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感染防控的内涵建设

2021
03/08

+
分享
评论
漫谈医管
A-
A+

新常态下感染控制发内涵建设问题思考。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感染防控的内涵建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指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2019年疫情突然袭来,迅速全球大流行。

人类正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习近平

常态化疫情防控:

1.不代表病例完全归零;

2.不代表没有新发病例,

3.不代表疫情已经结束,

4.也不代表不会出现小规模局部聚集暴发

常态化疫情防控是持续存在由应急状下的应急防控向日常状态下的平时防控逐渐转化的过程

立足新常态,要害在防控

常态下疫情防控并不是恢复到疫情发生之前的防控²而是要在秩序恢复常态化的情況下做好常态化防护防控

实行严格的院内感染防控制度,明确专人监督负责。

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医疗机构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每个业务科室有专人督促检查。

加强对民营医疗机构、个体诊所监管。

对发生院内感染的医疗机构要在全国范围内通报,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依规从重处理直至吊销执业许可证,对有关责任人要严肃问责。

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感染控制就不断被加码,重视程度也不断被提高,感染控制工作其实也更难做了,压力也更大了。

如何做好感染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了,尤其是在新的等级医院评审下,感染控制的要求也更高了。感染控制也不能再仅仅停留在基础感控,停留在原地,要更多的关注新的要求和新的证据,要更注重内涵建设。

(来自付强)

在我看来,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在新的形势下,抓内涵建设,更多的还是要发挥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一线人员真正的认识到感控的重要性,并自觉的在临床实践中践行感控的原则,感控才有出路。否则再多少规章制度都没有用,问题也迟早会再发生,而且可能会以更加严重的形式发生。真正要把感控变成医护人员无需提醒的自觉和无需刻意的本能。但其实这可能也是最难的。

感控难吗?其实也不难,一句话,贯彻落实标准预防。

现实是,感控很难,真正落实标准预防,难。

     首先是医院人员流动其实不小,不断有新的人进来,需要反复盯紧新进的各类人员。

     其次是,很多人会说我们就是按照标准预防来的,我们认真执行来,但其实不然,一些人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可能有误,对具体措施掌握不严格。这些都导致了标准预防落实不到位。

      再次感控都是投入成本的,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投入,感控都是需要投入精力的,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投入。

      当然还不排除一些人,没有感控意识,更不懂如何预防。记得一次查房,看到某医护人员不做任何防护,就处理污染的周围环境,问其为什么不做防护,一句话回给我,让我感到非常的无力,他说,刚才那些器械是治疗他姑妈的,模型也是给他姑妈取的。

       在30年前,我知道,口腔看病很多不戴手套,20年前牙科手机也没有高温灭菌的,10年前很多器械都还是用戊二醛浸泡的,但如今已经是2021了。早已经有一系列感控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文件、标准、指南,每个医务人员也都得与时俱进啊。30年前这样的操作没问题,但现在绝对不行了。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时候,一个小问题,分分钟就上抖音上火山了,我们是防不胜防。现在的患者,可能会随时记录我们的全部操作流程,而如果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可能瞬间就会被放大,经常感觉,感控办就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芒在背,时刻提心吊胆。

新常态下感染控制发内涵建设问题思考。

      个人接触感控的时间其实也蛮久了,这么多年走过来,也是很难的,也许只有感控人更能理解感控人。中间离开过一段时间,后来又回来了,当再次回来这个岗位上的时候,又发现多了一层责任和义务,重担在肩,但同时也深刻认识到感控的价值。不管别人怎么看,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认真落实感控原则和要求,问心无愧,尽可能减少感控的风险,提高医疗活动的安全系数。逐渐带动大家认真重视感控,关注感控,践行感控,提升意识,改变行为,知行合一,创造无形的价值,这也算是感控的内涵之一吧。

      这几年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把感控纳入到了年终考核,和绩效挂钩,记得第一年扣分的时候扣的很少,重点是起到提醒的作用,第二年逐渐意识到,感控还是会被扣分的,还是要稍微重视下,开始了关注,我们也都拿出了每个扣分点的依据,年终扣分的时候,大家也都认,有图有真相。第三年感觉更重视一些,纵向的对比,三年来,发现问题,在逐年减少,这就是一个好趋势。但这也还是停留在最基础的层面,这是底线的层面。底线触及了,不论大小问题,都是潜在风险。但这只是我没检查中发现的,那还有很多我们检查中某暴露的问题,或者刚好没有看到的情况,理论上是不少的,这些问题,更需要临床自觉主动积极的去改进。

      内涵建设第二如果算与绩效考核挂钩的话,那第三就是深入推行质量管理工具,和大家一起寻找问题,查找风险,解决问题,达成共识,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这也是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推动的,现在看来,有一定的效果。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关键是确实自觉发现问题,并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堵住一个个漏洞。品管圈从照葫芦画瓢开始,慢慢也有不少老师掌握了具体方法,能够熟练的运用到工作中,也确实改进了一些问题。

    除了品管圈,也还有不少工具很好用,比如根本原因分析,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一个是针对过往已经发生的问题,进行追根究底的改进,一个是针对潜在可能的发现,前瞻性的控制,以便降低风险。感染控制也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要逐渐的从经验主义向循证转变,要从粗放向精益转变,要从不确定向精准转变,这可以算内涵建设的更高追求。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nanxingjun@hmkx.cn
关键词:
医护人员,常态化,防控,疫情,内涵,感染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