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娟|细微之处有乾坤,方寸之间见沧海

2022
12/11

+
分享
评论
晔问仁医
A-
A+

在吴文娟看来,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的精彩,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她觉得每个学生都可以收获自己的幸福,取得成功。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实现梦想的瞬间,而是坚持梦想的过程。

DOCTOR

吴文娟

细微之处有乾坤,方寸之间见沧海

人物介绍

47021670720651255

吴文娟,同济大学教授,主任技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东方医院南院医学检验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博士,美国范德堡大学医学院、梅奥医学中心、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访问学者。

中国女医师协会检验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基因检测分会常委、上海市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市遗传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分子诊断分会感染病学组组长、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微生物学组组长、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主任评审员。

研究方向为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及耐药机制研究、医院感染控制等。负责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等纵向课题20余项,入选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发表SCI和核心期刊论文120余篇、主编专著4部,申请专利8项。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

第一视角

吴文娟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她在这里遨游了几十年,攀登着、探索着、开拓着一座又一座高峰…

初见她,娇小、睿智、果敢,一位如诗般的医者、学者,你能从她的每一句话里听出那无比的自信与力量。

“在工作和学习中,自信是重要的品质,一个人不管能力大小,都得在自己的领域范围足够自信,自信不仅源于性格,还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所掌握的专业的信念,更是面对未知,迎接挑战的底气。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挫折是常态,但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这样才能遨游天际。”

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她赴武汉、战上海、奔赴每一个需要的地方。从2020年担任上海援鄂医疗队院感专家,到2022年承担上海市方舱医院临时指挥部院感防控任务,战斗于上海三大市级大型方舱医院的现场,再苦再累从未止步,未曾停歇。

成长于教育世家的她,是一位极其看重教学的学者。在她看来,“带教学生就是培养未来”,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事半功倍,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善于思考的自己,去努力追逐自己的梦想,让他们不因现实和梦想之间的差距而退怯,脚踏实地越过沟壑。

在这场对话中,我想到了,有些人,岁月不负,生命不弃,这是一份信念的历练,境界的提升;人生路上,会发生许多故事,更会遇到许多挑战。但,微生物人不畏惧,他们见微知著。相对我们而言,微生物是另一个维度的生命,微生物人默默地俯瞰渺小的个体在无知地奔忙,它们永远无法突破生命中那无形的维度,渺小、卑微、无足挂齿,然而对生态系统来说,它们却有着重要的作用,决定着人类维度的生死存亡,我们该多一份对微生物世界的了解和敬畏。

65921670720651738

1.医路芳华

“我的父亲是一位物理学老师,至今我还记得父亲教研室里的那台德国显微镜,我想也许那是冥冥之中,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吴文娟的家人都是教师,父亲经常带女儿用物理教研室的显微镜看不同的物体。这让年幼的吴文娟发现了显微镜下的奇妙世界。

“我还记得,我们读书的年代(70年代),有些小朋友会跑去喝自来水,这在今天看来是不太卫生的事情,而那时还是挺普遍的。那时学校教研室有一台德制单倍显微镜,他就让我观察自来水的水滴,会看到形形色色的微生物。显微镜下的世界很奇妙,平日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在放大后,宛若一片片奇形怪状的‘小森林’,好像科幻小说中的外星生物。虽然那时候我并不知道微生物是什么,也没想到将来会学医,但这镜下会运动的‘小生命’的确激起了我的好奇,或许是这好奇心推着我走进了检验医学的殿堂。”

在学校和父母的培养下,天资聪慧的吴文娟从小成绩优异, 15岁就完成了高中学业,依父母志愿考入贵州医科大学,成为医学院里年龄最小的学生,加之身材娇小,大哥哥大姐姐们都分外关心她这位“娃娃大学生”。

“现在想起来,我觉得那时候感受最多的是温暖,大家觉得我是中学生,都会在生活方面照顾我,那些场景至今还让我感动。”

刚进医学院,15岁的吴文娟还是有些懵懵懂懂,甚至对医学有些抵触(内心更希望学工科,当一名机械自动化工程师)。一堂解剖课后,年少的吴文娟渐渐进入了状态。“15岁之前,我也没有接触过人体的相关知识,进入解剖课堂,一股福尔马林味道扑鼻而来,我还记得当时紧张极了,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从那天后,吴文娟觉得对医学知识有了一些感觉,渐渐也不再惧怕各种医学教学场景了。

一名优秀医者的成长离不开导师的指点。在吴文娟的成长道路上,先后有三位导师像灯塔一样照亮着她的成长之路。

“我的第一位导师,是从加拿大回国投身中国检验医学的刘若英老师,她现在已经快90岁了,是一位强调独立精神的学者,总是教导我们要学会独立主动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问题。这样促使我从课题设计开始就要积极去发现和探索。当时,我的硕士课题就是来自于临床的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复合物检测的实际问题。”在刘若英老师的教诲下,吴文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并快速成长。

硕士毕业后,吴文娟并没有停下求学的脚步,以优异成绩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倪语星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倪语星教授是中国临床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学子都渴望投身于倪老师门下,博士录取竞争异常激烈。2002年,吴文娟已是一岁孩子的妈妈,为了考博准备,女儿托付给父母照看。通过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努力,2003年如愿成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我只给自己一次机会,必须全力以赴,不行的话就安心做一个好妈妈。细菌的中英文名称,哪一个耐药机制在哪本书哪一页有介绍,我都记下来了”。吴文娟回忆说。

“倪教授是一位温文尔雅很谦逊的学者,这让我们的学习、工作会有很好的节奏感。但,每遇到大事,倪老师却又是举重若轻,淡定从容、直击要害去解决问题,而不会乱了方寸。”在吴文娟看来,这些品质都对自己日后工作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在倪教授这里她也奠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

说到吴文娟在上海的求学、工作经历,不得不提到她的另外一位领路人导师,现任复旦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教授。博士毕业后,吴文娟进入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工作,这里是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的旗舰之一。当时袁正宏教授是P3实验室的领导,带着她打下了很多硬仗。

“公共卫生临床中心P3实验室的一个特点是应急,很多事情要做得快、节奏很快,因为会应对很多突发事情,工作千万不能拖泥带水,这对我后来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在这里,只有争分夺秒抢时间,才能为很多人的生命争取更多时间。”

吴文娟还记得在这里自己成功申请了人生中第一个科技部重大专项。这是一次对细节要求极为精细的经历。“在整个过程里,印象最深的是严谨的做材料和充分准备的过程。对于很多女生来说,口齿伶俐,背诵所有材料是不难的,但对于申请重大专项而言这是不够的,必须做到极致的完美。申请时台下坐着很多知名院士和行业大家,如果自己做得不完美,或不自信,对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就会出现不准确或不精确的情况,可能就会失去机会。我还记得当时,袁老师对我们每个细节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文献的引用到内容,再到时间控制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我们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次经历让吴文娟颇为感慨,对自己未来的带教风格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不管是临床工作,还是申请课题或是大会报告都应该尽力做到最好,这是自己工作素养的一部分,绝对不能接受敷衍,在这个领域没有“差不多先生”。

在三位导师的影响和培养下,吴文娟逐渐开始独当一面,就像一颗发芽的种子在时间的土壤里茁壮成长。

58511670720651794

11301670720651877

61011670720651930

16521670720652011

65591670720652093

19081670720652144

2.抗疫先锋

2020年初,武汉疫情突起,人们的生命受到威胁。作为一名公共卫生感控专家,吴文娟闻令而动,主动请缨,奔赴武汉。

“我参与过多起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处理。比如,上海重症甲流期间,我是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应急办副主任。那时,我负责组织相关人员加强现场处置、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形成防治结合、专群结合、联防联控的严密防线。这些事件历练了我,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因此,面对武汉疫情,我义不容辞。”

回首援鄂抗疫,2020年2月3日的那个晚上,难以忘怀。武汉市连夜建了三所“方舱医院”,分别是洪山体育馆(800张床位)、武汉客厅(2000张床位)、武汉国际会展中心(1000张床位),专门收治轻症患者。其中武汉客厅就是吴文娟和她的同事共同参与建设的。这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建起的“生命之舱”。

“刚入夜的武汉街头,汽车与行人,都很罕见。只有救护车闪着警示灯,急速穿行。”吴文娟回忆道,“建立实施方舱医院,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扩充收治患者的容量,避免一些确诊的患者在家庭或在社会上造成对其他人员的感染。方舱医院收治的主要是轻症患者,抽调了2000多名医护人员,同时调集了移动P3实验室,收治的轻症患者需要快速核酸检测和新冠抗体检测。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接收病人的第一个夜晚,吴文娟有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复杂而激动的情绪。长夜有雨,四下无光,帐篷透出的微光击退暗夜。患者如同潮水般一波波到来,吴文娟和她的团队通宵达旦,几乎每天都在思考,疫情是如何发生的?流程上是否还有漏洞?入舱患者越来越多该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直到2月17日,第一批病人出院,大家瞬间看到了希望,那是一种特别神奇的感觉,原本凝重的心情一下就有了些许的轻松感。从2月初到3月8日方舱医院关舱仿佛就像过山车,生死时速。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我们必须记住,那些每天变化的是人,不是数字。”

在武汉期间,吴文娟每天都记下当天发生的事情,并分析总结每天的疫情进展,这是抗疫的第一手材料,汇编成《方舱医院感染控制手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实务》很快被翻译成了多国语言出版,还被作为中国援助物资的一部分支援海外同行抗疫。

“我记得,那本书是2022年2月28日写好的,作为方舱医院院感管理的手册,记录了整个方舱的真实运行过程,3月底由上海科学出版社以中英文同步出版,本来以为疫情就这么过去了。没想到病毒变异,风起云涌,我们的这本手册就成了指导多个国家抗疫的参考书。当然作为医生,我倒是希望这本书被用到的次数越少越好。”

2022年奥密克戎疫情大上海保卫战中,核酸检测是疫情防控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检验工作人员因此被喻为疫情防控战线上的“隐秘战士”。虽然很多检验人每天一个人待在狭小的检验车里,但并不觉得孤单。平战结合,每一个检验小组都是一支战队。头戴面屏、口罩,身穿防护服,戴两层手套,重复这样操作,常常汗流浃背……这对检验人员来说无疑是体力眼力脑力的多重考验,对此,吴文娟和她的同事们深有体会:“反应要快、手速要快,还要认真仔细,平均每个执行筛查任务的检验人员一晚上下来大约要手工加样上千次。”而这只是检测中的一个环节,撕开采样管的独立包装袋、给每个标本编号……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重复着上万次。

“这不仅是一场单纯的抗‘疫’之战,更是医患携手彼此信任、彼此扶持、彼此鼓励,携手敬畏生命、守望相助、并肩作战的日子。”吴文娟说,正如她所记录的抗疫手册,除了规范和方法,书中的一张张照片、一份份手稿让人们看到,医护人员不仅给予专业的救治,更送上了一份心理安抚;也让人看到了患者坚强乐观,勇敢抗击病毒,相互慰藉;志愿者们无私付出,守望相助,闪耀出万众一心的光辉……这些无疑是驱除病魔最好的“特效药”。方舱医院的胜利,是中国社会的缩影、中国精神的见证。

67121670720652667

94441670720652728

33031670720652784

85201670720652892

54471670720652949

逆行者

49761670720653006

1371670720653060

致敬战疫白衣天使

3.真菌斗士

吴文娟所研究的领域是病原体中的一大类——真菌。在吴文娟看来,真菌可以是非常危险的,而且已经成为了各大临床医疗机构的巨大挑战。

在1980年代的中国,中国的抗生素耐药问题并不突出,随着经济发展,各种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与此同时,病原体的抗生素耐药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今,世界卫生组织定期会发布危险抗微生物药物病原体的目录来提示大众和医疗机构需要警惕哪些耐药菌。世卫组织和国家相关部门近日也推出了针对抗击细菌、真菌耐药性的专项行动计划,吴文娟觉得作为一线工作者也应该更好地继续探寻策略,从多个层面推动和协同真菌耐药防控。

“如今,老百姓可能对病原体中的病毒和细菌有更多的认知,而对真菌的认知可能就少了很多。但从临床医疗机构的视角,真菌的临床发生率正在迅速增加,而且颇为棘手。”

如今,医疗条件好了,很多人的寿命增加了,甚至很多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寿命也得到了大大的延长,有些长期居住在医疗机构里。这些病人在医院往往就是真菌的“目标”。

“器官移植人群,HIV感染者,ICU插管的病人抵抗力较为低下,他们往往容易感染真菌,而针对真菌感染的药物少,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我们看到过去十年整个真菌感染率的趋势在加快,比如去年暴发印度毛霉病,非常典型的真菌暴发事件,这种真菌感染的死亡率在40%~80%,这是很可怕的。” 正因为如此,对真菌的监测就显得尤其重要。

“真菌其实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我觉得除了让医疗专业人员能更好地掌握真菌,我们也需要更好的科普,让更多老百姓知道真菌的特点和潜在威胁,做好防护。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11月的第三周作为‘世界提高微生物药物认知周’,今年的主题是‘齐心协力,预防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可见预防耐药性,需要每个人齐心协力的参与。”

为此,2019年吴文娟牵头成立了华东地区侵袭性真菌感染监测协作组,促进真菌药敏试验的规范开展,正确解读,合理应用。

86611670720653173

4.科室创新,因材施教

大多数患者直接接触检验科医生的机会也许只是在医院的抽血窗口,而上海东方医院南院检验科却是有自己的检验门诊。在吴文娟看来,检验科既需要检验技师,也需要检验医师,检验医师把实验室的技术和临床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尚红院士是我们检验界的院士,她在很多场合和重要会议上提出了检验医师的重要性,就是要在本科教育的医学检验系培养具有医师资格的医生。曾经有一段时间检验医学系只有技师,现在要恢复检验医师。我觉得,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不能只把检验科当成一个生产数据的机器,这些数据用到人体需要通过医师作为一个桥梁,没有这个桥梁的检验科是不完整的。”

东方医院的检验科门诊则成为了试水检验医师的新阵地。作为检验科门诊的标杆医院之一,吴文娟很是自豪。

“在我们这里,检验科的检验医师对分子诊断、免疫项、微生物都非常熟悉,基础扎实。他们去坐诊就能给临床更好、更全面的建议,也能直接面对患者进行很多指标更全面的解读。

比如,某患者CT影像结果显示肺部结节,现在肺小结节的病人太多了,怎么判断,这就需要我们检验医师参与,帮助临床医师提供我们的检测项目建议和鉴别诊断方案。”

在这样的体系里,临床科室的大夫、患者、检验就形成了三角关系,让信息更加通畅。而检验科也可以从临床获得第一手反馈,促进科研和新技术的应用。此外,东方医院的检验科门诊还分流了很多其他科室的复诊病人,减轻了临床科室的压力,形成良性互动。

如今,在东方医院检验科的平台上,越来越多的人才聚集过来,而吴文娟也开始挤出更多的时间培养未来的人才,秉持着“对人的培养,就是对未来的培养”理念,吴文娟对学生的培养也相当的强调“个性化”。

“我觉得,我的几位导师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作为一个高校附属医院的科室,人才的培养其实是我的本职工作之一,尤其在医学领域,没有人才接替的话,很多精神、细节和技术是很难完整传承的。我的老师培养了我们,而我们也同样有这样的使命。对本科生的教学,主要是一个基础,但目前国内的本科教育还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对主动探索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少了些,我想将来也许我们的本科教学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对研究生的培养更多就强调能力的培养了,要具备一个独立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一套能力建立起来以后,不论他们是什么样的性格,擅长哪一块。我想,他们将来去企业,去医院,还是去高校,都有机会独当一面。”

在吴文娟看来,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的精彩,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她觉得每个学生都可以收获自己的幸福,取得成功。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实现梦想的瞬间,而是坚持梦想的过程。

微生物存在于浩瀚的生命世界中,微小到没有显微镜无法识别,却又无时不刻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还远远不足。只有一代又一代师生的坚持不懈、不断探索,可谓细微之处有乾坤,方寸之间见沧海。

47971670720653278

砥砺奋进

4551670720653630

/   口述实录   / 

晔问仁医

您曾远赴梅奥医学中心、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范德堡大学医学院访问学习,这些都是医学领域久负盛誉的医疗中心,您觉得咱们中国检验医学能从他们那里学到什么?您觉得我们和他们的不同和差异有哪些?

吴文娟

我去梅奥医学中心是2012年,正好十年了。刚去梅奥医学中心时,我觉得很震撼,他们的设备都是一排一排的,自动化程度很高,很先进。但是,当我2018年再去美国一些检验机构的时候,就没有这种感觉了。至少在硬件方面,我们已经感觉不到明显的代差了。所以,中国的这十年发展非常快。现在,有些境外的平台反而会来找我们合作,因为我们设备更新、更全,当然,在软件方面和教育方面,美国依然是很强的,很多方面也都值得我们学习。

晔问仁医

未来您的工作重心会放在什么方向?您能描述一下东方医院检验科的未来吗?

吴文娟

未来工作的重心,我觉得是围绕两条腿走路,第一点是针对医院的病患诊治,另外一点就是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疾控是线,医院是点,我就在医院这个点上做好工作,把检验科的工作做扎实。同时,也会引入一些新科技,推动实验室自建技术体系的搭建,让检验科的服务范围更宽,内容也更灵活。

晔问仁医

工作之余,您有哪些兴趣爱好?

吴文娟

我的第一爱好是旅行。我独自一人去过国内外很多地方,也许可能一个人出去旅游有些人会觉得没有同伴,作为女生会觉得不太安全。但我觉得,这个独行过程中会收获内心的一些体会,你会全神贯注地用眼睛,用所有的感官去观察,会感到你的内心随着环境的变化,一些细微体验。比如,倒时差也好,高原反应也好,这些都是人生的经历。就像我们读书一样,旅行是人生体验的一部分,也是能进行自我反思的方法。我的第二爱好就是音乐,尤其那些作曲、作词引发共鸣的音乐,我特别喜欢。

采访/晔问仁医     编辑/陈庆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东方医院,吴文娟,检验科,微生物,显微镜,真菌,方舱,疫情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