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办医这十年

2023
07/31

+
分享
评论
医管小杰
A-
A+

医院不是短平快的生意,往往需要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现在我国拥有百年历史的好医院前身几乎都是教会医院,为什么,因为其初心是慈悲、其目光是敬畏、其道路是时间。

如果把这些年的社会办医分为几个不同阶段的话,最早期那一段先不算,2013-2018算是一个投资狂潮、2019热度开始回落、随后三年大疫,现在已经逐渐回归理性。之所以这么分,因为从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社会办医,2015年首次提出“健康中国”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连续三年发布支持社会办医的政策措施,伴随着国有企业医院改制潮,各路资本乘着政策东风、纷纷布局医疗健康领域,造就了医疗投资风头最盛之时。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推出一系列医保控费措施,倒逼医疗体制改革;且资本市场已投资的医院资产或医疗概念股未获得预期回报,才意识到这条路没那么好走,一些圈外资本开始退出社会办医赛道。后来的新冠疫情、公立医院扩张进一步压缩了民营医院的生存空间,加上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社会办医从高歌猛进自然进入到了优胜劣汰的整合期。

总结一下这段时期的社会办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综合医疗集团

记得大概在2017年,华润凤凰与中信医疗、北大医疗、复星医药被称为“四大”国内非公医疗集团。那时候还是央企或国有医疗集团主导的,主要押注人口红利、改制红利、现金流红利和供应链红利,那时候总床位数突破5000床就已经算是大型医疗集团了。

如今,“老四大”已各奔东西,北大医疗被并入平安版图、中信医疗资本化路径失败,后来处于漩涡中心的是通用环球、新里程、宝石花、国药医疗,纷纷通过大手笔并购交易快速扩张成为“万床户”。新里程收购恒康后总床位数达到3.7万张,通用合并宝石花医疗后号称管理床位4.6万张,最早过万的华润医疗床位数已涨到2.7万张,国药虽在争夺宝石花中PK失败但床位数也已超过2万。至此,新里程、通用、华润和国药并称“新四大”医疗产业集团。

“新四大”能够快速扩张,多是配合完成国企医院并购或改制的政治任务,至于收购或托管后的发展融合问题,可能还在摸索阶段。而且旧有企业医院一般规模不大,集团总床位数还是依靠医院数量取胜;倒是“老四大”的复星禅城医院、中信惠州医院、北大国际医院,在规模和质量上都已成为医疗集团的旗舰医院。从规模发展到提质增效,几乎是综合医疗集团必走的一条路,目前的大玩家们貌似都还没有走出隧道。

2. 专科连锁

由区域性中小型单体医院发展起来的连锁医院集团,多是偏消费的专科领域,爱尔眼科、通策口腔、锦欣生殖、康宁医疗已成为各版块上市龙头。

眼科前期主要依赖白内障业务,现在则主要发展激光手术和视光业务。爱尔眼科较早设立并购基金,通过品牌授权和管理赋能,经过多年的孵化培育,已经建立比较成熟的体系。除爱尔以外,何氏、普瑞、华厦都已完成A股上市,像是一个师傅带着仨徒弟。

通策医疗是通过总院借壳上市+分院扩张的形式,赶上了好时候,然而在机构数量、牙椅数量和收入规模上并没有绝对优势;口腔医疗服务市场集中度低,瑞尔齿科、拜博口腔也都在快速发展,还有口腔医生自己开业或其他连锁口腔机构,更像是一群猴子划地争王。

锦欣生殖最早起源于区妇幼医院,拥有稀缺的辅助生殖牌照,后来在外地市收购扩张,依靠二胎放开的市场需求和较高的准入政策壁垒,不论是取卵周期数还是成功率,都在强手如林的公立医院生殖中心中挤进TOP圈,还把生意做到了国外,以满足国人的特殊需求。最近新闻锦欣还在加速布局康养产业,先从四川大本营开始。

3. 保险机构

险企办医一是通过保险资金运用直接投资医院建设和运营,二是通过保险产品提供支付保障,相当于投保人的钱投给保险机构,然后从保险机构的左口袋进到右口袋、又从右口袋回到左口袋,然后设计更多的保险产品、吸引更多的投保人。泰康保险已形成自己的医险结合、医养结合模式,阳光保险的旗舰医院发展势头良好,平安也算是线上线下双线布局,另外前海人寿已在广州、南宁、韶关多地布局,太平也开了首家康复医院。

泰康除南京仙林鼓楼医院外,还在武汉、成都设置区域医疗中心,另外深圳、宁波都在筹建中,这些应该都是三级医院。还有每个养老社区(燕园、申园、鹏园、吴园……)所配套的康复医院,另外入股百汇中国、收下拜博口腔、股权投资三博脑科等,实现了比较完整的布局,应该算是保险办医的巨头了。

阳光融和医院是阳光保险的第一步棋,想当年应该是保险办医的首例,2016年在山东潍坊开业,城市咖位不高、但是医院的规模体量、软硬件都够咖,加上保险集团在当地的各种资源,医院在业界、在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口中名声都不错。不过,阳光保险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当年也是号称要投多少个小目标建医院的。

按理说,保险机构更关注全人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健康管理、医疗和养老服务,既是支付方又是收费方,更看重成本控制,更有帮助患者进行健康管理的天然诉求和自发动力。国内的险资都在学习凯撒医疗、HMO模式,但是跟医疗体制、民众接受度有很大关系,貌似这种managed care还需要探索出符合中国特色的新模式。

4. 药械企业

医药企业投资办医主要是出于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整合,通过投资或并购医院可以获得更广泛的患者来源、有助于收集病例、帮助产品研发,自有医院也可以促进自家设备或药品的推广,用诊疗带动产品销售,以实现企业第二增长曲线。

设备厂商投资办医的典型是海吉亚和泰和诚,都是肿瘤放疗设备,通过科室合作共建的形式为医院提供放疗整体解决方案,同时也自建自营医疗机构。海吉亚医疗主要布局三四线城市和县域医疗市场,目前已经营管理12家自有医院网络,还有24家放疗合作医院,另外还在德州、无锡、常熟有在建医院。泰和诚控股美中嘉和则主打一线城市和高端路线,广州已开业、上海筹建中,还在布局质子,另与MD安德森、梅奥诊所有培训、转诊等合作,再通过远程医疗和托管合作的模式,占领肿瘤治疗制高点。还有海尔旗下的盈康生命最先也是与伽马刀品牌玛西普重组后转型医疗健康行业的。

药企办医的有康美药业、以岭药业等,中西医结合、中医、民族特色都有,但是好像没有特别的龙头企业或龙头医院。相对而言,倒是乐普医疗,像是打通了全产业链,从冠脉支架、药物球囊、心脏起搏器,到降血压、降血脂、抗血栓、抗心衰的药物,再到心血管专科医院、医学诊断实验室、药械电商平台、远程心电监测,算是实现了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全覆盖。另外,“药茅”恒瑞医药已在南京建设三级肿瘤专科医院,作为创新药物临床研究与医学转化中心,应该快要竣工了。

5. 地产商

地产商办医的代表选手不乏恒大、万达、万科、富力等巨头,他们目光炯炯,在主业发展速度放缓的背景下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他们财大气粗,买地是一把好手,也不畏惧医院的重资产运作模式,动辄投资几十甚至上百亿元建医院;他们也不惜重金与国外知名医疗机构牵手合作。然而,医院不是单靠有钱就能做好的,更何况地主家也有余粮不足的时候。

万达自2016年宣布在上海、成都、青岛建设三家国际医院,如今7年过去了,上海的仍不见踪影,青岛医院由国资接手易主开业,成都万达匹兹堡成为旗下独苗,预计2023年底开业。在这期间经历过合作方更换、股权转让、股权质押等多种磨难,对于习惯了金融杠杆狂飙突进的房企来说,投资办医之路不可谓不艰难。

2013年筹建、2018年开业的博鳌恒大国际医院,与哈佛布莱根和妇女医院合作,地处海南医疗先行示范区、各种特许政策支持、国外专家行医许可、先进技术/药物使用许可……都没能给医院带来多少患者。据媒体报道,医院能够招来的医生非常有限,前去就诊的患者也寥寥无几,加上恒大地产的资金链断裂,无力维持医院运营,外方也停止了继续合作的合同。

万达牵手匹兹堡、恒大携手哈佛系,富力则找了UCLA(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就在不久前,广州富力医院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该院早在7年前就开始规划筹建,2020年封顶完工。医院同样定位高端,全是单间病房,不知开业以后会是何种状况。同一地块应该还有养老院和颐养社区,典型的高端医养结合规划。

与保险机构和药械企业不同,房企投资办医缺少“医疗基因”,多数选择与医院管理公司合作,为求高端还会牵手国际品牌,然而“外来的和尚”到底会不会念中文的经,事实好像已经给出了答案。房企办医好像都是在高调中开始,在悄无声息中结束。

6. 院士/专家办医

社会办医市场上活跃的“院士办医”主要是树兰医疗、陆道培医院和孟超肿瘤医院。树兰起始于杭州,拥有肝肾心肺四大器官移植资质,在宁波和安吉也有自营医院,最近好像济南医院也即将开业运营,另外还有托管的医疗机构和多个医疗集团,2021年已启动A股上市辅导。陆道培则主打血液病医院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河北廊坊、北京亦庄和北京顺义有三家医院,另外上海还在筹建中,前不久刚递表港交所冲击上市。以吴孟超院士命名的上海孟超肿瘤医院,隶属于上海细胞治疗集团,以细胞治疗为特色,打造研究型医院,2020年开业运营,相比于前两者好像略显落后。

除了院士办医外,还有一大批专家投身社会办医领域,有些先从租借床位开始到后来自建医院,有些先从医生集团开始转而投资实体机构。三博脑科和冬雷脑科应该算是两种典型,早期依靠掌握核心医疗技术的专家和与公立医院的合作,可以解决生存问题;后续随着重资产投资越来越多,必然会跟资本产生联系,如何与投资人和谐相处,是医院长久生存的关键。

7. 产业龙头跨界办医

医疗确实是抗周期性很强的一个行业,在过去的十年间,政策和资本的催化形成了一股投资医院的狂潮,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纷纷通过投资或并购医院来进行多元化业务布局,利用闲置资金和地方患者资源,寻找第二曲线,同时还可以为员工提供健康服务、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确实有不少案例,从宣布进军健康产业开始,各种利好消息使股价飞升,帮助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获利颇丰;然而,医院还未落地,一切便轰然倒塌。

非医疗服务企业跨界建设的医院少有成功的案例,靠“独一味”发家并号称“民营医院第一股”的恒康医疗,从船务运输向高端医疗服务产业转型的“览海医疗”,从煤炭贸易业务跨界医疗服务的“智汇未来”,医疗养老双线布局的“宜华健康”,还有靠微波设备起家的“和佳医疗”,可能都曾经享受过资本的红利,不过终究没能笑到最后,在市场上掀起了一股“ST”或退市潮。想起去年宣布捐赠医院又终止捐赠的雅戈尔,有时候“放弃”也需要极大的勇气,然而股民们终究是没给这个机会。

继传统行业投资办医高潮后,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也进入医疗赛道,台资的明基医院应该算是做起来了,京东方已在合肥、苏州、成都建设三家综合医院,奥克斯旗下三星医疗已在多地布局十几家医院、主打康复专科,韩国半导体企业SK正在无锡筹建医院,美的集团在顺德筹建带有质子中心的国际医院,就连互联网巨头字节跳动都在收购实体医院。市场永远不缺少前仆后继,不过,这些巨头能否在医疗蓝海中经得起风浪、能否持久留在这条赛道上,还有待观望。

也有很多“外行”办医选择与大型公立医院联手,例如,茅台建的医院由北大第一医院托管了,安踏投资建设的则是上海六院福建医院,这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既可以保证医院的人才和技术供给,又满足企业家的办医情怀。

有幸这十年也算是见证了社会办医的大起大落,曾经,有多少财团巨鳄纷纷扬言要投资多少个小目标布局医疗健康行业;现在,有多少悻然离去有多少已然转手又有多少还在苦苦挣扎;当然,也有一些是潮水退去后已经活下来的,还要随时准备应对下一步的挑战。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医院不是一个金融工具,“炒市值”的逻辑短期内可以立竿见影但不可能长久;医疗服务行业专业门槛极高,虽然管理是相通的,但是在医院“外行管理内行”是行不通的;跨界经营医院很难一蹴而就,硬件设施投资易,软实力提升和持续运营难。

医院不是短平快的生意,往往需要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现在我国拥有百年历史的好医院前身几乎都是教会医院,为什么,因为其初心是慈悲、其目光是敬畏、其道路是时间。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口腔,社会办医,医疗保险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全国医院擂台赛(第八季) 加入
  • 中国医院管理奖(第七季) 加入
  • 中国研究型医院评价遴选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提示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