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时代社会办医的困境与机遇

2023
03/24

+
分享
评论
李洪军
A-
A+

疫情后时代,社会办医面临老困难、新挑战,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一种适者生存的时代。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或许是人们对于三年来新冠感染疫情的感观认识。在实施新冠感染“乙类乙管”,全国范围内遭遇一次全面“放开”的冲击后,终于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放开,一切都在朝着疫情前的样子快速恢复,且有了对未来更美好的期待。但新冠病毒已经在人类与流行病的斗争史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产业发展、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冲击已经显现,有些影响甚至是变革性、划时代的,其中不乏有对社会办医的制约和重塑。疫情后时代,社会办医的发展面临疫情前没有的困境,同时也要接受疫情后新增的挑战,进入中国社会办医发展的2.0时代。

一、疫情后时代社会办医遇到的新变化

后疫情时代和疫情后时代是两个不同概念,不同的时间指向。一般意义上,后疫情时代是疫情处于后期的时代,疫情并没有真正结束,几乎接近于结束,疫情对整个社会生产的影响仍然存在。疫情后时代则是指疫情过后的时代,疫情已经成为历史,成为过去式,社会层面的活动不再受到病毒流行的制约,如疫情防控期间,病毒感染者检测、隔离、管控等措施严重打乱了正常的工作生活,但疫情的过去并不能抹掉疫情“遗产”,且有着一定的“惯性”,甚至已经形成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于社会办医领域来说,新冠病毒疫情让社会办医面临了新的变化。

(一)政策支持的风向悄然发生改变。如果把时光倒留回疫情前,对比各类卫生领域的政策文件,不难发现从国家到省市,整个卫生政策层面是大力鼓励支持社会办医的发展。单从发布文件的层级和数量便可以见微者著。2019年6月,国家卫健委等10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9〕42号),通知中明确指出:“拓展社会办医空间,严格控制公立医院数量和规模,为社会办医留足发展空间。”紧接着各省市先后发布了本省促进社会办医规范发展的各项政策。以四川省为例,2019年12月,四川省卫健委、发改委等10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卫发〔2019〕52号)。同月,成都市政府办公厅颁发《关于印发促进成都市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成办发〔2019〕37号)。在成都市的政策中,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办医积极参与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对新获三级甲等资质的社会办医给予最高5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首开全国奖励社会办医晋级的先河。在随后2020年的三级甲等医院的评审中,四川省一次性通过了7家三级甲等专科、综合医院,迎来了社会办医的高光时刻。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突如其来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社会办医的发展会迎来政策的“红利”期,又将是另外一种现状。

   新冠病毒疫情发生后,疫情防控成为头等、优先的社会大事件。在人类生命面前,其它的一切都要让步,疫苗研发、救治生命、病毒检测、隔离管控等疫情防控的主体是医疗服务业。而有着技术、人才、规模、组织优势的公立医疗机构当仁不让地成为疫情防控的主力,处于“儿童”期的社会办医只能成为疫情防控的补充。整个疫情防控期间,谁承担了主要任务、谁更能服从指挥调度一目了然,这也是我们战胜新冠病毒疫情的制度和体制优势。这时候,受到疫情防控经验的启示,医疗服务业的主导思想悄然发生着转变。单从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中也能发现这一趋势。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点是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和健康中国建设。社会办医从疫情前的“支持鼓励”到疫情后“规范民营医院发展”。

虽然,在最新的卫生政策中并没有重复提及促进鼓励社会办医的发展,但并不是社会办医不重要了,如在2023年3月1日颁布实施的新版《四川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依法举办医疗机构”。可见,政府支持社会办医的基本策略和思想并没有改变,但政策、政府在卫生健康领域的重点方向、重点工作却在发生改变,需要社会办医用一种新的思维、新的理念去理解、支持和适应这种变化。

(二)公立医院的规模扩张形成人才倒流。新冠病毒疫情暴露了基本医疗保障的薄弱环节和公共卫生体系的不足,健全公共卫生体系、补强基本医疗服务成为卫生健康业的重点工作,随之而来的便是大型公立医院一院多区、异地多院的“扩张”计划加速获批,以及国家、省市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各类医院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破土动工。从供给侧改革层面,增加了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业中的比重。本来已经全部市场化的国企医院也开始进行重组和扩张。如2022年12月,国资委、国家卫健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医保局等13个部门联合制定了《支持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 社会办医发展进入“沉默”期。

随着医疗服务能力总供给量的增加,医疗人才端的流动便出现新状况。“巨无霸”的资本医院、超大规模的“公立多院”,“扩张”后的基层医院共同产生了对人才的“虹吸效应”,不但稀释了患者就医的密度和频度,更重要的是“限流”了公立医院流向社会办医的人才通道,而且社会办医优质医疗资源“回流”到公立医院,一些患者“反流”回公立医疗机构,进一步挤压绝大多数社会办医的生存空间。

三)新的质量管理要求抹平了社会办医的优势。在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许多公立医疗机构营收下滑、支出陡增,医院处境艰难,只得采取减薪、限薪等措施。社会办医同样面临着患者就诊量、手术量、住院量的严重下滑,一些依赖于消费性医疗的社会办医更是经历“灭顶”之灾,加上疫情防控在人力、物资上的投入,整个社会办医面临更大的困境。

面对相同的困境,公立医疗机构与社会办医管理者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公立医疗机构由政府兜底,不担心机构的生存,只是日子过得好不好的问题。社会办医是个人或集体投资的,一旦没有了正常的利润,资金链迟早有一天会枯竭,是能不能够活下去的问题。

为解决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营问题,政府多次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加强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营管理,以及二、三级公立医院的“绩效国考”,促进公立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一些公立医院寻求转型,包括特需服务、特殊服务、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康复诊疗等,开始注重服务质量建设、开始强调医院品牌、开始着手环境改造、开始优化就医流程。这些曾是社会办医区别于公立医疗机构的“标签”、生存的“法宝”、发展的“特色”,竞争的“核心”优势已经不再明显。社会办医与公立医院的“竞争”从过去的“错位”发展变成今天的正面“冲突”,社会办医过去的、曾经的、引人为傲的优势被逐渐蚕食,经营的压力雪上加霜。

(四)患者的就医观念发生了变化。新冠病毒疫情期间,各行各业几乎都受到冲击,但有一个行业却在疫情中得到极速发展,那就是互联网医疗。由于封控期间出行不方便,一些就医的需求就从线下转到线上,互联网医院的数量和在线咨询的数量快速增多,互联网的用户也从年轻人扩展到中老年人。线上流量的繁荣实际上削弱线下医疗的频率。虽然以平安好医生、微医、医联、丁香园、春雨医生、好大夫等社会资本投资的互联网医疗抢占了一部分的患者,但从医疗机构端扩展出互联网医院,却多数是公立医院。属于社会办医自己的互联网医院却屈指可数,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部分患者对社会办医的粘性。

二、疫情后时代社会办医面临的老困境

如果把新冠疫情比作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它确实给社会办医带来许多外在的变化,倒逼社会办医自身要进行调整和适应,但造成社会办医困境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外在环境,社会办医自身内部长期困扰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理论上就不能完全摆脱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缺乏对人才培养的战略认识从现有医学人才的教育体系来分析,几乎所有社会办医的医务人员几乎都是在公立医疗教育体系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接受的知识体系、管理技能、职业素养、品牌意识是为公立医疗机构服务的,一旦转行到社会办医领域,许多高端人才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办医没能匹配上相应的平台,导致高端人才有力无处使。另一方面,高端人才自身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愿意“辛苦”地去开拓新天地。最终伤害却是社会办医自己的发展。因而,社会办医的人才建设要从过去的“空降”慢慢变成本土培养,从“拿来主义”向“自我培育”转变,打造一支本土、本院培养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二)缺乏对行业属性的统一认识。新建、收购、并购社会办医的初衷是什么?这是考验每个社会办医投资人的初心。这个初心决定后续社会办医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如果只是把社会办医作为投资的一个方向、商业的一个行当、谋生的一种手段等,一旦有了这样的“初心”,就会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经济利益、轻社会效应;重投入回报、轻内涵质量,难以形成长远的战略规划、发展蓝图和实施路径,容易在大风大浪中“夭折”。反过来,如果树立了回报社会、微利运营、品牌打造、质量优先、服务先行的经营理念,再辅以长期坚持不动摇的人才兴院、技术办院、特色立院的特色战略,一步一个脚印就能走出发展的困境。客观的说,当前社会办医的众多投资者对行业本身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三)缺乏对行业内在发展规律的清醒认识。分析今天社会办医的生存状况,可以用几家欢喜几家愁来比喻。有叫好又叫座的,如一些上市的,或者头部的专科、综合医院,已经有一定的行业知名度和患者流量;有叫好不叫座的,如一些上市公司、资本“大咖”花重金投资的大型民营医院,技术人才有保证,但距离“断奶”、独立生存还有较长距离;有不叫好叫座的,如一些越过盈亏平衡点,有稳定的利润输出,但发展踏步不前的民营医院;有不叫好不叫座的,如一些还在为生存发愁的医院。社会办医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不平衡、参差不齐的现状。究其根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把它归结于政策市场的因素,有人把它归结地理区域的因素,有人把它归结于人才引进培养的因素,有人把它归结于赛道选择的因素,有人把它归结于运营管理的因素等。核心问题是对社会办医成长发展规律认识不足,要么套用公立医疗机构的管理模式,要么借用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要么想用资本运作的增殖模式。最后,使得社会办医的运营方式策略呈现一种“四不象”的现象,看上去是灵活的表现,实际上是缺乏管理内核,缺乏社会办医自我的知识体系和管理理论。

三、疫情后社会办医采取的新策略

疫情后时代,社会办医的内外环境已经不随任何人的意志在发生变化,在迅猛的社会、经济、科技等发展面前,社会办医既要以不变应万变,又要以变化应对变化,在崎岖的道路上踏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独有的羊间小径。

(一)坚守好社会办医发展中“不变”。作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政府支持层面,还是从社会就业层面,又或者从患者需求层面,对社会办医的共同期望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医疗健康需求。这个多样化中必然含有基本医疗服务,但却不是社会办医的主导方向。在基本医疗服务方面,政府已经从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县地级综合医院、妇儿医院、以及省会城市的大型医院构建了覆盖全社会各个层级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这个本身也不是社会办医能够完成的。对社会办医多样化要求是指在各个层级、各个区域中基本医疗服务没有完全满足、没有全部提供、没有时间完成的医疗服务部分,如增值性医疗、服务性医疗、消费性医疗、挖掘性医疗、延伸性医疗等部分。如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专科医疗机构。”社会办医的多样化应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公立医疗机构想做但没精力去做的“补充”型领域,如医养、养老、照护,此类领域需要大量人力,但不需要过硬技术;二是公立医疗机构想做但不提倡做的“刚需”型领域,如眼科、口腔、康复等偏重于医疗“副”方向。三是公立医院不想做但有群众需求的“满足”型领域,如医美、健康管理、疾病预防等方向。社会办医的生存法则便是“错位”和“差异化”,是用自己的优势与公立医疗机构相竞争,是“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发展战略,关注患者和家属体验感,开拓全流程、全链条服务项目,这应该是社会办医生存发展的不变法则。

(二)坚持用医疗的规律发展医疗。从当前的医疗市场竞争态势来看,社会办医已经被推到与公立医疗机构正面竞争的位置,生存的困境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大了。但新环境中也蕴藏着新的机遇,最简单的一点是社会办医整个群体在新冠病毒疫情的洗礼下,已经生存下来的社会办医具有一定的发展韧性和能力。社会办医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现,挽回和纠正了过去对社会办医的不客观、不正确认识。人们开始重新接受和重新选择社会办医。新冠病毒疫情净化了社会办医的整个生态,以及巨量资本投资新建的特大型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出现,又从另一个角度证明社会办医自身的强大。这个时候恰恰是社会办医展现优势、锻炼内功、提升能力的良好契机。以真心服务患者、用服务感动患者、以质量留住患者应该是所有社会办医共同遵循的准则,这就需要社会办医的投资人、高层管理者、所有社会办医工作人员盯住医疗质量,关注患者体验,塑造机构品牌,坚决摒弃“投机取巧”、“饮鸩止渴”、“拨苗助长”、“坑蒙拐骗”的发展方式,形成社会办医的普通共识,真正用医疗规律发展医疗。

(三)注重调整经营管理策略。需求是发展的第一要素,也是社会办医的发展方向。无论是有自己核心技术骨干团队“技术型”社会办医,还是依靠技术与服务双轮驱动的“能力型”社会办医,还是关注患者体检的“服务型”社会办医,都要围绕社会需求来做。满足患者需求并不是盲目跟风、复制粘贴的追随式发展路径。不是人们追求美丽就都来投资医美;人们需要美好就新建眼科、口腔医院;人们追求健康就涉足体检康复领域,需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机构布局、人们健康理念、区域内疾病谱,以及社会办医自身的能力水平来确定。如果你在当地是依靠基本医疗起家的,并在所在区域有一定份额,发展策略应该是在确保基本医疗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基础上提供更多的服务;如果你也是依赖于基本医疗服务生存,但却没有形成一定影响力,应该迅速转向“健康管理”和“健康生活服务”市场,实现“靠医疗服务保底生存,向健康管理要盈利”的战略转型;如果你是依靠消费医疗起步的,就应该在加强优势病种的基础上,开发新的消费项目,延伸新的服务内容,拓宽某一方向的全过程服务。

(四)建立医疗声誉品牌。在这个信息海量和爆炸的时代,如果没有一定曝光度,酒香也怕巷子深,更何况社会办医这壶酒还不能香出巷子,更需要借新媒体的力量,把社会办医的新面貌、新能力、新服务传播出去。这就要求社会办医在经营过程中,除了打造医学专家队伍、医疗管理队伍外,要注重引入了具有品牌思维、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产品思维、平台思维、技术思维的创新型人才,调整组织架构,改变医疗专家人才做管理的单一结构,把专家还给临床,充实运营队伍、吸纳跨领域跨专业的人才,在新媒体传播、医生IP打造、患者服务、社群构建等方面加大投入,从信息传播变成关系连接,构建分享网络和共享价值,关注患者体检,深入群众末端,打入目标群体,讲好社会办医好技术、好服务、好印象的故事,打造社会办医自身的IP,让医疗服务和声誉传播协同发展,塑造区域健康品牌。

社会办医的未来发展之路,并不是与公立医疗分蛋糕,而是围绕健康需求、诊疗体检和患者心智去做蛋糕。定位好、预测好、开发好、满足好患者现有的、潜在的、未来的健康需求,夯实好学科和技术能力基础,善用好信息传播的新手段,形成特色、变成优势、建成壁垒,不断提升自我生存、独立繁殖的能力,这就是社会办医的未来之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疫情,社会,办医,机遇,困境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