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长期照护师培训体系,建议向全科医学等专业做一些借鉴,围绕具体提供哪些服务包的内容、标准,把培训及认证做到很务实。
开展全要素、全流程、全方位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稳步推进。
政府引导、多渠道筹资、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
筹资标准为180元,城乡居民由财政和个人同比例分担。
制定了32项护理服务内容,按待遇享受人员的个人意愿提供服务。
分为机构护理、机构上门护理、居家护理三种服务方式。
职工和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总体上待遇水平在3000元/月左右,基金支付比例70%。
支付标准:机构护理,按床日每天90元;上门护理及居家护理,护理员按小时每小时90元;居家护理,由亲属提供服务,按小时每小时60元。
引入2家有资质的商保公司作为委托经办机构。46.19万人参保,累计3724人享受待遇,当前待遇享受人数2700人左右,护理服务机构由6家增至76家。
北京职工医保参保人数约1400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约400万,(中)重度失能人数约10万。加上失智人数等,约30万。
建立长期照护师培训体系,分为初、中、高三级。
笔者感触:
覆盖城乡居民,但不强制,容易导致逆选择。怎么办?一个擦边球的办法是:申明从具体某一日期起算,允许城乡居民参保,对欠缴费情形,必须补缴自上述日期以来的保费及孽息,才具有失能评估、待遇享受资格。
引导服务模式从非正式照护、家属照护向专业机构、专业机构上门、居家护理员等提供照护,可能更有利于支付内容的管用高效。将护理力量建在护理平台体系。
90%居家、6%依托社区、4%在机构。三种业态模式有必要探索要素化、模块化的成本与定价,从底部拉通,形成一种相对开放、共有的价值导向。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关注不同业态模式设计本身,也要关注不同业态模式运行问题与机会。可以通过设置服务目录、待遇共付设计等来做一些调控。
长期护理保险尽管是一项单独的社会保险制度,却也具有一些社会慈善内涵。就像商保工具,也具有一些社会慈善内涵。辩证看,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水平、个人缴费水平浮动甚至变化,是具有一些积极意义的,证明在摸着石头过河,倒逼支付管用高效。以北京为例,假如扩大试点范围时先仅覆盖职工,则筹资水平、个人缴费水平可能基于测算,再做一些浮动。
石景山区是北京著名的老工业区。面向覆盖城乡居民的未来命题,目前与覆盖职工的制度探索相伴,有没有可能是商保探索覆盖城乡居民的最佳试验时机呢?一方面,可以充分结合覆盖职工试点的服务模式、服务网络;另一方面,可以开启覆盖城乡居民的、以宣教购买使用于一体的、先昂贵后便宜的市场自发探索。从便宜到昂贵是反人性的,从昂贵到便宜则可实现医保、商保、患者、服务方的共赢。
建立长期照护师培训体系,建议向全科医学等专业做一些借鉴,围绕具体提供哪些服务包的内容、标准,把培训及认证做到很务实。
感谢杨菁老师对本文的启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