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星星、盼月亮,盼不来盈利
最近苏伊士运河成为全世界的焦点,因为有艘集装箱货轮把航道给堵住了。据埃及苏伊士运河管理局3月24日发表声明说,一艘悬挂巴拿马国旗的重型货船23日在苏伊士运河新航道搁浅,造成航道拥堵。
苏伊士运河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贸易路线之一,约有12%的全球贸易量经过此地。据劳氏船级社估算,运河西行方向的贸易额约为每天51亿美元,东行方向则约为每天45亿美元。根据英国《劳埃德船舶日报》的估算,该货船搁浅将使世界经济每小时损失4亿美元(每天损失96亿美元)。
被困在运河南北两端的船只将近300艘。全球多家航运公司表示,将不得不考虑绕道南非好望角航行,但这样做将大大延长航运时间和提高运输成本。
可能有人会问,这个和我们国内医疗行业有什么关系?波及到医疗方面的成本变化,好像还不至于。然而最近另一则新闻和医疗有关:2021年卫健委部门预算中,公立医院的中央财政拨款较2020年缩水约33%。
如果说货轮堵住航道是很多人意料不到,算不可抗力的话,那么中央财政拨款减少对于公立医院来说估计很多人也无法左右,也可以算不可抗力了。因此,有些媒体就宣传公立医院要过“紧日子”了。是不是真像媒体报道的那样呢?还得拿数据来说话。
3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2019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有关情况的通报》。其中提到:2019年三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率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亏损率同比减少4.77个百分点。全国还有295家医院医疗盈余率(即收支结余)为负的三级公立医院,而全国总数是2413家三级公立医院。
只是从这些数字看,三级公立医院经营情况最近几年越来越好了,那么财政补助是否真的可以减少呢?
我们还要分析经营情况变化背后得原因。
一方面从收入角度看,全国三级公立医院总诊疗人次数和出院人次数增幅继续高于在职职工人数和床位数增幅。每医师门诊人次数、每医师出院人次数、每床位出院人次数同比持续增长,三级医院门诊次均费用增幅和住院次均费用增幅分别为6.28%和5.27%。
另一方面,从消耗成本得角度看,医院运行成本有效降低,2019年万元收入能耗支出降至95.71元,同比减少12.80元。同时,门诊次均药品费用增幅和住院次均药品费用增幅分别为5.98%、3.23%,均低于费用增幅。
以上这些数据还是2019年的,如果把药品、耗材集中招标采购导致的降价因素考虑进去,同时提高医疗服务费用的话,那么公立医院的利润率还会更好看点。
这些都能实现的话,那么公立医院还真能养活自己,财政拨款少点就无所谓了。当然并不是所有公立医院都一模一样,譬如部分医院的人员经费占比超过40%,39.04%的医院资产负债率大于50%。
历史遗留原因导致的部分公立医院成本高企,还需要一段时间调整,不过这些医院得加快改革的步伐了,否则经营会越来越困难,院长的乌纱帽就有点悬了。
参考苏伊士运河的解决方案,运河当局动用了多国救援队,在现场有10艘拖轮和特殊的疏浚设备。在整个挖掘过程中,约有20000吨泥沙被挖出。3月29日利用潮水,货轮终于脱离险境,航道恢复通航。
埃及政府从2014年起投入巨资,在北端的穆巴拉克和平大桥与运河中部的大苦湖之间开凿了第二条平行航道,称为“新苏伊士运河”,全长35公里。苏伊士运河管理局介绍,新运河开通后,船舶通过的时间将从目前的18小时缩短为11小时。
而其他方案,譬如亚欧间替代运输线路的方案。过境俄罗斯的铁路运输方案,北方海路也有一定的潜力。还有绕道非洲好望角也是一种选择。这些相对苏伊士运河航线,都要成本增加不少。
对于不可抗拒的原因,大部分人都无法预测何时发生,更多的是选择如何应对。不过也有一些先知先觉的人,可以看到关键所在,提前准备和调整,以应对越来越不确定的世界变化。航运是如此,医疗也是如此。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