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A股IPO:IVD又火一年,医药生物上游吃肉,下游喝粥

2022
02/09

+
分享
评论
亿欧健谈
A-
A+

从长期来看,门槛的收紧无疑是防止劣币驱除良币的必要手段;医药股的破发也似乎是市场回归理性的必经阵痛。

59571644362599717

导语 

亿欧大健康梳理了2021年在A股上市的56家医健企业名单,希望为2022年行业的发展方向找出一些线索。

文丨魏江翰

编辑丨刘聪

回顾2021年A股IPO,医药生物整体依然活跃,IPO数量创下了新高。但从一些细节来看,却不似前些年的花月春风,透出几分入冬前的萧瑟。

这一年, A股迎来了56家医药生物企业IPO,四大板块中,科创板独占38家,依旧分去了大半壁江山;2020年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在8月底步入正轨之后,也终于在去年迎来了19家企业上市的爆发;相比之下,深沪两市主板的选项则几乎被划在了企业的选项之外。

1961644362599961

从企业的地域分布来看,除去“以国际化为基因”的百济神州将注册地放在了开曼群岛以外,其他55家上市企业来自全国15个省份。北京、上海、江苏三足鼎立,合计24家,囊括了义翘神州、百普赛斯——国产蛋白试剂龙头;之江生物——分子诊断龙头;纳微科技——纳米微球国产龙头。

广东、浙江、山东、四川、湖南五省贡献了22家IPO,其中威高骨科是国内骨科植入性器械的龙头,惠泰医疗是国内电生理和血管介入领域龙头,海泰新光则是国内医用成像器械的龙头。

更值得一提的是,辽宁唯一一家医药生物IPO成大生物,在狂犬疫苗领域中享有国际声誉;河南的翔宇医疗领跑国内康复器械企业;就连相对偏远落后的西藏,也有一家多瑞医药,在血浆代用品细分领域有着9成以上的市场占有率。

二级市场是全中国参与人数最多的资本游戏,同时反映着投资者的情绪和行业的基本面,大程度上可看作是某一阶段行业趋势的风向标。随着科创板过去一年上市标准收紧,也能侧面体现出监管层面的思考与态度。

为此,亿欧大健康梳理了2021年在A股上市的56家医健企业名单,希望为2022年行业的发展方向找出一些线索。

39341644362600011

01

2021年,IVD更加火爆

2021年初,人们都在思考新冠之后IVD将走向何方,很少有人料到2022年初的人们依然面临同样的思考。

德尔塔、拉姆达缪、奥密克戎接踵而至,在全国动态清零的策略下,新冠检测的需求间歇性爆发,在这一概念带动下,IVD之繁荣有增无减。

2021年,IVD在A股上市企业多达13家,是该数量最多的细分赛道。这意味着A股医药生物板块中,几乎每4只新股上市,就有一只属于IVD。这就难言与2020新冠红利的“惯性”全无关系。要知道,即便是新冠肆虐的2020年,也只催生了6家IVD上市,占比不足15%。而且如果按半年划分,2021年13家IVD企业IPO,9家都在上半年上市。

但IVD企业在2021年整体表现出的强劲的确有目共睹:13家新IPO中有6家企业股价较发行价涨幅超过100%,其中兰卫医学、易瑞生物和睿昂基因三家甚至超过了200%;作为新冠检测概念的主力,兰卫医学2021年涨幅733%,在56家新IPO中排名第二。

73471644362600298

还有一项间接证据也能反映出去年IVD的火爆,《福布斯》2021全球亿万富豪榜中,新增了10名中国医械领域上榜者,IVD相关的英科医疗董事长刘方毅、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新产业生物实控人翁先定、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等赫然在列。

但新冠红利终将消退,这对于众多IVD赛道上的玩家可谓心照不宣。2020和2021两年的新冠检测为企业聚集了大量现金,2021年下半年开始行业趋向整合,安徽省在去年8月试行的IVD集采受到了国家高度肯定,也释放出了政策上的控费信号。

可以预见,新冠红利消退、IVD集采扩围的背景下,弹药尚且充足的IVD企业今年将在“内卷”中各自寻求突破。

值得欣慰的是,上述三位“优等生”中,易瑞生物全年涨幅约440%,专注于食品安全检测,产品及业务并未涉及新冠检测;涨幅290%的睿昂基因也曾发布公告,称公司暂无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业务方面的收入。

02

越往上游越安全

当人们担心新冠疫情的红利终将难以为继;医药市场又普遍面临着集采、国谈的重压;甚至一度万众瞩目的CXO也被认为估值过高。资本避险的本能促使其向上游寻找标的,远离“灾难现场”。

越往上游走,卖水人越安全。从事制药装备、关键原料、高壁垒耗材、生物试剂业务等赛道开始脱颖而出,这其中的玩家开始成为下一轮医疗产业行情的接力者。

2021年,医药生物产业上游出现了12家新IPO,这一数字是2020年的3倍之多。义翘神州、百普赛斯的蛋白试剂,面向大学、科研院所、CRO企业;南模生物深耕模式动物领域,为创新药产品IND前的动物实验提供帮助;纳微科技的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产品主要以生物医药的分离纯化为主要应用场景……这类远离C端的IPO新股,在2020年的A股市场,只诞生了4家.

有趣的是,在今年A股IPO的12家企业中,有10家都在下半年上市。这当中,当属纳微科技表现最为抢眼:同时拿下了56家医药生物IPO中的全年最高股价涨幅(889%)、市盈率最高(215倍),以及总市值第三(319亿元)。

这并非极端个例。事实上,无论以股价涨幅、市盈率还是总市值来看,56家企业中仅有12家的上游IPO企业总能在前十的排行榜中分走4席。这些数据侧面提醒着投资者,市场的关切已向上游转移,2022年,很可能是属于生命科学服务领域的一年。

03

破发与被否

2021年,港股止不住颓势,延续了2020年医药生物的破发大潮。A股也终于没能完全置身事外,破了打新稳赚的金身;科创板更高的门槛也把更多稍欠资格的逐梦者挡在了门外。

这一年,7只医药生物新股IPO首日破发,科创板占了4只,而这种情况在之前两年都不曾有过。如果将时间拉长到一年来看,截至去年12月31日,破发的新股还要算上国邦医药、汇宇制药,以及奥泰生物,共计10家。

38551644362600431

即便时间来到2022年,A股破发潮还在持续。1月7日上市的初亚虹医药首日跌幅高达23%;1月18日上市的迈威生物更是首日跌幅29.6%。显然,破发不是偶然,而且正变得频繁。

值得注意的是,再算上今年上述两起,总计12起破发中,创新药恰好占了半数。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二级市场注册制改革步深化,上市首日破发的事件出现会倒逼报价市场回归理性;另一方面,火了多年的创新药企估值可能也需要重新审视。

而除了IPO数量新高、零破发被打破之外,科创板更高的创新属性要求也造成了更多上市被否的案例。

24101644362600597

2021年,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修改<证券公司股权管理规定>的决定》,指出申报中出现了“少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市场认可度不高”等问题。

于是,证监会对企业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研发人员占比、发明专利数、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等都提出了更“硬核”的要求,以至于全年出现了18家医药生物企业IPO终止——比起之前两年数量的总和还要多出一倍。

从长期来看,门槛的收紧无疑是防止劣币驱除良币的必要手段;医药股的破发也似乎是市场回归理性的必经阵痛。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只不过,也总有一些企业将永远留在寒冬。

请尊重原创,转载需获得许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企业,生物,IPO,医药,上市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