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的环境下,更多的还是要往未来看,比惨的故事太多了。
近日,人民日报旗下健康时报以《集采断供背后的原料药企业:不断上涨的成本,无法调整的中标价》发文,---在集采谈判桌上以“低价”脱颖而出的下游制剂药企们,不断将降价的压力向上传导到了原料端,最终“双重挤压”的利润空间,压得原料药企业喘不过气来。原料药企的普遍困局或许可以从下游的集采谈判机制着手缓解。集采在未来会覆盖500个常用药品,对整个医药产业链的影响不可忽视。
文章末尾给了一段开放式的话题:
综合阐述了,集采+价格猛降的趋势下,原料药企业的艰难现状。但是,身在甲方感受到的和文章的有所不同,理由如下;
一
“原料可以断供”中选不可以
自从有了低价药和取消药品最高零售价限制后,苦逼了十几年、几十年的原料药企业终于“农奴翻身把歌唱”,稍微运作好一点的原料药企业都赚的盆满钵满,再加上过评需要唯一性选择关联,原料药企业可以说在近十年活的比制剂企业更潇洒。
回到正题,原料药企业可以对乙方药企说不么?基本上是可以的,这种可以是涨价、可以是限供、可以是不供,总之,在原料药供应方面,原料药的甲方爸爸那是有很强的话语权的,尤其是原料生产企业少的产品。
反过来看,国采中标产品无论如何都是不可以断供的,“失信”的前车之鉴仿佛就在昨天,哪个企业还敢以身犯险?
并且,“失信”在集采续标,带量采中几乎是一票否决,更加加剧了制剂企业的艰难。
原料药价格可以随时涨,但是,制剂哪怕涨一分钱都难比登天(老药新做不算)。
二
“原料可以涨价”集采的制剂可以?
畅想一下,如果,让原料药也像化药集采这样,搞一个差额中选,那么,你猜原料药价格会不会往下打?
随着环保的压力增加,原料药企业有些都转到了内陆省份,有一部分产品的原料生产企业变得越来越少,物以稀为贵,原料药会例外么,基本上不会的。
否则,《短缺药》目录页不会有那么多的产品,没准未来的产品数量会更多。
原料药的市场机制就可以说涨价就涨价,尽管前段时间出台了相关的反垄断文件,但是,市场机制还是在。
集采的中标的产品可以说涨价就涨价么?---------不可以。不要说是集采的产品价格不能涨,就是平时的产品价格还要一直全国最低价联动,一旦一个产品产生了更低的价格,再想涨价,很多时候只存在想一想中,实际操作是非常困难的。
那种多年没生产,价格空白的涨价的是另外一个机制。
所以说,在价格的灵活性上、集采下,原料药企业比制剂企业幸福得多。
三
“制剂的内卷”原料药的集中
在集采的趋势下,尤其是大品种已经都“卷刃”了,第七批奥美拉唑注射剂有二十几家,氨氯地平有40多家,二甲双胍有40多家。
这种趋势已经逐渐的延伸到中型品种和小型品种,但凡是原料、工艺等符合的都有很多企业去做,只不过是有的做的快,有的做的慢。
大家都在讨论制剂企业再过五年,十年还能剩下多少家?很少有讨论说因为集采原料药企业还剩下多少家,可能大家更关心制剂企业,但是,一个直接的反应就是制剂企业将会更快进入“淘汰赛”。
我们来简单盘点一下,化药有哪些相关政策;
国采、省采、联盟采、专项采、药占比、医保剔除、基药占比、DRG、DIP、最低价联动、成本核查、飞检、过评、医保谈判、金税三期。
那么,原料药企业有这么多政策影响么?肯定是有,但是一定不会有制剂企业这么多政策影响。
集采的环境下,更多的还是要往未来看,比惨的故事太多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