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病因相关凝血功能障碍具有相应的时相特征。
常规凝血实验主要以“凝血瀑布学说”的内外源凝血激活途径为基础,采用机体乏血小板血浆为标本,通过相应试剂模拟二期止血体外反应,对凝血功能障碍进行筛查。
常规凝血功能筛查指标包括:
(1)外源性凝血系统状态评估:常用指标为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及INR。PT或INR延长提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因子存在数量或质量的异常,或血中存在抗凝物质。
(2)内源性凝血系统状态评估:常用指标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APTT延长提示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因子存在数量或质量的异常,或血中存在抗凝物质;
APTT缩短提示血液呈高凝状态。
APTT可用于肝素剂量的监测。
PT、APTT延长提示出血风险较高,PT、APTT缩短提示血栓风险敏感性较低。
(3)凝血共同途径状态的评估:常用指标为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及纤维蛋白原。
如果TT延长而纤维蛋白原水平正常,则提示血中存在抗凝物质;
如果TT延长且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则提示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4)纤溶系统功能评估:常用指标有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
D二聚体及FDP升高,提示存在纤溶活动。
如果FDP升高明显,D二聚体升高不明显,可考虑原发性纤溶亢进;
如果二者均明显升高,可考虑继发性纤溶亢进。
(5)血小板计数:
如果血小板数量减少,提示患者出血风险增加;
如果血小板数量增多,则血小板易发生黏附、聚集及释放反应,可能形成血小板性血栓。
(6)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Ⅲ):
ATⅢ能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从而灭活凝血酶。
肝素与ATⅢ结合后可显著加速凝血酶灭活反应达千倍以上。
ATⅢ活性下降可导致机体抗凝能力下降及肝素抗凝作用减弱。
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常规凝血实验室检查表现见表3。
纠正试验是当患者凝固时间出现不明原因延长时,将患者血浆与正常混合血浆或药物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重新检测凝固时间的筛选试验。
纠正试验可分为混合血浆纠正试验及药物纠正试验两种。
混合血浆纠正试验的原理是当所有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在50%以上即可保持凝血时间在正常参考范围。因此在凝血因子活性缺乏的患者血浆中添加1∶1比例的正常混合血浆后,凝血时间可恢复正常。
含有抗凝药物、凝血因子抑制物、抗磷脂抗体等异常物质的患者血浆,即便混合正常血浆后凝血时间也不能纠正至正常。
具体判定标准为混合血浆的凝血时间比正常混合血浆延长<15%为“纠正”;比正常混合血浆延长≥15%为“不纠正”。
根据混合血浆纠正试验可初步判断血浆凝固时间延长的原因,指导下一步进行确诊试验。
此外,如果凝血时间延长的患者血浆中加入鱼精蛋白后可纠正,提示患者血液中含有肝素。
纠正试验常用于APTT,也可用于PT及TT的检测。
APTT与PT采用正常混合血浆作为纠正试剂,TT采用甲苯胺蓝或鱼精蛋白作为纠正试剂。
重症患者常见凝血功能障碍的纠正实验表现见表4。
不同病因相关凝血功能障碍具有相应的时相特征。
如脓毒症时,内皮损伤引起微血栓形成,可先表现为纤溶指标如D二聚体或FDP升高;随着血小板破坏及骨髓抑制,会出现血小板计数减少;随着凝血底物过度消耗,PT、APTT出现延长,发展至凝血功能衰竭阶段可出现纤维蛋白原水平下降。
创伤出血时,血栓形成以便止血,此时继发纤溶活动先出现D二聚体及FDP升高;如持续出血导致血块大量形成,作为凝血共同途径的纤维蛋白原快速消耗,出现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继而出现凝血因子消耗导致PT、APTT延长;因为脾脏储存的血小板释放,创伤时血小板减少发生相对较晚。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