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也是普通人,虽并非不被允许出现任何错误,但极高试错的成本却提醒我们要谨慎对待每一个医疗活动的输出。日常行医如此,传播知识也应如此。
大家好久不见!这几天有朋友给我私信,让我说说最近那个“女博士洗牙感染梅毒”的新闻。
目前枪哥了解到的,“医路向前巍子”已经新发了道歉视频,表示对自己作为非口腔专业的医生,对发布内容的专业性未进行多方论证与严谨把关深感抱歉。同时欢迎医疗同行们的监督与探讨,以确保未来输出内容的准确。
随后,泌尿外科医生、账号“成都下水道”则发微博表示:虽然视频发布者“医路向前巍子”更新了道歉视频,但并未提及内容故事的真实性,他通过对比此前视频,认为“医路向前巍子”有为流量吸金而编造焦虑贩卖牙科恐惧之意。
01、#百万医疗大V的“背后团队”#
在短视频当道、流量称王的媒体时代,人与人、行业与行业之间的距离持续不断缩小。很多精专类职业都得到了从幕后走到台前的机会,各行各业的素人网红纷纷横空出世。
而作为这其中壁垒最高最神秘的医生群体,更是在多个平台飞速成长出来了大量的认证大V,从心脑血管到皮肤口腔,覆盖科室应有尽有,输出的内容五花八门。
尤其在疫情这几年,医疗行为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头部平台涌现出了很多千万粉丝的网红医生(账号)。这些有着实名认证的专业医生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精英形象,或幽默贫嘴或伶牙俐齿;或温柔如风或真诚耿直,在泱泱网络世界中都各自有着数量相当可观的追随者。尤其是就职于知名三甲的医生,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能收获百万单位的粉丝关注,甚至还有专属的粉丝群与超话,俨然医生中的明星。
比如前边提到的急诊科医生巍子,疫情开始前其在抖音上就算是行业“头流”之一了,但当时的粉丝数量也未突破百万大关。而疫情开始后,健康话题受到网友的高度关注,巍子在短短一个月内,就疯狂涨涨粉1000多万,直接成为备受瞩目的千万大V。
而同巍子一样的医生还有很多,长期分布活跃在抖音、快手、B站、微博等各大分享平台上。
首先枪哥先说明自己的观点:我对网红医生的存在并无异议,对正规的医疗科普更是双手双脚赞成。不论在科学就医的角度还是职业理解的角度,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具备影响力的医生们的努力,医疗活动才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关注。我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优秀自媒体医生出现,去淡化社会对医疗与医生的刻板思维与固化认知。
但正所谓流量是把双刃剑,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一旦一个医生(账号)火了,那么其成长逻辑就很难再全然控制在医生自己的手里了。
所有网红的长期成功都离不开MCN,那些违背流量波动规律而长红不衰的医疗大v,同样也大多拥有负责运营的“经纪团队”。
时效性是流量的制胜原则,但作为一个常年24小时工作、全天候待机的医生,实时冲浪,一线吃瓜的概率到底能有多大呢?
(枪哥自从干了这一行,随缘吃瓜就没吃全过。前两年那个代孕加上“我们确实有个孩子”的组合宴,后知后觉的枪哥直接吃偏,误认为了很久娃是这二位一起生的......)
举个例子,每当有涉及生死健康的大新闻出现时,很多医疗大V都能快速跟上关注节奏做内容产出,例如某明星猝死后有人几小时内就出了心源性猝死和心肺复苏的科普内容,某名人沾毒曝光后很多账号马上科普什么是丙泊酚,在可预见的同质化内容将会全网爆发的事件里,蹭的动作越快就越会获得第一波全网的原始关注。
对多数医生来讲,时刻关注网络动态且快速成品并不现实,但如果有具备运营、拍摄跟剪辑的团队在,则很容易实现。
而当一个科普账号的背后有MCN公司和平台团队存在,继续坚持“真实”就会很难,哪怕医生本身无意,分其羹汤的公司平台也不会放任账号“摆烂”。而一旦科普账号成为了被有意运营的载体,那些包袱人设与玩笑抖机灵,甚至虚构故事引入话题等老流量手段,就会源源不断的渗入进来。
就像这次账号“成都下水道”对账号“医路向前巍子”的质疑:所谓的“27岁漂亮女博士洗牙感染梅毒”是为了吸引眼球胡编乱造故事,是其团队为了流量有意制造并贩卖恐慌。尽管大家无从知晓女博士的案例的真伪,但这种引流方式确实存在于网红媒体的日常运营中。
医生当然也可以不让第三方插手,但这样同时账号也难有热度。曾有某平台运营透露:“除了有热点事件的自然流量作引流外,任何一个从零开始的百万粉丝账号都一定有平台的扶持,否则不可能实现。”
当下医疗科普短视频的痛点之一,是如何兼顾保持“节操”与获取热度的鱼和熊掌关系,从而避免让本来多方受益的事情趋向成为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
02、#“个人科普”不等于“医疗科普”#
如今的短视频平台身份认证流程十分严格,“冒充医生做假科普”的现象越来越少。
那些有着相当热度的账号主体,基本都是如假包换、身份保障的执业医师,甚至是资历相当的领域专家。因为科普更需要研究实力与表达能力的深入浅出,没有经验沉淀的小医生未必能做好。
那既然都是资深医生了,为何还会在科普的内容问题上频频撞车呢,医疗科学不应该是非主观的东西吗?
在枪哥看来,很多网友甚至医生自己,都没有划分好“医学科普”与“个人科普”的界线。
医学科普必须是正确的,是客观的,能适配于绝大多数作用主体。不能错普,也不能草率的普。
个人科普则有着相当比重的主观意识,不论是多么资深的专家学者,在同一个医学问题上也会有一定的主观分歧,这其中不可避免会有部分信息的失准与偏误。资历与经验可以让医生们无限接近于科学科普的标准,但不代表我们就可以随意将个人科普完全等同于医学科普来看待。
医生做科普与线上诊疗的本质靠近,患者可以出于外行的信任将科普内容看作“真理”,但做科普的医生却必须要时刻保持“术业有专攻”的清醒与自疑,不能盲目信任自己专业知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伪医生”在科普区的消失,是医疗乱象纠正的积极成果,当真医生重新拿回科普的话语权,就更不能让自己再成为错误信息的传播媒介,否则对医疗行业与医疗活动带来的潜在危害,甚至要远高于“伪科普”本身的杀伤力。
一方面是医生们做科普最好坚持专注自己擅长的领域,另一方面,医生们对待科普的态度也要端正起来。虽然科普的形式没有规范化统一,但科普也不是标准红线全然不对标正规医疗行为的娱乐化活动。医疗行为的对象是单一患者主体,而科普活动的对象可是不确定多数社会成员,错误信息的影响半径难以估量控制。
不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内容目的,受到什么样的内容要求和建议,医生们在科普时都要坚守内容正确的及格线,以及对无限接近医疗科普标准的追求完善。
枪哥有话说
术业有专攻的差距,在医学领域的体现是最为明显的。“永远保持对医疗科学的敬畏与追求,永远保持知识的自查与修正。”这是枪哥入行时被教导要坚持终生的医学态度。
医生也是普通人,虽并非不被允许出现任何错误,但极高试错的成本却提醒我们要谨慎对待每一个医疗活动的输出。日常行医如此,传播知识也应如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