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的老师

2023
03/31

+
分享
评论
叙事肝胆
A-
A+

医者与患者互信合作、齐心联手,战胜疾病,也让人类不断地接近医学的真相。

导言   

在最近的一次网络会议上,当专家谈到伴11q异常的Burkitt(伯基特)样淋巴瘤时,我又想到了患者老吴。回想起老吴的整个诊断过程,包括他的信任和配合、临床医师的意见和理解、病理技师的合作和支持、上级老师的解惑和指导,我都深受感动。并且,如此少见的疑难病例获得了良好的诊治效果,我很想把它记录下来与人分享。

病理医生和患者往往不曾谋面,没有交谈,但病理诊断需要详尽的病史信息。文中我和老吴夫妇的4次交流情景,其实是我平时与多位患者及家属,多种形式交流的缩影和整合。

当患者面对医生时,我留意到他们眼中会流露出一种对倾听的期盼和对理解的渴望。我要求自己对这种期盼和渴望有一个积极且善意的回应。这种回应给我的工作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比我能给予患者的帮助还要多得多……

下班时间已过去2个小时,我也该回家休息了。正准备关掉电脑,我脑子里闪出了老吴的名字。

老吴是我们科王老师年初诊断的一个特殊类型淋巴瘤患者,我跟踪随访他已近10个月了,估摸他第七次化疗的时间也应该到了。

我查到老吴最近的一条住院记录,是3天前,现在他已经顺利出院。老吴恢复良好,这在我的预料之中。

走出办公室,天很黑了,我一边走,一边回想起老吴的事情。

2021年2月,那是新冠肺炎疫情阴霾笼罩下的一段不平凡的日子。我们每天都在发出一大堆病理诊断报告,肿瘤或非肿瘤、良性或恶性,老吴的报告比较特殊,让我记忆尤深。

2021年2月9日(农历腊月二十八),我们看到了老吴的肝脏肿块穿刺组织病理切片,我能肯定这是恶性肿瘤,分化程度很低,难以判断它的具体类型。

肿瘤类型的确定,对于老吴未来的治疗至关重要。作为一名从业20多年的病理医生,此时,我却陷入了困境。

我请教了王老师,并寄希望能从病史中查找到有利于诊断的蛛丝马迹。病历记录老吴大便次数增多有1年余,每天10多次,腹部隐痛也有3个月余。

他曾在当地医院做CT检查,检查结果考虑回盲部恶性肿瘤伴腹膜和肝脏多发转移;做过肠镜发现肠道息肉,但没有肠息肉的病理报告。

这样的病例,我们的常规思路首先考虑肠癌伴肝脏转移,并加上免疫组化检测来证实这个判断。

老吴的第一次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所有针对肠癌的特异性标记物呈阴性,这就基本排除了癌症诊断。不是癌症?那会是什么?我们调整思路,决定改变方向加做免疫组化检测。

我打电话给老吴的主管医师小张。听他的声音,我猜想他是个低年资的医生,但他已具备了外科医师的干练和直爽。

他快言快语道:“钱没有问题,病人很配合的。你先把免疫组化做上,我通知患者来付钱,看看有没有机会做手术。”

这个病例需要尽快做下去,时间不能拖太久。眼下这个时间点也太特殊了,即将过年,我也不禁焦急了起来。我马上通知技术组老师,让他们先将老吴的蜡块标本切出25张备用。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防止每次切片时因修片浪费组织;二是患者缴费后能快速进入检测流程,节约1天。这种深部脏器穿刺小标本来之不易,我们把它当宝贝似的呵护着,因为蜡块经多次切片后,极容易把组织切没了 。

我拨通了老吴预留的电话,电话那头是老吴的妻子。她很担心老吴的病情,但春节将至,家里年货一点也没有准备,实在是忙得脱不开身,加上疫情影响,又不方便走动。

隔了一天,也就是除夕上午,老吴妻子来找我了。

那是我初次见到老吴妻子,她穿着宽厚的黑色连帽大衣,能感觉到在臃肿的外套下那偏瘦的小个子,帽檐下、口罩上方露出一双眼睛,显得焦虑且疲惫。

我说:“老吴患的是恶性肿瘤,但不是肠癌,需要进一步做检测以明确类型。现在有多种肿瘤的可能性,为了节约钱和不浪费标本,免疫组化检测先选择性地定个大方向,后继可能还要做第三次、第四次的。”

老吴妻子听得很认真,得知不是肠癌,她长舒了一口气,毕竟一般人会谈癌变色,但对其他类型的肿瘤就了解不多了。

我建议她把当地医院的肠息肉病理切片借来让我看看,她嫌太麻烦了。她说:“已经选择浙大一院,就在这里做检查和治疗,我相信你们。”等她办好缴费手续,我就直奔技术室。

技术组的老师说免疫组化规范检测流程需48小时左右,所以我这一例只能等春节后才能出结果。我觉得有点可惜,向老吴妻子做了解释,没想到她很理解,说道:

“现在诊断不是肠癌,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他这病都一年多了,一直在当地医院反复看,也不见好。我希望你们大医院医生认认真真地帮我们看看,我们老家也有风俗,大年初八前不上医院的。你们真辛苦,年三十还在上班。”

她的眼中充满了信任,我很感激,劝她要重视这个病,并反复叮嘱她:“如果这期间有明显不适,如肚子剧痛、发烧等症状,一定要及时来医院。”

短暂的春节假期尚未结束,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出来了,我们立刻拿到显微镜下观察,很快排除了几种少见的肿瘤,结论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淋巴瘤。

淋巴瘤有很多类型,治疗方案也有差别,需要免疫组化检测进一步细分亚型。我立刻电话联系老吴的妻子,并告诉她下次不需要看肛肠外科,尽快到血液科就诊。

大约过了一周,老吴夫妇俩一起来到了我们科室。老吴又高又瘦,但看起来精神不错。

我告诉他这个病需要化疗,现在医学发展很快,有一些靶向药物的治疗效果很好,但需要再加做免疫组化及基因检测,先做出精准诊断。他俩一定要我帮忙联系血液科专家,我就给他们联系了张主任。

老吴很认真,把我说的一些话又重复了一遍,待我确认正确后露出了一丝微笑。“这下好了,真不需要开刀切肠子了,谢谢您。”他一边说着,一边伸出手和我握手,算是道别。

第二天,老吴住进了血液科病房。一系列的检查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围绕着老吴的病情和治疗,我们和临床医师之间的通话也多了起来。

第三次的检测提示老吴患了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但在明确类型前,需要做基因检测。因基因检测是自费项目,需患者家属签字同意才能做。

我第三次见到老吴妻子,她的心情没有上次好。她说:“老吴这几天感觉没有力气,夜里出冷汗。”

我劝她别担心,“这里是省内最好的血液科,我们会提供最好的诊治。”做了许多的检查,加上休息不好,老吴的心理负担加重了。

我对她说:“这个时候家里人更要坚强,要有信心,这对患者是很有好处的。”我向她介绍基因检测的费用、意义,这次她没有认真听我讲解,嘴里反复说:“听您的,听您的。能不能快一点做?”

我能理解她此刻的心情,也能感受到她对我的信任。其实我和她一样,也想尽快知道基因检测的结果。

我期待基因检测是阳性,这样就能明确诊断。疾病的发展真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我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基因检测结果为阴性。

这样,显微镜下的形态、免疫组化及基因检测的结果,三者之间并不相符。如何解释呢?我再次陷入困境。

此时,对淋巴瘤诊断有丰富经验的王老师说:“看来明确诊断,还需要做一个特殊的基因检测,可能是一种罕见的伴11q异常的Burkitt样淋巴瘤。”

这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17年修订版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新增加的一个临时性类型。

该肿瘤罕见,我查阅文献发现至今国内外大约只有100例报道,并以国外报道为主,绝大部分是通过手术切除的大标本诊断。

我们仅凭少量的穿刺小标本,能明确诊断吗?我联系了张主任,他很支持我们的想法,建议进一步基因检测。

我第四次见到了老吴的妻子,她愁容满面。她说:“老吴的病怎么那么复杂?是不是因为拖了一年多的关系?我们家里人没有和他一样的疾病,他的基因有什么特殊?会不会遗传给儿女?”

我一一向她做了解释。她听得似懂非懂,最后苦笑了一下,说道:“我听您的,我相信您。”我瞬间觉得压力好大。

四天后,我拿到了老吴的第二次基因检测报告,结果是阳性的!至此,在这个特殊时期,一波三折,历时近1个月,终于真相大白,这就是十分罕见的伴11q异常的Burkitt样淋巴瘤。

随后,张主任根据我们的病理报告对老吴进行规范的化疗。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老吴和他的妻子。我依旧每天上班,忙着看病理切片,发报告。我也会遇到一些疑难病例,碰到一些很配合或很不配合的患者。

我习惯性地每隔2个月,在电脑中查一下老吴的治疗情况。随着后续的化疗,老吴的各种不适症状不断减轻,多种检查提示其腹腔和肝脏的肿块均逐渐消失。看他恢复得很好,我也很开心。

最近,我发现国内外文献报道和老吴一样的病例,其具体的化疗方案不尽相同,但患者的治疗效果都非常好,甚至报道的个别病例在手术切除后没有做任何治疗,患者也已痊愈。

各国医生对这种罕见病有不同的认识,但随着病例的积累,大家对其诊断和治疗上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入。

据悉WHO第五版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将于2022年下半年出版。该肿瘤将更名为“高级别B淋巴细胞瘤伴11q异常”,这也将推动我们对这个罕见病的诊疗方案作出进一步完善。  

据报道,我国有30%以上的罕见病患者需要5~10位医生诊治才能确诊。然而,如今信息时代的资源共享和快速积累,使大家对一个罕见疾病的认识过程得以大大缩短。

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因此所谓的罕见病往往并不罕见。大型医院的医生,需要有认识罕见病的意识,需要有诊治罕见病的担当。在缺乏罕见病诊治的医学资料时,患者给我们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每一种诊疗措施,都是我们在基于患者的反馈,不断调整、不断积累经验而做出的。

我们在努力帮助像老吴这样的患者的同时,患者也同样在帮助我们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加深我们对医学的认识。

医者与患者互信合作、齐心联手,战胜疾病,也让人类不断地接近医学的真相。

我赞同那一句话:患者,是医者的老师。

注:本文首发于浙大出版社《浙一路·陪你走过》

题图:pexels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免疫组化,血液科,罕见病,基因,肠癌,肿瘤,病理,医患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