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谈饮酒

2021
03/05

+
分享
评论
杏林寻道
A-
A+

酒是日常的重要饮品,可以小酌怡情,也可以入药治病,中国人也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酒自古以来就是可以作为药出现的,医的繁体字“醫”,上面是“殹”是医生治疗的意思,下面的“酉”字就是酒的意思,可见酒在古代是医生治病的重要手段。酒的作用非常广泛,如果得当,可以消除疲劳,松弛神经,增进食欲,促进食物的消化,少量饮用低度白酒还能够起到保护心血管的作用。而过量饮酒则会引起急、慢性酒精中毒,进而导致慢性胃炎、营养不良、神经炎、肝硬化、胰腺炎、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食管癌、肝癌等症的发生。

如果把酒作为一种药,那么饮酒一定不能过量,同时饮酒也就像吃药一样有着服用方法,适应症和禁忌症,那么酒该怎么喝才能不伤身体,还能对身体有益呢?我们就需要从酒的性质开始分析。

我国最权威的中药著作《中药学大辞典》指出,“酒味甘、苦、辛,性温,有毒。归心、肝、肺、胃经。通血脉,行药势,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的作用,适用于寒凝经脉、瘀血内阻、风湿痹痛、筋脉挛急等症。”

酒是粮食或水果加水酿造,而且是以水为主体,所以酒本身应该是属阴、属寒、助湿的。但这一论断和主流观点是矛盾的,《中药学大辞典》指出酒是性温的,那么到底酒是温性的还是寒性的呢?其问题出在哪里呢?如果我们继续仔细研读《中药学大辞典》就会发现,在其用法用量条目下指出“内服:适量,温饮;或和药同煎;或浸药。”其中“温饮”比较明确,就是说酒要喝温的,不能喝冷酒。“和药同煎”,因为中药煎好以后基本上都是温饮或热饮的,所以这一条说的还是酒要热饮或温饮,不能喝冷酒。而“浸药”没有指明服用时的温度,“浸药”就是泡药酒,泡药酒的中药往往都是温燥补益的药物,因为酒是一种很好的溶媒,能够把药物中一些不溶于水的成分很好地溶解出来,所谓“酒为百药之长”,酒可以使这些药材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也是酒可以“行药势”的意思。而药酒是温服还是常温下服用以经不是很重要了,因为泡药酒的酒往往是高度白酒,其温性相对更强,另外酒泡了那些温燥的药材后,其自身的寒湿属性已经被中和掉了,而整体上呈现出温热的性质。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酒的本性应该是寒性或凉性的,否则如果酒性是温的,《中药学大辞典》就不必在用法上明确指出要温服,而《中药学大辞典》之所以把酒定为温性,就是因为温服的情况下酒自身的寒凉属性因为加热而变温了。

元人贾铭说:“凡饮酒宜温不宜热”,但喝冷酒也不好,认为“饮冷酒成手战(即颤抖)”明人陆容在《菽固杂记》说“冷酒于肺无伤,而胃性恶寒,多饮之,必致郎滞其气。盖不冷不热,适其中和 ,斯无患害。”现代研究也证实,喝白酒先烫后饮对人体有益,因为白酒除主要成分乙醇(酒精)外还有甲醇和乙醛,它们但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其沸点低,只有20℃左右,所以只要把酒烫热一些,可以使大部分挥发掉,这样对人身体的危害会少一些,酒的口感也会少些辛辣,变得更醇和。

而古人喝酒往往是温热了以后再喝的,比如我国就出土过商周时代的温酒器证实当时酒是温服的,《三国演义》中有温酒斩华雄和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而《水浒传》中那些草莽英雄去饭店的时候往往是吆喝着店小二“切二斤熟牛肉,烫一壶好酒”。在《红楼梦》里也有王熙凤嘱咐贾宝玉不要喝冷酒,当心手颤的描述。以上这些描述都证实了古人喝温酒基本上是社会的共识。

PS: 酒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甚至可以追朔到夏之前,起初只是自然发酵,酒精度只有几度,口味比较甜,后来出现了密封及无氧发酵技术,度数有所提高,可以到十几度,不会超过二十度,大致是李白喝的那种,那时可以大碗喝酒,或者千杯不醉。酿酒技术发展到后来出现了蒸馏酒,就是高度白酒,是通过蒸馏锅把酒料蒸馏、冷却后的酒,度数甚至可以达到六十多度,这时喝酒只能论杯。曾经有观点说中国的蒸馏酒出现在元代,是从西方引进的,但2016年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蒸馏器把我国蒸馏酒的历史向前推进到了西汉,但由于蒸馏器结构复杂,最初只是限于宫廷,然后到宋元时期才逐步流传到民间,所以唐朝李白能“斗酒诗百篇”估计喝的是黄酒之类的非蒸馏酒,而宋代武松喝的“三碗不过岗”的酒,估计就不是黄酒了,很可能已经是高度的蒸馏酒,不然普通人喝三碗都不难,店家就不会如此标榜自己了,喝了十几碗高度酒的武松才能借着酒劲打死老虎,这样才确实是英雄,才值得大家传颂佩服。

酒的种类极多,成分差异也非常大,最简单的分法是分为蒸馏酒(如高粱酒、烧酒等高度白酒)和非蒸馏酒(如黄酒、葡萄酒、啤酒等)。不同的酒的性质也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讲低度酒一般只经过发酵,味道相对甘甜,高度的白酒经过高温蒸馏,酒精浓度更高,也更加辛辣发散,所以高度酒相对来讲更加温热一些,那些超过50度的白酒往往直接压制了其水的本性,只表现出温热的属性,所谓“体阴而用阳”。另外粮食酿造和水果酿造的酒其属性也是有所不同的,因为粮食,不论是高粱、玉米、小麦、大麦、红薯或土豆其本身是性平的,而水果往往寒凉而且汁水更多,所以水果酿的酒就会相对更寒凉,更助湿。

搞清楚酒的属性,我们也就明白了日常生活中该怎么喝酒了。

第一.要强调就是喝酒一定要温服,一定要温服,一定要温服,重要的话说三遍,尤其是低度酒和果酒,一定不能冷服。

第二.对于痰湿体质的人一定要少饮酒,因为酒本性属水,性阴寒,所以酒是助湿的。

第三.饮酒不能同时再喝牛奶,《本草拾遗》中有“米酒不可合乳饮之,令人气结。”牛奶或酸奶重浊粘稠,助湿生痰,再与酒合用则雪上加霜。

第四.饮酒后最好不要再喝茶,尤其是绿茶。《本草纲目》:“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挛痛之疾。”因为茶本性为木,易伤脾胃,绿茶更为性寒,故酒后尤其不要再喝绿茶。

第五.醉酒后不要受风,不要洗冷水澡。《千金.食治》:“扁鹊有云,醉当风卧,以扇自扇,成恶风;醉以冷水洗浴,成疼痹。”孟诜:“醉卧当风,则成癜风”。醉酒后人神志不清,表皮毛细血管及毛孔扩张开放,极易受风寒侵袭而不自知,造成风寒入里。

第六.酒后不能吃头孢及咪唑类(如甲硝唑、替硝唑)的抗生素,会产生双硫仑样反应,严重的时候可能会致命。酒精还不能和镇静助眠药、解热镇痛药、降糖药、降压药等同时服用,延缓药品代谢速度,加强其作用,还会造成严重的肝脏损害。

第七.阴虚者饮酒要慎重。因为饮酒不慎会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

第八.空腹不饮酒。孙思邈:“空腹饮酒醉,必患呕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指出:“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失精,生痰动火。若夫沉湎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邦亡家而陨命,其害可盛言哉!”酒可以是灵丹妙药,也可以是万恶之源,一切都看饮酒的品种是否得当,方法是否得当,量是否得当,总之酒是为仙还是为魔,为善还是为恶,不在酒而在喝酒的人。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nanxingjun@hmkx.cn
关键词:
中药学,饮酒,温饮,浸药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