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产生于我国北方,与我国北方人居住条件、生活习俗和发病特点有关。由于北方地区,气候严寒,地处高山峻岭,寒风凛冽,冰厚雪深,人们过着游牧生活,多依山而居,加之长期野外食宿,食物以动物肉乳为主,因此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腹胀之类的疾病。艾灸适宜于预防及治疗这类病症,所以从北方产生,并传播至各地。
养生,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司空见惯的词。“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现在年轻人的佛系养生方法是一边泡着枸杞,一边熬着夜,饮料配党参,火锅配凉茶。虽然这种熬夜、喝饮料的生活方式不值得提倡,但也从侧面体现了现代年轻人养生意识的提高。
说到运用灸法来养生保健,彭祖堪称典范。彭祖自尧时举用,一直活到殷末,《列仙传》称其“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但彭祖是不是活了800多岁无从考证。 隋唐时代药王孙思邈提出“上医治未病之病,神工则深灸萌芽”“令人阳气康盛”,治疗未病艾灸是不二选择。并在《千金翼方》中记载了“中风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学人凡将欲疗病,先须灸前诸穴,莫问风与不风,皆先灸之”,明确提出艾灸预防疾病的取穴、次序以及灸的壮数。
南宋窦材善用艾灸,在《扁鹊心法》中详细记载了五十条灸法,艾灸命门、关元、足三里可治诸多急危重症,“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对阳气虚损的患者,效果远比丹药和附子好。
清代医家程芝田在《灸法心传》中倡导“护阳宜灸”,强调“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盖气者,阳所生也;保命之法,当以灼灸第一”,认为艾灸可扶阳,扶阳则能延年益寿。
清代中后期,1822年道光皇帝以“针刺火灸非奉君之所宜”,下令禁止太医院等官方机构采用针灸治病,导致针灸疗法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日渐式微。至此,艾灸虽在民间流传,且灸法类型不断发展,但相对于中药而言,艾灸疗法难以进入主流医疗行列。
现如今艾灸养生馆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已经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好去处。艾灸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培补元气,预防疾病;健脾益胃,培补后天;升举阳气,密固肤表的作用,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预防保健,更涵盖慢病防治、节气养生、儿童保健和老年人抗衰老等诸多方面,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发挥不同的保养作用。
灸法产生于我国北方,与我国北方人居住条件、生活习俗和发病特点有关。由于北方地区,气候严寒,地处高山峻岭,寒风凛冽,冰厚雪深,人们过着游牧生活,多依山而居,加之长期野外食宿,食物以动物肉乳为主,因此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腹胀之类的疾病。艾灸适宜于预防及治疗这类病症,所以从北方产生,并传播至各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