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孕妇非产科手术的麻醉
一、概 述
胎儿对母体低血压和缺氧十分敏感,当孕妇因出血导致低血压时,母体释放儿茶酚胺,引起子宫收缩,胎盘低灌注,可能导致胎儿损伤。 2.维持正常子宫-胎盘血流和氧供,避免并及时处理低血压,避免腹主动脉-腔静脉压迫。 (二)麻醉前评估
麻醉前评估包括与产科医师、新生儿科医师密切的沟通,如果是临产孕妇应当进行超声波诊断,很多与心脏疾病有关的症状如呼吸困难、心脏杂音和周围组织水肿等在正常孕期常见。孕期可能的心电图改变包括心电轴左偏、期前收缩和非特异性的ST-T波改变等。术前应当检查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常规、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等,大手术要进行交叉配血。必要时按照急救复苏原则进行抢救,同时采取左侧倾斜体位以防止仰卧位低血压。术前用药应当使用镇痛剂和抑制胃酸分泌药物等。此外,还要了解妊娠中、晚期的孕妇仰卧位时有没有不适感觉出现,平时平躺喜欢采取哪种姿势等,这些信息可供术中调节患者体位时参考。原则上择期手术应当尽量推迟到产后实施,限期手术则最好推迟到妊娠中、晚期实施。
(三)妊娠早期实施麻醉要点
妊娠6~8周后,孕妇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代谢指标都相应地改变,每分通气量增加,耗氧量也增加,功能残气量降低,氧储备减少,因而孕妇在妊娠早期6~8周后已经很容易缺氧,所以麻醉时应当注意维持孕妇呼吸稳定,充分供氧,孕妇会有轻度过度通气,麻醉过程中EtCO2应该维持在32~34mmHg。由于妊娠期黏膜血管增加,应该尽量避免经鼻置入通气道;孕妇对麻醉药敏感,吸入麻醉药MAC降低约30%,静脉麻醉药的用量也要相应减少。在孕15~56天时胚胎对药物的致畸作用是最敏感的,虽然既往的研究没有确定目前临床上所用的静脉镇静催眠药、阿片类药物等对胚胎有致畸作用,但在这一时期最好避免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以防导致唇腭裂畸形。这一时期也要避免使用氧化亚氮(笑气),因为氧化亚氮是蛋氨酸合成酶抑制剂,可能影响叶酸代谢,干扰DNA合成,从而影响胚胎发育。麻醉维持过程中应当避免出现低血压,以维持子宫、胚胎血供。
妊娠中、晚期实施麻醉建议预防性使用制酸剂以防误吸,此时实施麻醉同样要注意妊娠早期麻醉的注意事项。孕妇妊娠中晚期胸壁前后径增加,乳房增大,体重增加,组织水肿,困难气道的可能性增加,麻醉前要充分准备。 处于妊娠中、晚期的孕妇,随着胎儿、子宫的增大,子宫压迫腹腔内血管引起母胎相应的改变是麻醉中要警惕的问题,因为一旦出现腹腔血管受压,不仅会影响母体循环稳定,而且也会进一步导致子宫、胎盘供血不足,使胎儿处于缺氧的威胁之下。孕妇侧卧位、令手术台左偏15度或者在孕妇右臀下垫枕等都可以使子宫向左移位,有效缓解腹腔血管受压。妊娠期孕妇处于高凝状态,并发症血栓栓塞的发病率至少增加5倍,应当采取预防措施。 麻醉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避免胎儿宫内缺氧,这就要求维持母体正常的氧合与正常的血流动力学状态。麻醉过程中避免母体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低碳酸血症、低血压和子宫张力增高是十分重要的,这比考虑避免不同麻醉剂的致畸作用还要重要。母体短期轻度缺氧尚可令胎儿耐受,然而母体长时间严重缺氧会引起子宫-胎盘血管收缩、减少子宫-胎盘血流灌注,导致胎儿低氧血症、酸中毒甚至胎儿死亡。母体高碳酸血症直接导致胎儿呼吸性酸中毒,严重呼吸性酸中毒可以引起胎儿心肌抑制,高碳酸血症还引起子宫动脉收缩从而减少子宫、胎儿血供,低碳酸血症也会引起子宫动脉收缩从而减少子宫、胎儿血供,最终导致胎儿酸中毒。过去人们认为处理术中低血压首选麻黄碱,因为动物实验发现与α-受体阻断剂相比麻黄碱对子宫血流影响最小,然而最近的调查发现麻黄碱有很多不良反应,如难以静脉持续用药、可以引起母体心动过速以及降低胎儿pH值可能引起酸中毒等。去氧肾上腺素(新福林)是一种快速、持续时间短的强效缩血管药,具有可以持续静脉输注用药、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不会导致胎儿酸中毒等特点,配合晶体液和胶体液静脉快速输注是目前最有效的纠正低血压的方法。然而去氧肾上腺素也有降低心率和心排出量的缺点,临床上用于高危孕妇的资料还不足够多,具体应用时也要严密监测患者病情。 胎心率监测和宫缩描记图监测 妊娠18~22周以后就可以监测胎心率,25周以后就可以监测胎心变异性,如果有条件,手术过程中应该监测胎心率,虽然没有证据表明胎心监测可以改善胎儿结果,但是胎心率监测确实是提示子宫-胎盘灌注不足的很好指标,因而很多产科教科书建议进行监测。急性阑尾炎是妊娠期较常见的外科并发症,妊娠期发病率为0.1%~3%,妊娠各期均可发生急性阑尾炎,但以妊娠前6个月内居多,妊娠并不诱发阑尾炎。因妊娠期病程发展快,易形成穿孔和腹膜炎,因而是一种潜在危险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和处理极为重要。妊娠期间,随着子宫的增大,盲肠和阑尾向上向外移位,临床表现不典型,给诊断造成困难,常因延误诊疗发生坏疽和穿孔,其穿孔率比非孕期高2~3倍。同时增大的子宫把大网膜向上推,不能包围感染病源,炎症不易局限而扩散、造成广泛的腹膜炎,当炎症波及子宫浆膜层时,可刺激子宫收缩,发生流产、早产或刺激子宫强直性收缩,导致胎儿缺氧而死亡。 妊娠合并阑尾炎,宜手术治疗。妊娠早期(1~3个月),阑尾切除术对子宫干扰不大;中期(4~7个月),胚胎在子宫内已固定,不易流产,是手术切除阑尾的最好时机;晚期(8~9个月),即使手术造成早产,婴儿大多也能存活。可以说,妊娠并发阑尾炎对胎儿存活的危险不是手术造成的,而是延误诊断或拖延手术引起的,特别是一旦阑尾穿孔,后果不堪设想。麻醉前应该详细询问孕妇现病史、既往史、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询问术前禁食禁饮时间,复习术前必要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血清电解质检查结果、凝血功能等,病情较重患者应该了解更多的相关检查信息。与患者充分沟通,解除患者恐惧心理。并且与外科医师、产科医师充分交流,总体掌握患者病情。察看腰背部皮肤是否适合实施椎管内麻醉,检查背部是否有水肿,椎间隙是否可以触诊清楚等。 首选连续硬膜外麻醉,不适合实施硬膜外麻醉的患者则选择全身麻醉。 硬膜外麻醉选择T11/12或T12/L1间隙穿刺硬膜外置管,硬膜外置管时要细心谨慎,尽量减少导管对硬膜外腔内血管的损伤甚至导管置入硬膜外腔血管丛内导致置管失败,硬膜外麻醉诱导的剂量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相应减小,因为妊娠期患者神经组织对局麻药敏感度增加,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降低30%,同时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容积减小,所以常规剂量药物常会导致广泛的麻醉阻滞平面。同时要尽量避免麻醉阻滞平面过广,导致患者血压下降,这对胎儿极其不利。 麻醉过程中应该常规监测血压、呼吸频率和幅度、SpO2、尿量、体温等指标,孕25周以上的患者有条件应监测胎心率和宫缩描记图。 术中麻醉维持应该确保镇痛完善,可以适当使用镇静镇痛剂,但是应当避免使用可能有致畸作用的药物,例如咪达唑仑、地西泮等,尽量使用B级药物进行镇静镇痛。术中应该及时补液,以补充代偿性血管内容量扩张量、缺失量、维持量、丢失量和液体再分布量。术中吸氧,增加孕妇氧储备,维持患者循环稳定,这样就能够维持子宫和脐动脉的血供和氧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