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计划生育到另一个“计划”生育

2022
08/22

+
分享
评论
医管小杰
A-
A+

以前是计划每家生一个,现在是计划每家生三个。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改委等17部委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鼓励一对夫妻生育三个子女,并配套各项支持措施,基本上把前期专家和网友们讨论的财政、住房、税收、保险、教育、就业等各方面都涵盖了。

      文件从“不想生”、“不愿生”、“生不出”、“养不起”等各个痛点逐一击破,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但是适龄男女当前是否买账、即便买账后能否会改变国家人口结构,可能还需要长时间的观察。但是至少政策的方向是要让大家想生、能生、生有所育、幼有所教。

想生

      造成年轻人“不想生”的主要原因是婚育观念的改变,年轻人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升、对自由独立人格的追求、对婚姻必要性的怀疑、对离婚包容度的提高,还有大龄高知女性“高不成低不就”、生育相关的职场问题、适婚男性房产购置、房贷压力、赡养责任等高成本造成的“恐婚恐育”。

住房和税收支持:在购房、租房、贷款、个人所得税等方面都将家庭人数纳入评估因素,向多子女家庭倾斜。

      目前全国不少城市都放开了二孩、三孩家庭的住房限购,有些还包括多孩家庭购房补贴、提高贷款额度,购房后如有新出生的二孩以上人口,还可以免受限售限制。政策出发点是好的,鼓励生育的同时还可以刺激房地产,然而这些限购城市的房子动辄好几百万,即使多生孩子有了“房票”,还得有钱能买得起才行,就好像送你兰博基尼的100元优惠券,实际上我缺的是那个“万”。

生育友好的社会氛围:推进婚俗改革、破除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夫妻共担育儿责任、倡导积极婚育观念。

      关于婚恋风俗,过去几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产生了一些新的网络名词:攀比式相亲、破产式娶妻、保姆式妻子、丧偶式育儿……的确,“剩男”大部分是被动未婚的,而“剩女”大多数是主动选择的。是社会太现实还是人心太贪婪?是面包更重要还是爱情更重要?是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笑还是坐在宝马车里苦?没有谁对谁错,各有各的选择罢了。要形成新的社会氛围需要时间,而且对年轻人生育观念的影响也十分有限。

生育友好的就业环境:弹性上下班、居家办公、接送子女上下学、生育休假,解决职工育儿难题。

      生育假期多了对女性本是好事,现在却成了“甜蜜的负担”,让不少职场女性不免心生隐忧——女性在招聘时是否会遭受“性别歧视”?休完产假回归职场后是否会被迫调岗、边缘化?孕产期、哺乳期女职工的劳动保护,相关权利该如何得到保障?虽然相关法规规定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不得限定性别、不得提高对女性的录用标准、不得询问女性的婚育状况等,但实践中仍是可以操作的。站在单位和老板的角度,其实也可以理解,试想一下,如果一家医院一半的护士都去休产假了,那医院还怎么运转。政策层面可以运用财税调解杠杆,对主要职工群体为育龄女性的企业适当减免企业所得税率,或者根据生育产妇的人数或比例按实际情况给予补助等,就像国家规定企业必须要按比例吸纳残疾人就业并给予补贴一样。

能生

推进辅助生殖技术发展,增加妇幼保健机构、加强产科建设、改善住院分娩条件,防治出生缺陷等,逐步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按程序纳入基金支付范围。

      关于辅助生殖要不要进医保的问题,近几年也有一些建议和讨论。2020年9月,国家医保局表示“尚不具备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条件”,到2021年8月,“将符合条件的生育支持药物纳入支付范围”,在“保基本”的前提下,逐步把医保能承担的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费用可控的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2022年3月北京市医保局将部分辅助生殖项目纳入甲类报销范围,后来暂缓执行了,据说是因为疫情原因,全民免费接种疫苗和大规模核酸检测给医保基金造成了较大压力,可能等疫情结束后才会进一步推动。

      我国育龄夫妇中不孕不育的发病率约15%,试管婴儿一个周期的治疗费用大概3-5万,成功率平均50-60%,辅助生殖进医保究竟能否提高生育率,还有待商榷。另外,在医院工作的同行可能能感受到,与刚开放二胎那几年相比,医院产科的业务量及增长形势已明显趋缓,以前生孩子住医院走廊加床的情况现在并不多见。只要现在年轻人“想生”,基本上都“能生”。

生有所育

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降低托育机构运营成本,提升托育服务质量,提高家庭婴幼儿照护能力,支持隔代照料、家庭互助等照护模式,鼓励有条件的托育机构与家政企业等合作,提供上门居家婴幼儿照护服务。

      各项催生政策实施以来,0-3岁婴幼儿的普惠托育照护作为关键的社会配套,屡屡被cue到。虽然中国的父母祖辈都有帮忙“带孙子”的传统,但不是每个家庭都有“累并快乐着”的奶奶或外婆。随着双职工家庭比例的提升、年轻父母教育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有托育的需求。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提出,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从目前的1.8个提高到2025年的4.5个。截至 2021 年年底,全国每千人口托位数是2.03个。

      近几年托育行业已成为新的风口,有开幼儿园的老板拓展到托育领域的、也有扩界投资过来的。目前国内的托育机构基本是由市场提供的非普惠型,要么离家太远、要么价格太贵,服务还良莠不齐,加上这两年受疫情影响,出现了供应与需求不匹配的尴尬现象。有点像前几年的养老行业,各种鼓励性政策频发,风投一窝蜂的往里进,结果出现高端供应过量、中低端供应不足,建设投入成本高、实际运营困难重重。

      一个个鼓励托育的政策文件到底能真正解决多少问题现在还难以判定。其实,政府可以先从产业园区开始做起,一二线城市在规划科创园/产业园的时候,把托育机构一起纳入规划,建成后委托社会资本运营、并给予一定补贴。在园区上班的年轻父母可以每天带娃上下班,不放心的话可利用中间休息时间去看一眼孩子,宝妈每天一小时的哺乳假还可以去喂奶,一举多得何不乐哉。

幼有所教

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加强生理卫生等健康教育。

      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义务教育,都是孩子生出来几年以后的事了,当前政策中教育资源供给可能短期内刺激作用不大,不过,文件中提到生理卫生教育、性健康教育、婚恋观的引导要从青春期、从在校生抓起,这算是弥补了之前的很大不足吧。

      说一下人口和教育:2016年之前,全国每年出生人口持续增长,幼儿园、小学入学都要靠家长们各种PK才能求得学位,公立的没学位就高价上民办;2016年以后,出生人口数开始减少,也就是2019年上幼儿园的孩子数量开始减少,幼儿园的数量却在增加,家长们可以主动挑选幼儿园,不再头脑发热“一掷千金”。今年就有不少幼儿园出现“招生荒”,对应的是10年后中学甚至大学将来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类似的问题。2021年全国高考招生计划人数是970万人,但2021年的出生人口数只有1062万。如果高等教育没有对应人口数量做出调整,若干年后人人都是大学生,学历也会通货膨胀。

      10年前第一次出国的时候,同龄的外国人会很好奇地问我关于中国的“Family Plan”,为什么只允许生一个小孩、没有兄弟姐妹会觉得孤单吗……现在,我们又进入新一轮的“Family Plan”,以前的计划生育是计划只生一个,生多了罚款、丢工作;现在是计划生三个,鼓励多生多奖。总之,跟着国家政策导向走,争取多生、并且生得起、养得好。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计划生育,婴幼儿,托育,家庭,女性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