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
他汀类降脂药物已成为高胆固醇血症特别是伴有冠心病患者的一线药物而广泛用于临床。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有辛伐他汀舒降之)、洛伐他汀(美降之)、弗伐他汀(来适可)。阿托伐他汀(立普妥)等。
副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肌肉毒性
临床表现为:肌痛、肌触痛、肌无力、跛行,严重者引起横纹肌溶解症(肌溶解)。肌痛是指肌肉疼痛或无力肌炎是指肌肉症状伴无肌酸激酶(CK)升高,常超过正常上限10倍以上。若出现肌炎后继续用药,则可进展为肌溶解。肌溶解是指肌肉症状伴CK明显升高和肌酐升高(尿常呈褐色,肌红蛋白尿),是他类药物治疗的最严重罕见的并发症。目前认为单一应用他汀类治疗时发生肌汀病的危险性极低,而是发生在与环孢霉素、贝特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某些抗真菌药物及烟酸等联合应用时。一般认为以下情况可增加他汀类药物诱发肌病的危险,应予以警惕,列为相对禁忌症。他汀类药物的肌肉相关不良事件相对少见,肌痛和肌病的发生率为2%-11%,但重度肌坏死和临床横纹肌溶解较罕见,发生率分别为0.5%和<0.1%。不建议常规监测他汀类药物治疗者的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但是可以在他汀类治疗开始前,检测基线血清CK水平用于参照,治疗期间应提醒患者注意新发的肌肉疼痛或无力的症状。
1、老年(尤其是80岁以上)的病人,特别是女性患者。
2、全身状态衰弱,合并有多系统疾病。
3、同时应用多种药物。
4、处在外伤、手术以及急性病毒感染期.
5、甲状腺功能低下;f、嗜酒成人。
6、同时大量饮用葡萄抽汁。
7、原有其他肌病、肌炎的患者。
普伐他汀、匹伐他汀和氟伐他汀的肌肉毒性似乎比其他他汀类药物小得多。因此,如果患者使用其他他汀类药物时发生他汀类相关肌病(除横纹肌溶解外),可以在停药后症状消退后,就换为这三种他汀。若患者无法耐受每日的给药量,可以尝试隔日或每周1-2次给药,建议选择长效他汀类药物进行隔日给药。目前辅酶Q10治疗或预防他汀类相关肌病的作用尚不确定。
二、胃肠道反应
多为轻度,如恶心、腹痛、腹泻、肠胃胀气等,但不是停药指征可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剂量,尤其是对有慢性胃肠疾病的患者。建议睡前服用他汀类药物,既可提高药物疗效,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胃肠道反应。
三、肝损害
研究表明,在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中,转移酶水平持续升高的发生率为0.5%-3.0%。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治疗的头3个月中,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因此对于各种急慢性肝炎伴中重度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忌用。在应用药物前应常规检测转氨酶,在治疗过程中经2次检查证实,ALT水平升高至正常上限值3倍以上,建议更换为另外一种他汀类药物(如普伐他汀),降低剂量或者采用隔日治疗方案,同时加用保肝药物,并密切观察肝功能的变化。在与贝特类药物联合时,应及时随访检测肝功能和肌酶,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目前尚无充分的证据表明不同种类他汀类药物之间肝毒性的差异性。
四、对内分泌的影响:有报道可引起阳痿,需注意。
五、其他
有报道可引起失眠、头痛、视觉障、眩晕、感觉异常、外周神经病变等神经系统表现,也有引起尿崩症的个案报道。
总之,他汀类药物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硬化的常用药物,需要长期应用,对其安全性应该提高警惕,并告知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