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改专家徐毓才表示,关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各地确实应该结合实际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做实、做好、做出效果,让签约对象有更好的获得感才是上策。
近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印发《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评价指标(2023年版)》。调整后的评价指标,延续了北京市2022年版一项重要评价指标,即不再硬性考核签约数量,更注重数据管理和质控管理。
在今年通知中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切实增加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能力、加强服务管理,做到签约一人、评估一人、管好一人。
截图于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官网
北京连续两年不提家庭医生签约指标,这项政策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01、家医签约的风向标是什么?
北京作为首都,其政策的发布、实施在全国有一定的“风向标”作用,其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比我国大多数地区要高,居民的签约率和签约数量或已达到一定程度,接下来到了求“质”的阶段了。
自我国2016年开始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起,对于签约率提出了明确要求。就在去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人社部、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等六部门发文,要求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规定从2022年开始全人群和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每年提升1—3个百分点,到2035年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75%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85%以上,满意度达到85%左右。
到了2018年,业内人士发现,虽然各地的家庭医生签约率上去了,但家庭签约服务的真实满意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签而不约”的现象时常存在。甚至在某些地区,老百姓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签约的家庭医生是谁,部分居民将家庭医生理解为上门入户的私人医生服务,可以想象家庭医生的“存在感”有多低。于是相关部门开始将注意力向服务质量倾斜。
去年7月,针对签而不约这一现象,国家卫生健康委专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表示基层医疗机构由于人员编制不到位、任务重、岗位吸引力差、百姓健康理念难转变等因素,致使群众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这种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获得感不高。
如今,北京再次强调这一点,显然其目的就是希望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搞上去。
02、专家点评:让居民有获得感才是最终目的
基层医改专家徐毓才表示,关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各地确实应该结合实际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做实、做好、做出效果,让签约对象有更好的获得感才是上策。否则,不加分析地“照章办事”,最终会走入死胡同,失去老百姓的信任,与国家政策背道而驰。
各地在家庭医生签约问题上,有哪些问题需要改进?他说,大体上分为以下三点:
第一,做到签而有约。
落实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最初签订的协议内容,加大宣传力度,让老百姓明明白白地了解自己享受到了哪些服务、签约后有哪些好处、哪些收费和免费等。大家明白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到底是怎么回事,又能真正体会到签约后确实受益了,那其获得感自然就能提高,到服务期满了后,还用担心续约问题吗?
第二,不断结合当地居民需求,丰富服务内容。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文化、经济、地貌等差异较大,注定了签约服务不可能全部保持一致。各地一定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在此基础上积极增加签约服务供给、签约服务覆盖面,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改善健康管理服务质量、保障合理用药、对行动不便者上门服务、重症患者做好转诊服务等,逐渐形成合理有效科学的就医秩序。
第三,努力提高服务能力水平,增加粘性,最终在国家政策和资金引导下,让居民愿意购买服务,切实把签约服务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 END -
来 源 | 医学界基层医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