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医学院刘淼研究员:PROTAC微型化有望突破降解剂成药痛

2022
04/13

+
分享
评论
动脉网新医药
A-
A+

哈佛医学院刘淼博士团队基于独特靶向降解剂技术开发的新型肝癌靶向小分子降解剂药物LB6,具有分子量小、有效性与安全性高等优势,有望极大改善中国肝癌人群有效药物匮乏

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公布的“全球肿瘤流行病统计数据(GLOBOCAN)2020”显示,2020年全球被新确诊为肝癌的人数超过90万,因肝癌死亡的人数超过83万,死亡人数接近新发病人数。

这其中,有近一半发生在中国。据WHO估计,2015年至2030年间,将有1000万中国人可能死于肝癌。仅在2021年,我们所熟知的演员吴孟达、音乐人赵英俊均因肝癌去世。在此前,“人们的好书记”焦裕禄,作家路遥、魏巍,演员傅彪、师胜杰,歌手臧天朔等,都被肝癌夺取了生命。在中国,肝癌已成为严重威胁各阶层人们健康的恶性疾病。因此,肝癌也被称为令人闻之色变的“中国癌”。

这种疾病极难早期筛查诊断,往往发现就已是晚期,现有药物对其有效率低且副作用大,难以对其形成有效控制。如唯一一款一线肝癌靶向药索拉菲尼,对肝癌总体有效率仅有5%左右,且有效人群寿命延长仅约三个月,在专利过期多年的情况下,在中国每年的市场仍有近7亿元。

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许多病患和家属费尽周折购买印度抗癌药“格列卫”。在现实中,不少肝癌患者及其家属则费尽周折购买肝癌靶向药“索拉菲尼”。去年,因新冠疫情导致中印交通不畅,这款有效性低、副作用大的药物的价格却在中国暴涨。由此可见,针对肝癌的有效性、安全性高的药物研发与生产,是患者迫切的需求。

哈佛医学院刘淼博士团队在研的独特靶向降解剂技术,不同于现有其它靶向药的抑制剂技术。在针对肝癌靶点的药物研发中,基于此技术开发的新型肝癌靶向小分子降解剂药物LB6,具有分子量小、有效性与安全性高等优势。LB6有望极大改善中国肝癌人群有效药物匮乏这一现况。

01

哈佛医学院科研团队+25年医药工业界老兵

动脉新医药:生物医药目前大部分都是基于抑制剂技术进行创新和研发,降解剂技术作为一个新兴技术,您是如何关注到该技术,并将此作为深耕的领域?

刘淼博士:我在日本东京大学攻读医学博士期间,主要针对前列腺癌和膀胱癌的精准治疗进行新型靶向药物的研发。

在博士毕业以后,我了解到哈佛医学院肿瘤学Daniel Tenen教授是美国实体瘤研究方面的翘楚,并且对其团队的肿瘤靶向降解剂技术很感兴趣,于是申请了加入他的团队。也许因为我跟Daniel教授经历相似,我们此前都是临床医生,并且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为了未来的职业。在我跟Daniel教授沟通过几次后,我顺利加入了哈佛医学院Daniel教授的项目团队,并逐渐由一名普通科研人员成长为高级研究员。

加入团队后,我们团队合作参与了一些研发肿瘤药物的科研项目,尤其是针对实体瘤的新型蛋白靶向降解剂药物的研发。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主要降解剂药物研发技术为PROTAC(Proteolysis-Targeting Chimera,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技术,所合成的三联体药物分子量较大,在临床转化中会有一些技术难点,但我们团队针对肝癌在研的药物为新型的小分子降解剂LB6,分子量低于500,有效性和安全性也均良好,该项目正在积极进行临床转化的过程中。

动脉新医药:目前,您所在的团队有哪些核心成员?

刘淼博士:除了我以外,团队的核心成员还包括药物化学博士Radhakrishnan Sridhar以及北大化学博士王兆林。

85341649831700745

▲ 从左至右依次为:刘淼博士、Radhakrishnan Sridhar博士、王兆林博士

Sridhar博士曾是新加坡国立大学肿瘤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Daniel教授是新加坡国立大学肿瘤研究所的所长。所以,我跟Sridhar博士算是师出同门。在加入团队之前,Sridhar博士曾有多年PROTAC降解剂领域的工业界经验,参与合成过上百种药物。2016年,我开始与Sridhar博士合作开发针对肝癌的小分子降解剂药物,他也是LB6的主要发明人之一。 

在团队研发的项目进行临床转化过程中,还需要符合GMP和GLP标准。这方面主要由王兆林博士负责。王兆林博士曾在Biogen等大型企业担任重要职位,参与过多个小分子药物、多肽药物从临床前到临床的转化项目,拥有25年美国医药工业界GMP、GLP经验。

02

降解剂微型化是重要发展趋势,

新一代降解剂技术突破成药痛点

动脉新医药:为何团队会选择不可靶向性的靶点进行药物研发?

刘淼博士:以前由于技术限制,我们往往采用放疗、化疗等形式治疗肿瘤。虽然这些治疗方式对肿瘤有一定杀伤作用,但其无差别的杀伤也会对患者健康的组织造成损害。许多患者由于无法耐受副作用选择停药,导致病情严重复发。

于是后来诞生了靶向药物,它可针对肿瘤的特异性靶点进行精准的抑制,从而治疗疾病。但是目前只有约10%的靶点被成功开发出靶向药物用于治疗。另有约10%的靶点正在研发中,被开发出靶向药物。而剩下的约80%的靶点在现有抑制剂药物研发技术看来则是不可靶向性靶点,无法被开发为靶向抑制剂药物。

仅针对20%可靶向性的靶点,每年产生的抑制剂靶向药物的市场就达2000亿美金,如果能够将剩下80%的不可靶向性靶点用于研发药物,市场不可估量。要想针对不可靶向性靶点进行药物开发,要了解抑制剂药物研发的硬性要求以及待解决的痛点。

首先,抑制剂药物需要对靶点有较强的结合力,并能发挥生物活性作用。此外,因为肿瘤有一套自己的机制,通过抑制原本肿瘤的机制进行治疗,很容易产生耐药。另一方面,抑制剂靶向药物虽然可以靶向治疗,但仍有一部分药物有较强的毒副作用。

要如何突破靶向抑制剂药物存在的痛点,并针对不可靶向性靶点进行药物研发?开发降解剂药物或许是一个可行之路。以开发肝癌靶向降解剂药物为例来进行解说。SALL这个靶点跟肝癌的关系早已被科研界证明,但由于SALL的蛋白结构非常复杂,所以一般小分子难以跟它产生较强结合力,从而靶向它。即使结合上去,也难以保证是否具有生物活性。

但如果用降解剂技术进行靶向,对靶点进行“降解”而不是“抑制”,就不需要药物发挥生物活性功能,而且只需与靶点有中等以上的结合力就可开发相应的降解药物。因为很多降解剂技术是通过激活细胞内泛素化系统,从而被细胞内的蛋白酶降解而发挥治疗作用,以此技术研发药物还具有副作用小、有效率高、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

动脉新医药:相较于近年来火热的降解剂技术PROTAC技术,团队所研发的新一代降解剂技术有哪些突破?

刘淼博士:现有PROTAC药物结构类似于一个哑铃,是三个小分子的“三联体结构”,其中一端是链接靶点的配体小分子,另一端是链接E3泛素系统的配体,中间被linker连接。E3泛素酶系统是细胞内一个清除“垃圾”的系统,它具有自己的底物,不同的E3泛素酶可泛素化不同的蛋白。也正是如此,这一三联体结构可以通过搭配不同的E3泛素酶,从而定向降解某一靶点。

不过,PROTAC的设计还存在一些待改进的地方。其一,PROTAC虽然由三个小分子组成,但是它总体的分子量较大(一般大于1000),以此设计的药物的细胞膜通透性较差;其二,这一中间由linker连接的三联体,在结构方面不能保证其稳定性,有可能会出现脱靶、有效性降低等情况。

所以,这种分子结构有点“不伦不类”,如果你将PROTAC归为大分子,但其实它是三个小分子化合物组成的,但是它的分子量却很大,也不能将其归为小分子,用何种标准去检测它,这在临床转化中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

目前,以PROTAC技术研发药物发表的论文如雪花般多。它对于不可成药靶点的突破的确是一个较好的研究热点,但是它在成药性方面的壁垒还有待突破,我们团队也基于这些壁垒在逐步努力。

有的团队为了降低降解剂的分子量,使用一种小分子的分子胶的开发思路,也可以起到改变泛素化效率、降解靶点的作用。但是分子胶技术不能做到“指哪打哪”,每种分子胶只能促进相应的E3泛素化通路来实现降解自己专有的底物。 

经过无数的摸索和积累,我们团队研发的降解剂药物的分子量可被压缩成300-500,将三联体变成了一个具有链接“靶点+E3泛素”双功能的普通单体小分子结构。这个单体小分子结构既可以降解目标蛋白,又具备分子胶的小分子量的特性,突破了原本三联体结构在结构稳定性、有效性、细胞膜穿透性等方面的痛点。此外,这一小分子是由人工合成而并非化合物筛选而开发的新结构,不会出现专利重叠等问题。

 我们意识到,PROTAC/降解剂的微型化,是未来降解剂技术研发的重要方向。

03

基于多种新型降解剂技术平台,

同时建立针对肝癌、肺癌、宫颈癌、胰腺癌等多种疾病的项目管线

动脉新医药:目前团队已经建立了多种新型蛋白降解剂技术平台。基于平台,您们为何会先选择建立针对肝癌领域的项目管线?

刘淼博士:作为临床出身的科研工作者,我曾数次直面过临床上有重大需求却又尚无治疗方案的疾病。我们常常会收到来自全球各地的患者或患者家属的来信,看到许多患者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却还在苦苦寻求最后一丝稻草。很多时候,当我收到来信再进行联系回复时,往往已经联系不上了。我们眼睁睁看着患者的症状和我们的研究是对症的,可由于研发的进度却无法及时惠及患者。这也是我们决心尽快将成果转化到临床的重要原因。

在这其中,我收到了许多来自中国的肝癌患者及其家属的来信。肝癌其实在国外算是一种“罕见”的肿瘤,但是在国内因为肝癌患者较多却被称为“中国癌”。尽管患者人数巨大,但目前仅有一款针对肝癌的一线靶向药物索拉菲尼。但索拉菲尼的有效率不到5%,且那5%的“幸运患者”也仅能多生存约三个月。即使是这样,索拉菲尼的市场仍然巨大。即使现在出现了仑伐替尼+PD-1抑制剂联合用药等治疗方法,但其有效性仍不能令人满意,随之带来的医疗费用却十分昂贵。

针对手术不敏感性的晚期肝癌患者,严重缺乏有效率高和安全性高的药物。面对这一现状,我们针对肿瘤转录因子SALL这一不可靶向性靶点,研发了肝癌的新型小分子降解剂LB6,其分子量仅有464。目前,据LB6的动物模型实验结果显示,其安全性、有效性、靶向性均良好。

动脉新医药:LB6项目预计近期会有哪些重大突破?除此之外,团队还有哪些管线布局?

刘淼博士:hLB6项目是我们多人多团队,历经多年的合作成果。目前,针对肝癌的小分子降解剂药物的实验数据完备,预计将在一年半内完成相关的CRO实验,用以申请提交CFDA/FDA的IND。

除了LB6项目管线外,我们基于单体小分子降解剂技术平台、肽诱导的PROTAC降解技术平台、Oligo诱导的PROTAC技术平台、Clathrin-溶酶体降解技术平台还在不断开发新的产品管线和专利技术。目前针对肺癌、宫颈癌、卵巢癌、胰腺癌等领域均有管线布局。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些令我们谈之色变的肝癌、胰腺癌等重大疾病,真的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将其攻克。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药物,肝癌,靶向,技术,降解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