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患儿生命岌岌可危 儿科精准诊断成功救治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

2022
11/29

+
分享
评论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A-
A+

不明原因高热、血细胞减少、脾大,2岁患儿生命岌岌可危,郑大一附院儿科精准诊断成功救治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

40551669703574032

11月29日的郑州,阴冷的天空飘落着零星的雪花。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内科三病区内,2岁的花花(化名),依偎在家人怀里,对着医护阿姨们甜甜地笑着,可谁又想到,这个小宝贝在过去的十几天里,经历了重重考验……

11月16日夜间,小儿内科三病区(儿童血液/肿瘤科)医师办公室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小儿内三吗?发热门诊来了一位高热10多天的2岁孩子,当地查血细胞非常低,孩子肝脾大,像是个血液病,按照疫情防控发热处置流程,已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孩子需要立即住院治疗!” 急诊儿科医师紧迫地说道。值班医师周歌、苏淑芳医师了解情况后坚定地回复:“可以,让患儿家属办理住院手续吧!”

挂断电话后,病房里的宋婷婷等护士立即着手准备病床,值班医师按照疫情防控相关流程,接收患儿及家属到病区过渡病房。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得知,原来10余天前,患儿花花(化名)莫名出现发热,起初家属以为感冒,在当地诊所取药口服治疗3天,效果差,又带花花至当地市人民医院住院,入院后多次复查血常规显示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进行性下降,腹胀明显,强力抗感染治疗1周后,花花仍反复高热,精神越来越差。由于诊断比较困难,病因不清,当地医生建议花花转至上级医院诊治,遂派救护车紧急转运患儿至我院。

值班医生仔细查体发现患儿精神反应差,面色苍白,颈部淋巴结肿大,双肺可闻及少许痰鸣音,腹胀,脾脏肿大平脐,肝脏肋缘下4cm。二线医师王叨教授综合分析患儿病情及外院化验结果,认为该患儿初步考虑噬血细胞综合征可能性较大,但恶性血液病和脓毒血症也有可能。医护人员积极完善血培养、噬血指标等相关检查,患儿急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1.47×109/L,粒细胞 0.3×109/L,血红蛋白56g/L,血小板31×109/L,查炎性指标显著增高(PCT4.8pg/mL、CRP155.54mg/L)。考虑到患儿已出现重度贫血,医护人员赶紧给患儿进行抗感染、输血纠正贫血等治疗,密切关注患儿生命体征并及时处理。

入院第2天化验结果出来,患儿铁蛋白明显增高、可溶性CD25升高、NK细胞活性降低,结合患儿发热、三系细胞减少、肝脾肿大,确诊为噬血细胞综合征(HLH)。该病病程进展迅猛,如不能及时准确诊治,病死率较高,花花随时有生命危险,大家的心都为花花的病情悬着。王叨教授立即指示,给予该患儿抗噬血治疗,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经过一天的治疗后,患儿体温好转,血细胞回升,病情在好转,大家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以发热、血细胞减少、脾大等为主要症状的高炎症因子血症,病情危重,病死率较高。该疾病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败血症、多脏器衰竭等疾病的临床症状往往相近或重叠,使诊断更具有挑战性,治疗常因不能确诊而延迟。该病(HLH)最常见类型是获得性HLH,获得性HLH病因又以感染和肿瘤常见,尤其EBV-DNA感染最为常见。但该患儿EBV-DNA阴性,到底是什么感染引发花花发生HLH呢?花花有没有恶性血液病呢?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苏淑芳主治医师和周歌住院医师给患儿做了骨髓穿刺术,完善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及骨髓培养,以进一步查明病因。

抽丝剥茧,“罪魁祸首”终于浮出水面。入院第3日,儿科化验室赵晓明主任打电话告知,骨髓细胞里发现了利士曼原虫,符合黑热病骨髓像。花花的病因终于找到了。明确了病因,医护团队及时开启了更为精准的施治。

入院第4日,花花血细胞大幅回升,发热次数明显减少,热峰下降。

入院第5日,花花体温正常了,血细胞基本恢复了,肝脾也较前明显回缩。

在王叨教授的带领下,在整个科室团队不懈努力下,花花的病情慢慢地好转了,她的笑容感染了周边每一个人。家属非常感激,由衷称赞郑大一附院儿科技术实力强。面对孩子的笑脸和家长的感激,作为医者,我们的使命感、责任感、成就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据王叨教授介绍:噬血细胞综合征(HLH)是一种单核巨噬系统反应性增生的组织细胞病,主要是由于单核巨噬系统过度活化增殖,产生大量炎症细胞因子而导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噬血细胞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热、脾大、全血细胞减少、高甘油三酯、低纤维蛋白原、高血清铁蛋白,并可在骨髓、脾脏或淋巴结活检中发现噬血现象。依据病因又分为原发性HLH和继发性HLH两种类型。继发性HLH主要由感染、肿瘤、风湿性疾病等多种病因所致。其中感染相关HLH主要诱因为病毒感染,也可继发于细菌、寄生虫和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诱发的HLH非常少见。

利什曼病,又称黑热病,是一种复杂的、虫媒传播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主要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和婴儿利什曼原虫引起,宿主是人和犬,传播媒介是白蛉,其潜伏时间长,为2周至18个月,儿童通常感染后2~8个月发病。依据感染部位,利什曼病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内脏利什曼病,隐匿性或为亚急性起病,在数月内缓慢进展,临床主要表现有发热、体重减轻、脾肿大(伴或不伴肝肿大)、全血细胞减少;二是皮肤型利什曼病,表现为皮肤病灶处皮肤瘙痒、红斑、溃疡;三是黏膜型利什曼病,主要累及口鼻、眼部、软腭。

由于内脏型利什曼病的临床表现与HLH临床特征重叠,HLH病情易遮盖利什曼病,导致临床医师极易忽视诱发HLH的基础疾病---利什曼病。详细的体格检查,及时的病原检测对于诊断尤为重要。在皮肤病灶处涂片或淋巴结、骨髓、脾脏穿刺可检出无鞭毛型的利士曼原虫有助于确诊。

患儿入院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内科三病区医护人员对疾病确诊及时,诊疗方案明确,实施治疗精准,护理措施到位,最终成功挽救了患儿的生命,为这个寒潮来袭的郑州增添了丝丝暖意。(苏淑芳)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利什曼病,HLH,儿科,骨髓,感染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