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研究发现同一类型癌症对于治疗反应的多样性与肿瘤细胞异质性密切相关。
2022年底,美国FDA通过了一项新法案 (FDA现代化法案2.0) 引起全球广泛关注。新法案取消了对于制药企业在上人体试验之前使用动物测试新药的要求,有助于终止动物试验对象不必要的痛苦和死亡。作为替代方法,可以采取计算机建模和3D组织培养以及类器官芯片等。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于颖彦 教授团队 (博士研究生杨蕊馨为第一作者) 在
Cancer Letters 期刊发表了题为: Patient-derived organoids in translational oncology and drug screening (转化肿瘤学与药物筛选中的患者源性类器官) 综述论文。 该综述论文 全面阐述了患者源性类器官 (Patient-derived organoids,PDO) 从构建到发病机制以及药物筛选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在生物医药领域类器官模型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类器官 (Organoids) 是活组织在离体环境下进行的3D培养体系,可以很好地模拟了体内微环境。因此,类器官可以重现其来源组织的形态表型、功能和基因谱系特征。依赖于活组织内存在的成体干细胞,类器官可以自组织并分化成多系列细胞。 自2009年荷兰科学家 Hans Clevers 成功将Lgr5+肠道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成具有隐窝状和绒毛状结构的上皮类器官,该实验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在胃肠道癌、肾癌、卵巢癌、肺癌、乳腺癌、肝癌和胰腺癌等均有成功利用PDO开展转化型研究的报道。
图示:类器官的构建及应用概览图。左侧展示了类器官构建的核心要素,如组织采集、培养基、基质生物材料和共培养体系等;右侧展示了正常组织源性类器官与肿瘤源性类器官的不同用途。
本文研究发现同一类型癌症对于治疗反应的多样性与肿瘤细胞异质性密切相关;类器官是药物敏感性评价的良好实验模型;类器官培养中需要根据来源组织类型的不同调整培养基成份;研发类器官与其它成份的共培养体系有助于拓展其应用领域。 该综述是于颖彦教授团队于2022年牵头制定了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人胃肠上皮组织类器官的构建与保藏操作指南》 (T/CMBA017-2022) 之后又一力作。该项目得到了上海市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临床与转化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的资助。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