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者的DIC

2021
05/18

+
分享
评论
宫羽健康
A-
A+

当多种细胞类型暴露于炎性细胞因子时将表达组织因子,从而激活凝血系统,这被认为是DIC共同的发病机制。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指凝血系统的异常性、弥漫系统性激活,其临床表现多样,可从轻微无症状至重度伴大量出血、血栓和多脏器衰竭。

当多种细胞类型暴露于炎性细胞因子时将表达组织因子,从而激活凝血系统,这被认为是DIC共同的发病机制。因此,休克和重症感染时内皮细胞损伤伴胶原暴露可能是引起DIC的原因。类似的,由于脑组织内存在大量促凝血酶原激酶,所以DIC在广泛头颅损伤时很常见。

1.机制:DIC病理生理学机制涉及凝血酶生成过多导致整个血管内纤维蛋白形成、血小板活化、纤维蛋白溶解及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2.临床表现包括皮肤瘀点、瘀斑、穿刺部位出血及手术切口出血。虽然DIC的出血表现在临床最为明显,但弥漫性血管及大血管血栓形成也很常见,且治疗困难,常因重要脏器缺血而危及生命。

3.实验室特征DIC患者均有D-二聚体升高,提示纤溶酶引起的纤维蛋白降解增多;大部分患者有PT及PTT延长;FDP水平升高非特异性表现,为FDP可能是纤维蛋白原生成纤维蛋白时产生,也可能源自纤溶酶导致的纤维蛋白原的降解。PTT波形的异常可能先于PTT延长,从而更早提示存在DIC;PTT波形比D-二聚体具有更好的诊断特异性,后者通常在危重患者中都有升高;PTT波形也优于纤维蛋白原,因为纤维蛋白原是种急相期反应蛋白,所以在危重患者早期就有升高。对于使用机器分析的实验室(无法行PTT波形测定)来说,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小板计数的动态下降往往是DIC的特征性表现。约50%DIC患者的外周血涂片检查可发现破碎红细胞,这是由于红细胞通过血管内纤维蛋白网被剪切破坏所致。

4.治疗

a.DIC的主要治疗是治疗促发原因。

b.可输注适当的血制品以纠正出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应维持在50~100mg/d以上。出血患者如果血小板低于5000m3,应输注血小板;不出血患者可将输血小板的值降至10000~20000/mm2。

c.DIC药物治疗存在争议,但就DIC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而言抗凝治疗可能有益。低分子肝素在慢性DIC合并血栓的患者中有效;而在合并感染的患者中采用组织因子抑制剂及抗凝血酶Ⅲ治疗的试验尚未获得降低死亡率的结论。

d.DIC时使用抗纤溶药物(如氨基己酸)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有引起弥漫性血管内血栓的风险。当DIC相关出血在输血后仍无法纠正,可考虑使用抗纤溶药物,但多需要进行严格的评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DIC,PTT,血小板,凝血酶,患者,血管,机制,血栓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