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22年开年以来的第一笔生物制药跨境收购。
前几日,中国生物制药全资子公司InvoX Pharma宣布收购F-Star, Inc. 根据协议,InvoX将以每股7.12美元,总价约为1.6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F-star所有已发行的普通股和流通股。
2016年,F-star前身Spring Bank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发行价为12美元/股。截至2022年3月31日,F-Star账上余额为6880万美元。而中国生物制药出价1.61亿美元收购F-Star,相对于其2022年6月22日的总市值溢价近100%。
消息发布后F-star股价暴涨59.8%,市值约1.37亿美元。
此次中生制药溢价并购的核心,还是F-star的核心技术:专有的四价 (2+2) 双特异性抗体平台,该技术能够同时靶向两种不同的抗原,在肿瘤微环境中提供集中、有效和安全的免疫激活。
目前F-star公开了4个临床在研项目,3个是基于四价平台的双抗,1个为STING激动剂,还有多个未公开的项目正在开发中。
除了研发管线,F-star本身还自带大企合作光环,与默克、强生、阿斯利康等MNC潜在合作价值高达22亿。
熊市来袭,头部药企乘虚而入
这是2022年开年以来的第一笔生物制药跨境收购。
在新冠疫情中大赚一笔的中生,也跟随着MNC开启了收购的步伐。2021年中生制药营收268.6亿元,归母净利润146.1亿元,同比增长427.2%,净利润的增长主要是来自于科兴新冠疫苗的贡献。凭借着新冠疫苗投资的收益,中生制药在行业寒冬中有了更多底气。
虽然行业进入寒冬,但内部的两极分化也同样存在:
一方面,头部药企业绩亮眼,新冠市场驱动强劲:2021年,辉瑞营收813亿美元,新冠疫苗营收达368亿美元。默沙东营收487.04亿美元,新冠口服药销售额32.47亿美元。阿斯利康营收374.17 亿美元,新冠疫苗收入39.81亿美元。
另一方面,熊市的影响还在持续:开年以来,多家生物制药上市公司市值连连下跌。5月,美股生物科技指数甚至一度跌到十年来的最低点附近,至今美股市场上近 200 家生物科技公司市值低于账面现金。
这无疑给大药企提供了“趁虚而入”的好机会:大型药企可以凭借着充足的账上资金对心仪的biotech进行挑选。
事实上,2022年上半年已经发生了多起收购,近来也产生不少收购传闻:
数据截至2022年6月24日上午
在产生收购动作(或传闻)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市值都已超千亿,辉瑞市值更是接近3000亿,而被收购方不乏是一些在熊市中受影响市值下跌的企业。
F-star的股价在被收购前12 个月内下跌了 60% 以上,2022 年Q1已经亏损了 1200 万美元。
而传闻要被阿斯利康收购的Mereo也是如此:过去一年内,Mereo的股价下跌超70%。上个月收到纳斯达克退市警告,提醒该公司达到股价已连续30天未能维持1美元的最低价。
而被再生元收购的Checkmate Pharmaceuticals也同样危在旦夕:与2020年相比,公司市值下跌已经超过了80%。
然而,在低价的诱惑下,药企更应该谨慎挑选,一招不慎,很有可能为自己引来麻烦。2020年,吉利德以210亿美元的高价买下Trop2 ADC药物Trodelvy,如今却遭遇临床不佳和外部竞争的两面夹击;而拜耳也因为收购孟山都而陷入了长达几年的诉讼风波。
此外,临床研发本就不易,药物研发很有可能陷入死胡同:Galapagos公司本来专注于开发小分子创新药,但临床试验屡屡受挫,不得不半路出家,转换策略,进军CAR-T领域。
SUMMARY
小结
美股公司市值下跌,这对中国生物制药行业而言也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在创新药越来越内卷的当下,中国企业出海似乎成为了另一条出路:不管是授权许可,还是直接并购,这都是中国创新药走向国际化的大好机会。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