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医务工作者,更要准确理解“医教研防协同”。
一场新冠疫情,让人们看到了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也让我们以更苛刻的眼光去检讨现有的医疗服务体系。比较主流的一个观点是:现有的医疗卫生体系没有形成合力,仍然是医疗归医疗,公卫归公卫,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袭,到处都是“缝隙”,这就给了病毒可乘之机。所以我们提出了“医教研防协同”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医教研防协同”是对一个国家(至少是一个地区)庞大的医疗卫生体系的职能概括和总体要求(宏观)。它不可以简单地“传递”给给众多的医疗机构(中观),更不能直接地照搬到广大的医务工作者(微观)。
对于医院来说,医教研防四大职能之中,可能“驾驭”的是前三个。对于大型综合性医院,医教研一体化早就是老生常谈。虽然至今仍被不停地诟病,但确实已有相当的成绩和进步。比较难的还是第四个职能——“防”,因为它远远超出了医院的范畴。对于疫情的监测、报告和快速反应,需要公卫专家与医疗专家的沟通合作,需要行政官员与健康专家的沟通合作,甚至需要国家安全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的沟通合作。这里面信息共享是基础,分级诊疗是结构(用好基层),跨部门演习是抓手。
对于医务工作者,更要准确理解“医教研防协同”。组织的职能与个人的职能是两个不同的层次,经常并不相同。比如,整个军队的职能是战斗(杀伤力),但是一名军医的职能却应该是救人。组织内部是有分工的,而且专业的工作都鼓励术业有专攻。我们对组织可以求全责备,对个人既要鼓励通才,也要鼓励专才。因此,“医教研防协同”不仅体现在选拔培养医教研防的复合型人才,还要把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对现有的医、教、研、防领域的专才的培训培养上。除了建立团队协作的环境(机构、场所、设施),更要培训他们团队协作的技能。因为这套技能(比如有效的倾听、咨询、游说,比如头脑风暴,群体决策)不会无师自通。不是每个专家都具备必要的团队协作技能,来保证自己在团队中也能发挥作用。另外,培养和评价一定要分开,全面培养,分项评价。如果我们苛求“完人”,科学界将再无霍金。
参会的两点感受,做以笔记,备日后之检讨和分享。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