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1用多久,能不能停药?PD-L1与PD-1有何不同?一文读懂!

2022
12/01

+
分享
评论
医世象
A-
A+

从发现至今,免疫治疗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在肿瘤治疗领域已逐渐趋向成熟,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PD-1/PD-L1等产品良好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并且在国家医保政策和各药厂慈善项目的加持下,PD-1/PD-L1产品一定会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为更多患者带来治疗的希望!

目前国内免疫药物主要有PD-1单抗和PD-L1单抗两大类。大家可能觉得,这两种药物其实是针对同一免疫通路的两个端点,机制上似乎是一致的。  

其实不然,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无论是在药物设计、作用机制到临床疗效,甚至耐药处理上都有不同之处。今天就全面给大家分析PD-1与PD-L1之间的不同。

一、免疫系统与“狡猾”的肿瘤细胞  

我们人体有一套完整的自我防护系统称之为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就像守护人体健康的“特种部队”。免疫系统能够清除体内的“异己”成分,如肿瘤细胞、病毒、细菌等,并避免伤害自身的组织和器官。  

20411669851696888

图1 T细胞的活化和抑制信号通路[1]  

在免疫系统中,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是消灭肿瘤的“主力军团”。T细胞需要活化才能发挥抗肿瘤效应,T细胞的活化幅度和质量取决于活化信号和抑制信号之间的平衡,活化性抗体发出活化信号就像车的油门,抑制性抗体发出抑制信号就像踩刹车。免疫检查点可以认为是免疫细胞的刹车系统,是指在免疫细胞上表达、能调节免疫激活程度的一系列分子,使T细胞的活化水平保持在正常范围,防止对机体健康组织的损伤。PD-1/PD-L1和CTLA-4就是我们目前最熟知的免疫检查点。  

我们的机体是具备自我消杀肿瘤的能力的,但总有一些“狡猾”的肿瘤细胞却能逃脱免疫系统的监视,肆意的生长从而危害机体的健康。“狡猾”的肿瘤细胞就是利用了免疫检查点的特点,肿瘤细胞表面表达PD-L1蛋白,导致T细胞失去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从而实现免疫的逃逸。  

91521669851697030

图2 PD-1和PD-L1  

二、什么是PD-1和PD-L1?  

PD-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是程序性死亡受体1,是活化的T细胞表达的免疫检查点受体,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分子。PD-1通过向下调节免疫系统对人体细胞的反应,以及通过抑制T细胞炎症活动来调节免疫系统并促进自身耐受。这可以预防自身免疫疾病,但它也可以防止免疫系统杀死癌细胞。  

PD-L1是PD-1的配体,PD-L1与免疫系统的抑制有关,可以传导抑制性的信号。肿瘤细胞也可以表达PD-L1,PD-1和PD-L1一旦结合便会向T细胞传递负向调控信号,导致T细胞无法识别癌细胞,肿瘤细胞从而实现“免疫逃逸”。  

PD-1可表达在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表面。不过在T细胞未活化时,几乎是不表达PD-1的,仅在T细胞活化之后,PD-1才表达在T细胞表面。  

PD-L1除了会表达在肿瘤表面,参与免疫逃逸,还会在IFN-γ刺激下,表达在抗原提呈细胞(DC细胞、巨噬细胞等),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的表面。  

55061669851697086

图3 PD-1/PD-L1抑制剂重新激活T细胞[2]  

阻断PD-1/PD-L1途径的治疗已经成为癌症免疫治疗的焦点。PD-1单抗和PD-L1单抗,是用来进行癌症免疫治疗的药物,PD-1单抗或PD-L1单抗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恢复T细胞肿瘤活性,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一旦抗肿瘤免疫循环建立,可以产生持久的抗肿瘤效应。目前国内有多款PD-1抑制剂/PD-L1抑制剂获批上市。  

三、PD-L1抑制剂和PD-1抑制剂有什么区别?  

1、药物结构不同  

PD-1抑制剂大多为IgG4抗体[3],靶细胞为T细胞,PD-1抑制剂影响的是免疫T细胞的功能。IgG4抗体结构稳定性较差,因此几乎所有的PD-1抑制剂进行了修饰增加稳定性,不够完美的修饰,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PD-L1抑制剂大多为IgG1抗体,靶细胞为肿瘤细胞,PD-L1抑制剂影响的是肿瘤细胞。IgG1单抗是最常用的单抗,半衰期长,稳定性好。  

2、作用机制不同

88301669851697346

图4 PD-1单抗的作用机制

PD-1抑制剂与T细胞表面的PD-1相结合,阻断PD-1:PD-L1/PD-L2的结合,解除T细胞的活化和增值抑制,使肿瘤特异性T细胞处于活化状态,恢复T细胞的杀伤功能;PD-1抑制剂同时阻断了T细胞表面的PD-1与免疫细胞表面的PD-L1、PD-L2结合,增加潜在自身免疫反应风险。

10551669851697409

图5 PD-L1单抗的作用机制[4]

PD-L1抑制剂相比PD-1抑制剂同时结合肿瘤细胞与抗原呈递细胞表面的PD-L1,整体免疫疗效更强,恢复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作用,且不影响PD-L2的生理功能;PD-L1抑制剂具有阻断肿瘤细胞表面PD-L1与T细胞表面B7-1的结合能力,有利于全面激活T细胞;抑制剂树突状细胞表面的B7-1分子与自身高表达的PD-L1结合,因而难以结合CD28启动免疫激活,PD-L1抑制剂解除DC细胞的自我抑制,进一步强化抗肿瘤免疫应答;PD-L1单抗定向阻断PD-L1与PD-1的结合,保留巨噬细胞PD-L2的功能,避免ILD等副作用的发生[5]。

3、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同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的同时,活化的T细胞攻击正常组织、自身抗体增加,细胞因子增加等诱发自身免疫炎症,产生一系列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irAEs)。与PD-1抑制剂相比,PD-L1抑制剂的3级以上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较低[3],这可能和PD-L1抑制剂还保留了PD-L2通路有关,维持巨噬细胞PD-L2的局部稳态,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  

2019年JAMA Oncol上一项Meta分析纳入125项应用PD-1/PD-L1单药的临床研究,以评估PD-1抑制剂和PD-L1抑制剂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研究数据显示: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患者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高于接受PD-L1抑制剂的患者(OR, 1.58; 95% CI, 1.00-2.54)[6]。  

表1 PD-1抑制剂和PD-L1抑制剂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  

45801669851697551

一项Meta分析系统性分析了23个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PD-1抑制剂12项,PD-L1抑制剂11项,研究数据显示:PD-1单抗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更高,(16% vs 11%,p=0.07);间质性肺炎发生率:PD-1抑制剂是PD-L1抑制剂的两倍,有显著性意义(4% vs 2%,p=0.01)[7]。  

4、对EGFR/ALK突变的疗效不同  

EGFR/ALK突变大家都知道不适合使用免疫治疗,不仅疗效低,还容易出现超进展、严重不良反应等负面情况。但是在PD-L1单抗“I”药的一项三线ATLANTIC研究中,采用durvalumab对EGFR/ALK阳性的PD-L1表达≥25%的肺癌患者进行免疫治疗,却能明显获益。三线有效率达到12.2%。为EGFR突变患者提供了依照PD-L1分选的治疗依据。  

51201669851697612

无独有偶,在PD-L1单抗T药的一项临床研究IMpower150中,采用T药+贝伐单抗+化疗治疗EGFR突变靶向治疗失败的肺癌患者,也获得了不错的结果。  

在临床适应症方面,PD-1/PD-L1单抗的研发重点及联合方案也有不同,获批适应症及使用范围有很大的区别。  

四、影响PD-1/PD-L1抑制剂疗效差异的因素  

1、PD-L1表达水平  

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和肿瘤微环境中PD-L1的表达水平与PD-1/PD-L1抑制剂的疗效有关。一项大型Ⅲ期临床试验(KEYNOTE-042)结果显示,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克隆抗体对于PD-L1阳性细胞比例≥50%、≥20%甚至≥1%的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均有良好疗效,总生存期均较化学治疗组延长(HR分别=0.69、0.77、0.81,95%CI分别为0.56~0.85、0.64~0.92、0.71~0.93,P均<0.01)。  

同时,也有研究者对此结论持有异议。Hellmann等将PD-1抑制剂和CTLA-4抑制剂联合用于伴高肿瘤突变负荷(TMB)的Ⅳ期或复发NSCLC患者,发现PD-L1阳性细胞比例<1%和≥1%的患者的1年无进展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不同研究结果存在差异考虑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①不同研究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的定义不同。  染色强度、染色部位(细胞膜染  色或细胞质染色)、背景细胞(单纯针对肿瘤细胞染色或包含肿瘤微环境中的非肿瘤细胞染色)等都会影响PD-L1阳性表达的细胞比例,从而影响PD-L1阳性与治疗获益的相关性。

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检测PD-L1表达的各种抗体敏感性有差异,可能影响研究结果。

③PD-L1的表达受信号通路、转录因子、表观遗传因素多种机制调控,  通过靶向调节PD-L1的表达,可能会改善PD-1/PD-L1抑制剂的疗效。

④PD-L1的表达具有异质性,肿瘤多发转移患者的不同器官、同一器官的不同癌灶、同一肿瘤的不同部位都可能存在PD-L1表达异质性,因此,在1个时间点获取的部分肿瘤组织并不能全面反映患者PD-L1的表达水平。

⑤PD-1/PD-L1通路只是肿瘤免疫逃避机制的一部分,肿瘤细胞尚可通过其他机制抵抗免疫系统的杀伤。  患者接受PD-1抑制剂治疗后,肿瘤会上调其他免疫检查点如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 (TIM-3)以代偿PD-1信号通路的阻断,产生耐药性。  这也解释了为何对PD-L1阳性的患者使用单一PD-1/PD-L1抑制剂未必有效,而联合不同的免疫治疗可以增加临床获益。

2、T淋巴细胞活化的肿瘤微环境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指浸润在肿瘤组织中的单个核免疫细胞。由TIL介导的抗肿瘤免疫会驱使肿瘤细胞上调自身和肿瘤微环境中PD-1/PD-L1的表达,抑制免疫反应,这一过程被称为肿瘤的适应性免疫抵抗。  

研究发现,黑色素瘤细胞中PD-L1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微环境中CD4+ 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的浸润程度有关,在PD-L1阳性的黑色素瘤标本中可以检测到γ干扰素的表达,而在PD-L1阴性标本中则检测不到该表达,提示TIL及其分泌的炎症因子能诱导PD-L1的表达。因此,若治疗前肿瘤微环境中有较多淋巴细胞浸润或免疫应答相关的炎症因子表达,则可上调PD-1/PD-L1的表达,使患者对PD-1/PD-L1抑制剂的敏感性增强。Dong等发现EGFR基因突变的NSCLC患者肿瘤微环境中缺乏CD8+ TIL,相关基因CD8A表达下调,免疫反应被抑制,对PD-1抑制剂治疗反应不如EGFR野生型患者。上述研究提示,通过调节TIL的密度或相关基因的表达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对PD-1抑制剂的敏感性。Mariathasan等发现部分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中存在TGF-β信号通路的激活并缺乏TIL,此类患者对PD-1/PD-L1抑制剂治疗反应不佳,其研究中的动物实验表明,同时应用TGF-β阻滞剂和PD-1/PD-L1抑制剂能显著增加瘤灶中浸润的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CD4+辅助T淋巴细胞,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促进肿瘤消退。  

目前的研究多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CD4和CD8阳性细胞数来评估TIL的密度,但未区分TIL的亚群或表型,即未区分浸润的是效应T淋巴细胞还是耗竭T淋巴细胞。  前者不表达PD-1、CTLA-4、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TIM-3等共抑制分子,发挥正向免疫功能;  后者常见于慢性感染或肿瘤,由于抗原持续刺激,细胞分泌IL-2、TNF、γ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减少,并表达多种抑制性受体以限制免疫介导的病理损伤。  对于哪种T淋巴细胞参与PD-1/PD-L1抑制剂治疗后的免疫激活,不同研究所得结论各异。  有学者认为,PD-1/PD-L1的表达是适应性免疫抵抗的结果,所以PD-1+ TIL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先前存在的抗肿瘤免疫,且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主要针对耗竭T淋巴细胞,使其恢复抗肿瘤活性。  有研究表明,PD-L1抑制剂只能使耗竭T淋巴细胞暂时获得部分效应T淋巴细胞的表型,但耗竭T淋巴细胞的转录组和表观遗传学特征有别于效应T淋巴细胞和记忆T淋巴细胞,使其失能状态无法被逆转。  Yost等研究提示,PD-1抑制剂的疗效并非源于治疗前的耗竭T淋巴细胞恢复功能,而是依赖于不表达抑制性受体的效应T淋巴细胞克隆扩增。  值得关注的是,TIL的表型并不能简单地根据PD-1表达与否而区别,T淋巴细胞功能耗竭的程度随着PD-1表达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而耗竭T淋巴细胞的失能程度不同,其被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重编程的潜能也不同。  PD-1的表达存在空间和时间的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不能反映整个肿瘤PD-1表达的全貌,也不能反映随后PD-1表达水平的变化,导致了研究结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错配修复和微卫星  

微卫星由重复的单核苷酸或多核苷酸序列串联而成,散在分布于人类基因组的编码区或非编码区,在DNA复制时容易发生错配。正常情况下,机体内存在错配修复机制,能识别并修复DNA复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维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抑制肿瘤的发生。当错配修复基因突变或表观遗传沉默引起错配修复缺陷(dMMR)时,细胞丧失碱基错配修复功能,造成突变累积,导致微卫星高不稳定(MSI-H),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  

dMMR可见于多种肿瘤,以子宫内膜癌、胃癌、结肠癌、卵巢癌较为常见。伴有dMMR导致MSI-H的肿瘤由于高TMB,肿瘤细胞表达的新抗原相应增多,更容易被免疫系统识别并激活抗肿瘤免疫。全外显子测序显示伴有dMMR的肿瘤平均有1782个体细胞突变和578个突变相关新抗原,而在错配修复功能正常(pMMR)的肿瘤中分别是73和21个。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相比微卫星稳定(MSS)的患者,MSI-H患者体内多种参与Th1型免疫反应和记忆T淋巴细胞募集的细胞因子表达上调,TIL明显增多,而介导负性免疫调控的FoxP3+Treg在MSS患者与MSI-H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MSI-H与抗肿瘤免疫增强有关。  

大量研究证实dMMR和MSI-H对预测PD-1/PD-L1抑制剂的治疗反应有一定价值。  在结直肠癌和NSCLC患者中均发现,伴有MSI-H或高TMB的患者接受PD-1抑制剂治疗后疗效更佳。  基于前期临床试验结果,2017年FDA批准帕博利珠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伴有MSI-H或dMMR的无法手术患者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这是首个依据生物标志物划分适应证的抗肿瘤免疫疗法。  然而,dMMR和MSI-H预测PD-1/PD-L1抑制剂的疗效尚有缺陷。  有临床病例报道pMMR且MSS的晚期肿瘤患者应用PD-1抑制剂后仍有较好的疗效,提示影响PD-1/PD-L1抑制剂疗效的还有其他因素。  可能的原因在于人类肿瘤dMMR的高度异质性,使MSI-H患者中微卫星不稳定的程度差异较大,导致dMMR与PD-1抑制剂疗效的关系变得复杂。  来自癌症基因组图谱 TCGA的数据分析显示,相比错义突变,移码突变产生具有免疫原性的新抗原更多,增加微卫星不稳定的程度,进而影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提示不同的突变类型对微卫星不稳定程度的贡献不一。

4、TMB  

TMB是指肿瘤基因组除去胚系突变后体细胞错义突变的总数,dMMR并非引起高TMB的唯一途径。Chalmers等分析了10万例人类癌症基因组,发现引起TMB明显增加的基因有48个,其中,DNA聚合酶ε基因突变、肿瘤蛋白P53突变等都会引起TMB和新抗原数目显著增加而未必伴有微卫星不稳定,且伴有上述基因突变的患者从PD-1/PD-L1抑制剂中获益更多。因此,MSS和高TMB在同一肿瘤患者身上可以共存,TMB可以作为独立于dMMR和MSI-H的疗效预测指标。高TMB与更高的治疗应答率、更好的预后有关。一项Ⅲ期临床试验对比了纳武单克隆抗体联合CTLA-4抑制剂治疗与化学治疗对晚期NSCLC的疗效,发现对于伴有高TMB的患者,联合免疫治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较化学治疗组更长.  

尽管大量研究证实了TMB对疗效的预测价值,但TMB是否能作为单因素筛选PD-1/PD-L1抑制剂的获益人群尚需商榷,原因如下:  

①不同研究定义高TMB的临界值不同。

②不同肿瘤的基础突变率不同。  研究发现,儿童肿瘤突变率较低,而肺癌、恶性黑色素瘤等与长期暴露于诱变剂(烟草、紫外线)有关的肿瘤有较高的突变率。  罹患相同肿瘤的不同个体由于暴露于诱变剂程度的差异也可能产生不同的TMB。  因此,对所有肿瘤采用相同的TMB临界值来判断是否能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获益不甚合理。

③肿瘤内异质性(ITH)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肿瘤初发阶段,单个细胞的突变经过克隆扩增传递到子细胞,随着肿瘤进展,在抗肿瘤治疗的选择压力下,一部分肿瘤细胞发生适应性突变,形成亚群。  每个肿瘤细胞共有的突变称为克隆突变,而只存在于部分肿瘤细胞的突变称为亚克隆突变,形成ITH。  高度ITH预示不良预后。  McGranahan等发现,克隆突变产生的新抗原更易激活T淋巴细胞应答,含大量克隆突变的晚期NSCLC和黑色素瘤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敏感性升高,而具有高度ITH的肿瘤虽然伴有高TMB,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也易出现疾病进展。  这提示亚克隆突变相关抗原激活的T淋巴细胞应答仅特异性地针对肿瘤细胞中的亚群,不能靶向所有肿瘤细胞。  因此,在用TMB解释PD-1/PD-L1抑制剂对不同患者的疗效差异时,应该同时考虑ITH。

④并非所有突变都能产生有效的、能被免疫系统识别的肿瘤新抗原,呈递于细胞表面的肽段仅部分具有免疫原性且能被识别并激活抗肿瘤免疫。  虽然高TMB可能会形成更多有效的肿瘤抗原,但若抗原加工和呈递的任一环节发生基因突变,便无法激活免疫系统,使免疫治疗的作用受限。

5、肠道菌群  

多项研究表明,机体抗肿瘤免疫的强度、肿瘤生长速度、对免疫治疗的敏感性与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密切相关。Gopalakrishnan等发现,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与肿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呈显著正相关。在初次使用PD-1/PD-L1抑制剂前后服用抗生素会缩短晚期肿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相反,接受免疫治疗的同时口服某些共生菌如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可以增强PD-L1抑制剂的疗效,提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影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  

Matson等收集了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之前的粪便标本,发现治疗敏感者的粪便中有丰富的长双歧杆菌、产气柯林斯菌、粪肠球菌,用这些患者的粪便重建无菌鼠的肠道菌群,能增强T淋巴细胞应答,改善免疫治疗的疗效。肠道共生菌能增强免疫治疗的敏感性,其可能与共生菌调节宿主抗肿瘤免疫有关。  

Tanoue等从健康人的粪便中分离出由11种细菌组成的菌株联合体,发现这一菌株联合体能够诱导分泌γ干扰素的CD8+T淋巴细胞。Routy等发现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能诱导树突状细胞分泌IL-12,促进CD4+T淋巴细胞募集到瘤灶。然而,也有研究发现应用抗生素反而增强了抗肿瘤免疫,抑制小鼠胰腺癌、结肠癌、黑色素瘤等肿瘤生长。  

因此,肠道菌群对肿瘤免疫的影响尚存争议,可能原因如下:  

①不同品系小鼠肠道菌群的构成不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也不同。

②不同种属的肠道菌群对机体免疫贡献不同,相互协同或拮抗以构成复杂的网络,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是综合作用的结果。

③不同研究中使用的抗生素不同,抗菌谱会随之变化。

④肠道菌群的组成随着宿主的年龄、营养状态、生活环境等因素改变而处于动态变化中,导致其对肿瘤免疫的影响也不同。

综上所述,PD-L1表达水平、TIL、dMMR和MSI-H、TMB、肠道共生菌分别从不同方面影响着PD-1/PD-L1抑制剂对肿瘤的疗效,各因素之间相互关联。dMMR引起的高TMB使肿瘤细胞更容易被免疫系统识别并激活抗肿瘤免疫,表现为肿瘤微环境中淋巴细胞浸润增加,炎症基因表达谱上调,在这种免疫压力下,肿瘤细胞发生适应性改变,诱导PD-1/PD-L1表达,进而提高其对PD-1/PD-L1抑制剂的敏感性。各因素互为补充,故联合应用多个疗效预测指标可能更有助于筛选出获益人群。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肿瘤间或肿瘤内的异质性、个体的遗传差异,临床实践中应考虑精准化个体疗效评价。  

五、PD-1用多久,能不能停药?  

有传言说,如果没有疾病进展,用免疫有效果一定要满2年。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却没有定论。  

为此,一项名为CheckMate-153的Ⅲb/Ⅳ期临床研究,在接受免疫治疗满1年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目的是评估O药治疗1年后,继续治疗和停药对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  

结果发现:  

①接受免疫治疗有效果,并且对于用了1年仍有持续疗效(无疾病进展)的患者来说,建议继续接受治疗。  

②用PD-1抗体治疗,只能达到疾病稳定的患者,用满1年停药也无太大影响。  

③部分患者接受O药治疗不到1年就发生疾病进展,之后也无太大继续治疗的必要。  

79701669851697667

六、国内上市的PD-1/PD-L1抑制剂

目前,国内共有16种PD-1/PD-L1等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获批上市,适应症涵盖多种恶性肿瘤,大幅提升了患者的生存期。

具体适应症详见如下(建议收藏)

95101669851697767

从发现至今,免疫治疗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在肿瘤治疗领域已逐渐趋向成熟,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PD-1/PD-L1等产品良好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并且在国家医保政策和各药厂慈善项目的加持下,PD-1/PD-L1产品一定会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为更多患者带来治疗的希望!  

参考文献:

[1].Drew M. Pardoll. The blockade of immune checkpoints in cancer immunotherapy[J]. Nat Rev Cancer. 2012 Mar 22;12(4):252-64.

[2].Annika De Sousa Linhares, Claire Battin, Sabrina Jutz, et al. Therapeutic PD-L1 antibodies are more effective than PD-1 antibodies in blocking PD-1/PD-L1 signaling[J]. Sci Rep. 2019 Aug 7;9(1):11472.

[3].Jifeng Yu, Yongping Song, Wenzhi Tian. How to select IgG subclasses in developing anti-tumor therapeutic antibodies[J]. J Hematol Oncol. 2020 May 5;13(1):45.

[4].Kim C Ohaegbulam, Amer Assal, Eszter Lazar-Molnar, et al. Human cancer immunotherapy with antibodies to the PD-1 and PD-L1 pathway[J]. Trends Mol Med. 2015 Jan;21(1):24-33.

[5].Maud Mayoux, Andreas Roller, Vesna Pulko, et al. Dendritic cells dictate responses to PD-L1 blockade cancer immunotherapy[J]. Sci Transl Med. 2020 Mar 11;12(534):eaav7431.

[6].Yucai Wang, Shouhao Zhou, Fang Yang, et al. Treatment-Related Adverse Events of PD-1 and PD-L1 Inhibitors in Clinical Trial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AMA Oncol. 2019 Jul 1;5(7):1008-1019. [7].Rathi N Pillai, Madhusmita Behera, Taofeek K Owonikoko,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toxicity profile of PD-1 versus PD-L1 inhibitor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J]. Cancer. 2018 Jan 15;124(2):271-277.

文章来源:今日肿瘤、找药宝典、e药界、梅斯医学、医世象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本期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抑制剂,肿瘤,患者,疗效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