因此,还需进一步关注个体内变化。尤其是在老年期,各种风险的缓解过程中,个体内变化可能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例如,在灵活采用的新就职模式下,不同职场的适应策略可能具有正面作用,而由此带来的情绪或生活满意度的大幅波动则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未来韧性研究的方向需要着眼于老年个体的变化,同时探讨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注意的是,"韧性"这一概念涵盖了与健康和长寿相关的多种变量,其中可能存在相互矛盾的部分。因此,在使用"韧性"一词时,需要明确其具体含义并谨慎使用。
3.3. 自我:基于自尊感为核心
表-2所示的多种韧性变量中,包括"自尊"在内,许多与"自我"相关的变量被提及。因此,从重视个体观点的立场来看,"自我"值得进一步探讨。"自我"研究在高龄者研究中备受关注。根据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个性(personality)"主题下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老年学与老年医学研究中,第一名是 Ryff 关于"可能自我"(possible self)的研究,第二名是 Robins 等关于"自尊"(self-esteem)的论文(均被引用 200 次以上)[8]。在日本,文献统计量研究也表明,成人和高龄者的自我研究相较于儿童研究有增加趋势。当谈及高韧性的个性时,特征之一便是"自我"的高度分化与整合。前述Ryff的"可能自我"研究侧重于多维分化/或分解的自我,而"自尊"则是对整合自我的综合性评价,自尊感即对整个"自我"评价与接纳的情感。
图-3 自尊感情平均值的终生发展轨迹
(Orth U, Robins RW,Widaman KF:Life-Span development of self-esteem and its effects on important life outcomes. J Pers Soc Psychol, 102(6):1271-1288,2012;Orth U, Robins RW:The development of self-esteem.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 (5): 381-387,2014 改変引用)
Robins等人对自尊感情的年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显示,自尊感情的平均值轨迹从儿童期到青春期有所下降,随后在成人期逐步上升,于50至60岁达到峰值,而在老年期逐渐下降如(图-3)所示。此外,男性的自尊感情平均值高于女性,而出生年代群体之间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此外,除出生年代群组这一点外,日本国内的相关研究通过元分析也表明,趋势大致相同(日本的研究中报告了调查年份的时代效应)。然而,有研究指出,老年期自尊感情平均值的下降可能并非固有特性,而是伴随健康状况、认知能力和控制感下降的结果。另一方面,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如五因素特质中的个性特质)在整个成年期内保持一致,但相较于五因素特质,老年期的变动性更大。一项针对60至69岁人群的元分析研究表明,随着时间推移,自尊感情的稳定性降低,其变动性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如(图-4)[9] 所示。老年期自尊感情变动性的增加,可能反映了社会环境变化、社会角色缺失导致的个体差异,也可能是健康和认知能力下降的结果。然而,这种变动性增加的趋势并非老年人所独有,在其他年龄群体中也存在。
此外,还有研究指出,自尊感情在较短时间内的高变动性,与各种不适应行为的发生密切相关。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这种短期内个体变化与长期变化之间的关系。此外,多项纵向研究表明,自尊感情不仅是人生中各种成功结果的反映,更是其预测因素。换句话说,即使在逆境中,能够保持稳定并持有对自身的肯定态度,是一种重要的弹性因素,最终也可能促成成功的结果。关于自尊感情的测量,无论目标年龄群体如何,Rosenberg的自尊感情量表是全球最常使用的工具。此外,与五因素特质相似,针对自尊感情的超简版量表也已被开发出来,预示着老年人自尊感情研究在未来可能会更加活跃。
图-4 基于纵向研究的自尊感情个体差异稳定性
(Kuster F, Orth U :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self-esteem ; Its time-dependent decay and nonzero asymptote.Pers Soc Psy-chol Bull, 39 (5):677-690,2013 改変引用)
四,人格研究的多样性
如果将人格视为一种相对一致且广泛的个体差异,那么它将涵盖非常广泛的领域,包括认知与记忆的部分内容。这不仅涉及心理学的诸多领域,还与神经科学、行为遗传学、进化心理学、定性心理学、比较文化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精神病学等相关学科密切相关。例如,有关冲动性的主观评价研究,自然会涉及认知心理学实验室任务(如斯特鲁普任务)相关的执行功能研究[10]。本文主要围绕人格主观评价的量化方面展开讨论,因此仍有许多重要但未触及的问题,例如与临床相关的问题(如认知症或人格障碍)、与自我叙述或叙事相关的定性问题,以及与基因或生理机制相关的问题等。人格所代表的个体差异能够涉及心理学的众多研究领域。进一步来说,除了心理学,许多其他学科领域,例如社会学、社会福利学、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学、生物学和医学等,近年来都在扩展与高龄者相关的人格研究的范围。以往在人格研究中较少出现的关键词(如"基因"),在2000年以前几乎未被提及,而近年来已逐渐成为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事实上,通过综合性跨领域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 检索老年学和老年医学领域的人格研究可以发现,截至2014年,这一领域已涉及神经科学、教育学、健康科学等众多领域,而40年前则仅限于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两个领域。如此跨学科的高龄者人格研究近年来呈现出愈加广泛的发展趋势。实际上,已有大量跨学科研究将人格变量作为结果变量或预测变量,甚至表明人格变量比社会经济地位(SES)或认知功能更能有效预测人生中的重要结果变量。因此,不应忽视高龄者人格研究不仅局限于心理学领域,还在其他学科和领域中备受期待的事实。
杨金宇 初稿(健康界): 2024.12.30
引用资料:
[1] 最新老年心理学 単行本P175 2018/7/10 松田修(編集) 出版社: ワールドプランニング
[2] 岸本陽一(編):パ一ソナリティ,培風館,東京 (2010).
[3] Fraley RC, Roberts BW: Patterns of continuity; A dynamic model for con-
ceptualizing the stability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sychological con-
structs across the life course. Psychol Rev, 112(1):60-74(2005).
[4]川野健治:高齢者のパ一ソナリティの特徵.(二宮克美,浮谷秀一,堀毛一也,安藤寿康ほか編)パ一ソナリティ心理学ハンドプック,307-314,福村出版,東京(2013).
[5]下仲順子,中里克治,権藤恭之,高山緑:NEO-PI-R,NEO-FFI共通マニュアル(改訂增補版).東京心理,東京(2011).
[6] 平野真理:レジリエンスの資質的要因·獲得的要因の分類の試み;二次元レジリエンス要因尺度(BRS)の作成,パ一ソナリティ研究,19(2):94-106(2010).
[7] 堀田千絵,八田武志,杉浦ミドリ,岩原昭彦ほか:中高年者におけるレジリエンス規定因;災害からの回復エピソ一ドによる検討.人間環境学研究,10(2):123-129(2012).
[8] Robins RW, Trzesniewski KH, Tracy JL, Gosling SD, et al.: Global self-es-teem across the life span. Psychol Aging, 17 (3):423-434(2002).
[9] Kuster F, Orth U :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self-esteem ; Its time-depen-dent decay and nonzero asymptote. Pers Soc Psychol Bull, 39 (5): 677-690(2013).
[10] Sharma L, Markon KE,Clark LA: Toward a theory of distinct types of 'im-pulsive' behaviors ; A meta-analysis of self-report and behavioral measures.Psychol Bull,140(2):374-408(2014).
[11] ChatGPT 4.0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