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医师的职业倦怠

2023
01/31

+
分享
评论
古麻今醉
A-
A+

中国麻醉学的发展漫长而艰苦,期望国内各部门能制订并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减少职业倦怠的系统性风险因素。

周裕凯吉初蕾

德阳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德阳 618000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2,43(12):1341-1344.

DOI:10.3760/cma.j.cn321761-20211101‑00708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学科建设】

职业倦怠由Maslach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是个体长期暴露于工作压力而出现的一种情感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 EE)、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 DP)和个人成就感(personal accomplishment, PA)低落的综合征。该综合征高发于服务类就业人群,个体离开工作环境后症状消失,主要症状为工作时极度疲惫、消极应付和试图脱离工作等。

当今科技快速发展,医师既要承受知识频繁更新的负担,又要处理各种临床危机,各种工作压力使其职业倦怠率高达30%~65%。其中,ICU和急诊科医师职业倦怠率最高(55%),麻醉医师次之(50%)。

作为工作压力最大的医疗岗位之一,麻醉医师时常面对困难气道、心搏骤停等危急情况,处于应激状态;夜班、节假日加班和24 h待命的工作模式,使其无暇顾及私人生活;工作性质又决定其与患者的互动少于外科医师,降低了治疗贡献的自我认可度,这都使高工作压力环境下的麻醉医师产生职业倦怠。

文章从职业倦怠的诊断,麻醉医师相关危险因素、影响和干预,中国麻醉医师职业倦怠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未来有效降低麻醉医师职业倦怠率提供参考。

1 职业倦怠的诊断

因缺乏生物标志物,大脑影像分辨技术尚在科研阶段,职业倦怠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理学测试。马斯勒职业倦怠量表是最常用的筛查测试量表,通过22个自我评分条目衡量职业倦怠的3个组成部分:EE是自我感觉对工作茫然和疲惫;DP产生心理防御,人际关系疏远;PA低落是对职业现状不满和沮丧。其中EE有9个条目,DP有5个条目,PA有8个条目,每个条目用7级李克特评分计分(0分为“从不”,6分为“每天”),每个组成部分单独统计分数,>26分为重度EE,>12分为重度DP,<32分为重度PA低落。职业倦怠人群的EE、DP和PA低落评分会出现异常改变,三部分的严重程度可各无关联,表现为同步但各自独立,其中EE与职业倦怠强相关,但仅EE不能诊断为职业倦怠。

麻醉医师职业倦怠率在不同研究中差异巨大。部分医师担心执照认证受阻,对透露职业倦怠十分谨慎,影响了自我评分真实性;不同国家、地区的压力源也各不相同,例如在低收入国家还面临人力和物资匮乏的困境,加之科研设计和评估量表不统一,都会影响统计结果。

2 麻醉医师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

职业倦怠的产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工作压力引起慢性应激,影响内分泌系统,产生行为和心理变化,这一病程受工作和个人因素共同影响。

全球著名的医景网的调查显示,引起麻醉医师职业倦怠的工作风险因素有工作时间过长、行政任务过多和收入不够高等,其中工作时间过长是最常见的影响因素。美国三级医学中心的一项调查发现,EE与平均工作时间呈正相关,住院医师周平均工作时间为55~60 h,其EE明显高于麻醉护士(36~40 h)和主治医师(45~50 h)。Rui等发现麻醉医师每周工作超过60 h,会出现明显的DP升高及PA低落。在一些缺乏法律约束医师最长工作时间的国家,职业倦怠率还与值班次数有关。因为工作时间过长,私人时间减少,麻醉医师无法充分陪伴家人,而通宵值班又会引起睡眠障碍。工作繁重、生活不规律和紧迫的时间压力均不利于睡眠,会损害认知功能,对工作效率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随着年龄增加,恢复性睡眠的质量和数量减少,麻醉医师受工作疲劳的影响更大。

职业倦怠还与个人风险因素有关,包括负面人格特征、工作年限短和人际关系不佳等。其中,人格特征与压力应对策略有关,稳定且不易改变。神经质人格对环境敏感,易焦虑和不安是重要的危险因素(比值比6.40);外向性人格作为保护因素(比值比0.44)使个体遇到压力会寻求与他人互动,有助于抵消DP。所以,鉴定人格特征有助于早期发现职业倦怠的高风险个体。

除此之外,目前世界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为新冠肺炎)也与诱发职业倦怠有关。由于麻醉医师承担危重患者气道管理和呼吸支持任务,是感染新冠肺炎的高风险人群之一,易引起麻醉医师的担忧和焦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全球医疗工作量明显增加,一项马来西亚的报道显示,新冠肺炎导致51.8%的受访麻醉医师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 h,因EE和DP高而被归为职业倦怠的占55.3%,抑郁占67.1%。

3 职业倦怠的影响和干预

职业倦怠对麻醉医师的健康及患者的安全构成潜在威胁。职业倦怠的麻醉医师有更高的辞职率及酒精、药物依赖,其对患者病情变化反应迟钝,容易决策错误,降低医疗质量,增加医疗事故,所以有必要早期治疗和干预。

内源性阿片类药物等抗应激调节剂尚未应用于临床,目前缺乏药物治疗手段。减少职业倦怠主要依靠针对工作环境的组织导向干预和针对个体的医师导向干预,其中前者相对更有效。

组织导向干预首要是科学改善工作制度。欧美国家都有限制医护人员最长工作时间和强制轮休制度,以英国为例,2009年8月规定医师每周最长工作不得超过48 h。其他组织导向干预还包括:建立统一的企业文化、合理使用激励政策、改善工作环境、注重调查医师满意度、尊重医师价值和意见等。医师导向干预主要是通过冥想、瑜伽和培训等方法进行认知行为引导,提高沟通技巧和提供抗压策略,增加医师应对压力的韧性,提高抵御职业倦怠的能力。

4 中国麻醉医师的职业倦怠

中国麻醉学在过去的40年呈现出巨大的变化和快速的发展,目前全国约有9万余名麻醉医师,是麻醉医师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但相对于占世界近19%的人口,中国每万人仅拥有0.67名麻醉医师,按照欧美国家每万人2.4名的标准,仍需配备约30万名麻醉医师,可见缺口巨大。中国每年约完成5千万例麻醉,麻醉医师承受着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全国多中心调查显示,麻醉医师每周平均工作约51 h,职业倦怠率高达69%。2013~2014年中国麻醉医师猝死事件连续发生,其职业倦怠逐渐受到广泛关注。麻醉医师短缺和高负荷工作量下的职业倦怠已严重阻碍学科发展。

中国麻醉医师高职业倦怠率包括一些特有因素:首先,中国医师的晋升和声誉主要靠科研成果,医院等级越高,对论文数量、质量的要求越严格,医师不得不利用休息时间开展科研工作,实际工作时间大幅延长,导致大城市、三级医院的医师猝死风险明显增加;其次,中国麻醉医师常被民众误解为技术人员而非临床医师,加上医院管理者对麻醉医师的关注少于手术医师,导致其自我心理落差较大;更重要的是,中国麻醉医师的报酬与工作价值存在巨大差距,北京、天津、河北地区大多数麻醉医师月收入不足1万元人民币,仅为当地工薪阶层平均水平,低收入消磨了工作热情,导致其整体职业满意度<30%,离职倾向率高达43%。

在国内麻醉界专家的奔走呼吁下,中国麻醉医师的职业困境受到了政府的重视,七部委于2018年8月联合签发了《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从加强麻醉医师培养和队伍建设、拓展麻醉医疗服务领域、提高麻醉医务人员积极性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5 总结和展望

综上所述,职业倦怠受多因素影响,特别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除医院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外,麻醉医师还应通过各种手段提高抵御职业倦怠的能力。中国麻醉学的发展漫长而艰苦,期望国内各部门能制订并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减少职业倦怠的系统性风险因素。

未来职业倦怠的研究将集中在大脑影像学诊断、抗应激药物治疗等方面,通过客观诊断制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促进麻醉医师健康发展。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新冠肺炎,医师,麻醉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