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事件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点。由于ACTH给药过程中静脉外渗的发生率较低,在临床监护过程中容易被忽视。
促皮质素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是临床上治疗癫痫性痉挛(Epileptic Spasms,ES)的首选药物。在我国,ACTH的主要剂型为注射用粉针剂,可由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本研究通过分析1例ES患儿ACTH静脉滴注治疗过程中发生静脉外渗至局部皮肤坏死的案例,探讨ACTH在临床给药过程中的标准化操作和药学监护,以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事件回顾
患儿,女性,10月龄,因痉挛发作入某院神经内科治疗,表现为突然点头、身体前屈呈拥抱样,诊断为癫痫性痉挛。入院第2天,医生开具ACTH 25U静脉滴注予以治疗ES,ACTH治疗第4天改为50U继续静脉滴注。ACTH治疗第10天,在静脉滴注给药50U治疗过程中发现患儿左下肢穿刺处有渗出,且肿胀明显,遂立即停用ACTH,改醋酸泼尼松口服治疗。ACTH停药后第2天,患儿左下肢肿胀处皮肤有破溃,护理团队立即干预,并加强监测,但患儿局部破溃处皮肤逐渐坏死,经过积极治疗和监护,患儿皮肤逐渐恢复后出院。
原因分析
(1)ACTH静脉给药持续时间长。本案例中,患儿在ACTH静脉滴注给药5 h时发现静脉外渗。由于ACTH静脉滴注给药时间过长,患儿难忍多动导致给药处静脉外渗,进而引起局部皮肤反应。(2)缺乏静脉穿刺难度事前评估。患儿仅10月龄,给药难度大,且在静脉给药前未提前做好事前评估,导致患儿给药过程中静脉外渗。(3)缺乏全时间段的用药监护。未对患儿进行全时间段用药监护,未及时发现并处置静脉外渗,导致静脉外渗液量较多,局部肿胀和皮肤坏死。(4)专项技能知识培训力度不够。患儿的给药操作人员为低年资护士。低年资护士专项技能知识掌握不到位,不能及时排查用药安全风险,是导致本案例发生的原因之一。
改进措施
01
设立ACTH静脉给药外渗率质量安全优先项目
该院将“降低使用ACTH患儿外周静脉外渗率”作为2019年神经内科护理敏感监测指标,并列为质量安全优先项目。与该病区以往资料进行比较,将使用ACTH患者外周静脉外渗率≤2%作为目标。
02
加强ACTH给药前评估,增加监护频次
对计划使用ACTH的患儿,由高年资护士进行静脉穿刺难度事前评估,提前预判静脉给药风险。对于年龄小、肢体活动度大、四肢浅静脉血管分布不清的患儿,邀请院内静脉组护士会诊,及早进行PICC或CVC置管。此外,由药师牵头制定药学监护方案,住院医师和护士分别依据专业技能参与全时间段临床用药监护,构建标准化药学监护体系,并增加巡视监护频次。
03
加强知识培训,强化岗位技能
科室以“静脉给药护理注意事项”为主题做定期专项培训。通过定期考核和随机抽查的方式巩固知识点,提高护士知识掌握程度;通过理论分析、案例演练等方式,考察和培养护士逆向思维和前瞻性思维,提前预判用药安全潜在风险。
04
ACTH用药方式改用肌肉注射
该院持续优化给药方式,在2020年探索ACTH肌肉注射给药方式。通过比较发现,静脉输注和肌肉注射两种给药方式的临床疗效不存在差异。因此,ACTH肌肉注射给药方式解决了静脉给药所带来的相关风险,同时降低了患者治疗成本。
效果
改进措施实施后,该院成功避免了ACTH静脉给药过程中静脉外渗的发生,静脉外渗月均发生率由2.4%降低到0%。改为肌肉注射后,缩短了给药时间,减少了输液器、留置针等医用耗材的消耗,同时规避了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感染风险和静脉外渗风险。观察发现,肌肉注射给药后可能会导致局部皮肤硬结或红肿,但较轻微。
结论
不良事件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点。由于ACTH给药过程中静脉外渗的发生率较低,在临床监护过程中容易被忽视。一旦发生静脉外渗,处置不及时则可能导致局部皮肤坏死。为预防静脉外渗发生,应在给药前评估患儿血管,选择合适的血管和静脉注射工具,采用最佳穿刺法给药,并对穿刺部位进行妥善固定。在静脉外渗事件发生后,应快速发现并及时处置,找出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利用品管圈等管理工具逐步改进。该院探索出ACTH肌肉注射治疗ES,并证实肌肉注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了ACTH静脉外渗风险,提升了ACTH治疗低龄ES患儿的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专家点评
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李永斌:
本研究探讨了1例促皮质激素(ACTH)治疗婴幼儿癫痫性痉挛(ES)过程中发生静脉外渗至局部皮肤坏死的案例,通过原因分析和系统性改进,以期建立ACTH在临床给药过程中的标准化操作规程(SOP)及药学监护制度。
该案例主要对应《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22版)》第七项目标“提升导管安全”。案例揭示了建立规范化导管安全管理制度和风险评估流程的重要性:包括患者评估(提前预判静脉给药风险,如药物输注方式的适应人群等,本案例中的患儿就是重点防护对象),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如置管或更换给药方式等针对性措施),药物外渗事件发生时的评估(按照药物渗出分级和皮肤损伤的临床分期进行事件评估),外渗后的常规处理(结合输注药物的性质分类及渗出原因,进行及时必要的应急处置,以及慢性创面治疗等长期护理处置),事件后期的结果和效果评估(是否有身心健康损害、机能康复情况等)。
本案例的实践亮点:一是设立静脉给药外渗率质量安全优先项目,通过目标性的方式和指标标准化的方法予以针对性改进,为质量改进和提升提供了关键性的实践基础;二是重视医护人员临床实践技能培训,特别是培养护士逆向思维和前瞻性思维,提前预判潜在风险,加强护理与监护,将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三是全过程中体现了质量提升的闭环思维,即事前评估、事中标准化操作规程(SOP)、事后成效反馈的管理流程。此外,建议进一步重视和发挥患者家属参与患者安全的积极作用,鼓励和教育患者家属主动协同参与导管安全管理。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卜丽君等
文章刊期:2022年第9期
图文编辑:黄海凤、邵若彬
发布审核:姚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