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难求的卖方市场很短暂,残酷的竞争才是常态。
春节前后,随着疫情稳定,“四类药”及与疫情有关的医疗器械,如口罩、体温枪、血氧仪、制氧机等的销量都出现了大幅下滑,之前因缺货、物流卡顿等原因未能及时补货的商品,此时反而纷纷到位,一时间药店库存压力激增。
01
有预见的库存消化期
“不能退换的就卖两年。”某连锁药店总经理直言不讳。在2022年12月抢购潮来临之际,很多连锁已经做好了“赌一把”的准备。
在投资界,很难越过的心理魔咒是:宁可做“接盘侠”,也不愿错过一波行情。很多投资者明知这种激进可能会被套牢,但担心错过行情的心理往往会占上风,最终一路追涨,高位接盘。
在“有货为王”的那二十天里,没有人能够做到“心如止水”,能够把“四类药”库存控制在一年以内的,已经可以算作“自制力”非常强大了。换句话说,即便知道可能会积压,该进货也必须要进,这是形势使然。在对新冠实施“乙类乙管”之初,很多人认为疫情会一波接着一波,感冒药可能会反复出现购药小高峰,事实显然并非如此。这种不可预见性就让四类药的积压成了必然现象,绝大多数连锁药店都有超过往年同期的库存,而且超过一年量的比比皆是。
造成积压的原因有二。 一是进货量偏大,比如以过往年销量作参照, 按照1-2年的销量进行采购; 二是波峰过后销量迅速下滑,很快日销量就比去年同期以及2019年(疫情前)同期水平都低。这样就形成了库存高+消化慢的叠加情形,而与积压压力并存的,是效期压力。当时比较冷静的企业,还做到了效期近的商品减少进货量的动作,而比较激进的企业可能连近效期商品都“一窝端”了,这些效期品种目前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02
高买低卖的口罩:需要挖掘新需求
某药品批发公司高管指出,正规批发公司能够供给的货其实有限, 药店积压的往往是从“药贩子”手里拿的高价货。
这句话,一方面提醒了药店在需求暴增时,依然要通过正规渠道来管控风险,另一方面也提到了进货价这一重要因素。 低价进的货,即便库存量大,也容易脱手,因为有促销空间,有降价余地,而一旦进价虚高,辗转腾挪的空间就几乎为零了。
以口罩为代表的呼吸道防护产品就是这样一个品类。
即便是正规渠道,疫情初期的口罩进价也远高于当下零售价,由于我国口罩产能巨大,所以缺货期非常短暂,各个工厂开足马力生产,很快就供大于求,再加上需求急剧萎缩,口罩价格自然呈断崖式下跌。更不用说现在已经需求为0的抗原检测产品。
那么,呼吸道防护品类就退出历史舞台了吗?非也。
相反,疫情让国人养成了戴口罩的习惯,街上行人戴口罩的比例依然远高于疫情前。市场容量扩大了数十倍,而积压只是短暂的半年到一年,企业需要做的是抓住巨大的体量去挖掘新需求,比如具有装饰作用的中国红口罩、多色口罩等。
这些新需求可以对冲防护品类的短期亏损,而度过了这一特殊时期之后,口罩品类未来可期。
03
战略上淡定,战术上激进
“和上游沟通,能退换的尽量退换,不能退换的就卖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某连锁药店负责人说,“囤货的时候就要有这个心理准备,有些品种卖两年也卖不掉。”
正是因为有心理准备,所以连锁药店普遍在战略上比较淡定。“做生意嘛,有赚有赔很正常。”采访中,大家都很乐观地看待这次难以避免的“失误”。
那么大家当下能够做些什么呢?
首先,部分厂家是可以退换的。上游企业渠道广泛,具有一定的调配空间,消化能力更强, 积极联系退换无疑成为首选。“品牌药要好退一些,因为其走量快。”这是某连锁药店的经验之谈。
其次,可以进行销售策略的调整。比如,对于口罩、体温枪等,可以对商场等有刚需的企业进行团购推销,用有吸引力的价格达成批量销售,以消化库存。 第三,当下正处换季时节,呼吸道疾病高发,抢客流依然是常规操作。需求爆发时,每家药店都不缺客流,坐等即可;但当需求回归到正常水平,“顾客为什么选择你”这一灵魂拷问又被提上日程。
一药难求的卖方市场很短暂,残酷的竞争才是常态。
业内普遍认为,“四类药”将经历2-6个月的恢复期,在这期间,会逐步消化家庭储备。
但实际上,就如同当时“疫情会一波又一波”这一错误预设一样,“每个家庭都有大量的感冒药储备”也只是推测,这一推测相较实际情况可能也同样存在不小的误差,所以日常的积极促销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在销量逐月提升之下,也许恢复期会缩短至三个月以内。
END
作者 | 赵安琪
来源 | 中国药店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